母親節 | 關於母愛,我很久才明白的一件事

文 | 包麗敏

母親就是這樣,幫孩子奠定了生命中第一塊重要的基石……

母親節 | 關於母愛,我很久才明白的一件事

作者簡介:前媒體人,在報紙雜誌當過記者、編輯、主編;變身一枚老母親後,開始關注養育;著有

《孩子,我願意這樣愛你》

一書,讀完可能打破你的養育三觀。

個人公號:我想這樣愛你

(ID: LearnFromParenting)

01

我當了很多年孩子,現在又成了孩子的媽媽。生孩子養孩子的故事,在身邊一再上演和觀看。但關於母愛,有一件事,我竟然很久以後才明白。

娃7個月大時,迎春花開得正歡 ,我和爸爸抱著他在花叢前合影。爸爸抱他,我來拍;我抱他,爸爸拍。

拍完一看照片,滿心不是滋味:怎麼爸爸抱著他的時候,那小臉蛋笑得比花還燦爛;我抱著他,卻一臉苦相?可懷胎十月、沒日沒夜照顧他的,不明明是我嗎?

我在家庭群裡抱怨,他姑媽一下指明瞭要害:爸爸抱他,他眼裡看到的是媽媽呀。

那朵燦爛的笑,是看到了媽媽而綻放的呀!

母親節 | 關於母愛,我很久才明白的一件事

看見爸爸時的表情

母親節 | 關於母愛,我很久才明白的一件事

看見媽媽時的表情

我釋然了。不過,要到娃一兩歲後,我才真正明白那張照片的意義——

它意味著,這個小傢伙,已經奠定了他生命中第一塊重要的基石:

依戀

也就是說,他深深地愛上了一個人,而這個人,是媽媽。

兒童心理學家塞爾瑪·弗雷伯格說,正是透過對母親的依戀,嬰兒才發現了自我和外部世界。

從嬰兒開始愛上自身之外的那個人開始,他開始形成自己的人格。“

他以自身來證明,文明由愛而生。

如果不是因為有了現代心理學的發現,我們就不會了解依戀對一個人的極端重要性,不僅是在生命最初,而且影響一生。

我們最多隻是感覺到小傢伙有了明顯的變化:他開始認人了,只想要那個他依戀的人抱,吃奶、睡覺、玩樂……時時刻刻都要黏著這個人;而其他人,變得可有可無。

通常,

這一切發生在4~8個月大

02

那麼依戀,在生命之初,意味著什麼呢?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實驗心理學家哈利·哈洛(Harry Harlow)有一些驚人的發現。

他的團隊在實驗室裡人工撫養一些小恆河猴,這些幼猴出生幾小時,便從母猴身邊被抱走。他們注意到,小猴極其依戀鋪在籠子底部的棉布墊子,如果工作人員試圖把墊子拿去清洗,它們就變得非常生氣和焦慮。

如果籠子底部沒有鋪棉布呢?那麼,即便悉心餵養、精心搭配食物讓它們營養均衡,保證良好的衛生條件,幼猴也不會茁壯成長。看起來,這些棉布墊子不僅讓小猴更健康,也更快活滿足。

這一觀察激發了研究靈感。為了想要探知更多,他們設計了兩隻假的猴媽媽。

一隻是這樣的:用木頭圓柱做身體,在外面包裹海綿和毛織物,胸前安裝奶瓶,體內還裝了一個提供溫暖的燈泡。

另一隻是這樣的:用鐵絲做成身子,胸前也裝了奶瓶,也能提供熱量,只是沒有包裹柔軟織物。

母親節 | 關於母愛,我很久才明白的一件事

幼猴們只想跟絨布媽媽待在一起

兩隻假母猴同時提供給了幼猴。一組幼猴在絨布媽媽那兒喝奶,另一組在鐵絲媽媽那兒喝奶。

可是,無論喝的是哪個媽媽的奶,所有的幼猴都幾乎整天跟絨布媽媽待在一起 。

那些不得不去鐵絲媽媽那兒喝奶的小猴子,只是為了吃奶迫不得已離開一會兒。甚至,有的小猴乾脆一邊探過頭去鐵絲媽媽那兒喝奶,一邊卻緊緊抱住絨布媽媽。

原來,有奶也未必就是娘啊…

母親節 | 關於母愛,我很久才明白的一件事

人們一直以為,嬰兒愛母親,是因為在他飢渴的時候,母親會適時送上乳汁。母親的出現就意味著愉快的體驗,於是愛就產生了。

但哈洛的小恆河猴卻表明了另一件事,

愛並不是附屬在生理需要的滿足之上,愛和情感,本身就是人之為人一種強烈的基本內在需要。

愛沉睡在生命最初的深處,等著母親來喚醒

除了用乳汁,母親還用她溫暖而柔軟的懷抱、充滿愛意的撫摸、溫柔的注視、不厭其煩的迴應,還有夜晚那一聲聲輕柔的催眠曲,來喚醒愛。

現在,

絕大多數心理學家都同意這一點:嬰兒與母親之間的親密接觸和依戀經歷,對他今後生活中愛的能力、與他人親近的能力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

那些沒能建立起依戀的嬰兒,又會怎樣?

在上世紀早期的一些育嬰院裡,人們看到了他們。那時的人以為,只要讓這些嬰兒吃飽喝足,營養均衡,同時儘量不讓可怕的疾病傳染,就可以了。

他們還認為,不要擁抱、不要愛撫、不要逗嬰兒玩,這些都會“寵壞”一個孩子。

所以,他們把嬰兒們一個個放置在隔離開的小床上,護理人員除去必要的護理外,不允許接觸這些小嬰兒。

結果,人們目睹了奇高的死亡率。而存活下來的嬰兒,也往往失去了與人正常情感交流互動的能力。

03

依戀,在生命之初,還意味著什麼呢?

再來看看哈洛的小恆河猴們。

哈洛做了進一步實驗。他在猴籠裡放進一些可怕的東西,比如上了發條的玩具熊,自動敲著鼓。

小猴們嚇壞了。它們像箭一樣衝向了“媽媽”,緊緊地抱住它。你一定猜到了,在兩個媽媽中,它們抱住的是絨布媽媽。

哈洛又把這些幼猴放到一個陌生的小房間裡。裡面有各種各樣好玩的東西,積木呀、毯子呀、帶蓋的容器呀……一般情況下,小猴子喜歡擺弄這些。

如果絨布媽媽也被一起放進房間,研究者看到,在這個陌生環境中,所有幼猴都會立即衝向絨布媽媽,抓住它,用身體蹭它,擺弄它的臉和身體。

一會兒之後,神奇的事情發生了。這些小猴子從媽媽身上跳下來,滿懷著好奇去探索和擺弄那些新鮮玩意兒了。接著又跑回媽媽懷裡呆一會兒,再轉向一個新玩具;再回來,再出去……如此迴圈往復。

母親節 | 關於母愛,我很久才明白的一件事

受到驚嚇的小猴緊緊抱住絨布媽媽

那如果媽媽都沒有出現呢?

小猴們的反應完全不同了。它們充滿了恐懼,它們尖聲嘶叫、縮成一團、吸吮手指,或者後腳著地滿屋子跑,用胳膊緊緊抱住自己,根本無心去探索和擺弄玩具。

那如果是鐵絲媽媽跟它們在一起呢?

不知你是否已猜到。當只有鐵絲媽媽出現在那裡,研究人員描述道:“它們坐在她懷裡,緊緊抱著自己,或者用胳膊抱著自己的頭和身體,渾身抽搐、抖動和搖晃”。它們一樣無心、無力去探索。

母親節 | 關於母愛,我很久才明白的一件事

在陌生環境中,“媽媽”不在場,處在恐懼而孤苦中的幼猴

是的,母親用溫暖而柔軟的懷抱,不僅喚醒了愛,還給了小生命必不可少的安全感

在生命早期的好些年裡,母親都是孩子的那個“

安全基地

”。

假如沒有母愛孕育出的安全感,我們會不會活在深深的無邊無際的恐懼中?

假如沒有母愛孕育出的安全感,人類在漫長的演化過程中,是否還能擺脫種種恐懼,不懈地去探索未知呢?

真的,

文明由愛而生

……

這就是關於母愛,如此讓人習以為常,卻又如此特別之處。

這就是關於母愛,我很久以後才明白的那件事。

04

最後,用一個故事來結束吧。

美國青少年教育專家梅格·米克,曾在書中講到,她採訪一位退伍多年的老兵,這位80多歲的老人回憶起戰場上的一幕:

那些年輕計程車兵,倒在戰場上,躺在血泊和傷痛之中,呼喚著自己的母親。

在生命行將走向盡頭之時,他們渴望的,是母親在他們生命之初給予的愛的懷抱。

——-The End——-

寫在後面:

一個孩子建立依戀的,通常是媽媽,但也不全是。更準確地說,應該叫“早期主要養育者”。因為現代社會,媽媽可能需要忙於工作。所以,建立依戀的物件,既可以是奶奶、外婆,也可以是爸爸、爺爺、外公……

不管是誰,建立依戀都很重要。而一旦建立,也儘量不要在孩子小時去中斷它。

參考書目:

《改變心理學的40項研究》,【美】羅傑·R·霍克/著,白學軍等/譯。

《改變兒童心理學的20項研究》,【美】Walace E Dixon著,王思睿、許應花 譯。

Deborah Blum,

Love at Goon Park: Harry Harlow and the Science of Affection。

《魔法歲月:0-6歲孩子的精神世界》,【美】塞爾瑪·弗雷伯格/著,江蘭/譯。

作者簡介 | 包麗敏

前媒體人,在報紙雜誌當過記者、編輯、主編;變身一枚老母親後,開始關注養育;著有

《孩子,我願意這樣愛你》

一書,讀完可能打破你的養育三觀。

個人公號:我想這樣愛你

(ID: LearnFromParen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