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營養——孩子一生的營養液

第一次接觸“心理營養”這個概念是在看了一個博主的育兒分享,於是瞭解到了林文采老師提出的心理營養概念。在我們小時候,因為多出自於雙薪家庭,且教育觀念的落後,多數父母會採取老一輩養育他們的方式來培育下一代,那就是保證吃穿不愁,性格天生天養。實際上,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除了要保證身體發育所需要的營養之外,還需要從父母身上吸取足夠多的心理營養,否則在他其後的一生中都會不斷尋覓,並由此表現出各種不同的問題,俗稱“缺愛”。

心理營養——孩子一生的營養液

安全感

首先,孩子安全感的建立極大程度上源自於母親,因為從他還在胚胎階段就與媽媽是一體的,一直到孩子六個月左右他都不會意識到自己與媽媽是兩個不同的個體。嬰兒期的他們無法表達自己的需求,而照顧者們通常只能用猜測的,如果此時孩子身邊有一個情緒穩定,善於學習的媽媽,能心平氣和地陪伴他,觀察他的需求並及時給予滿足,那就是孩子安全感最好的來源。

因此,幫助孩子建立安全感,一個情緒穩定,願意跟隨孩子成長而學習的媽媽只需要在他玩耍的時候陪伴他,在他想要抱抱的時候痛快抱起他就足夠了。

其次,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這個氛圍包括所有常駐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孩子都是天生的觀察家,對於家裡氛圍有敏銳的洞察力,如果父母親人認為孩子還小就肆無忌憚的在孩子面前爭吵,會讓孩子感到恐懼與焦慮。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會看到有的孩子很大了還有一些小癖好,比如媽媽的舊衣服,被角,很破舊的布娃娃等等。這都是心理依賴的表現,通常是因為他們在嬰兒時期缺乏安全感,因此把這種依賴轉移到物品上,從而形成長期的心理獨立的性格。這樣性格的孩子會遇事無法自己做出選擇,逃避責任,甚至在遇到傷害自己的人時也畏縮不敢反抗。

心理營養——孩子一生的營養液

無條件接納孩子,即時給予肯定和讚美

孩子從新生兒到四歲左右,都處於無法完整表達自己的狀態,嬰兒階段的他們沒有自己生存的能力,需要父母無條件的幫助與全天候的呵護。這時候父母不會知道這孩子長大了會不會善良孝順,是否有能力照顧自己照顧家庭,是否會變成一個啃老族,是否會將父母扔下成為空巢老人?但是他們依然愛自己的孩子,無微不至地照顧孩子的飲食起居,欣喜於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每一次進步。這就是無條件接納,正因為父母無條件的愛,孩子才能感覺到滿足。而隨著孩子漸漸長大,來到3歲,他們開始探索這個新奇的世界,有了“我”這個意識,就會開始非常渴望被認同。如果這時他們的

父母能夠經常告訴他們:“我很喜歡你,你很棒!”

對孩子成長中的自信培養將起到極大的作用,孩子們會覺得他最信任的爸爸媽媽都認為我很棒,那我一定是最棒的!

心理營養——孩子一生的營養液

學習、認知、模範

六到七歲的孩子有了一定的行為能力,他們開始向身邊的榜樣學習。模仿他們遇到問題的處理方式,模範他們待人接物的行為方式。對孩子來說,第一個模仿物件必然是母親或者父親,這時候父母就應該謹言慎行,時刻奉行“言教身教”,如果看到孩子有什麼偏差的行為,不要急著責備他們,先觀察一下他們是從誰身上學的,然後透過身體力行的方式協助孩子們改正錯誤行為。如果在這個階段,父母和孩子因前期情感培養不足,

孩子從父母身上無法獲取到營養,不能將他們作為自己模仿的榜樣,就會轉而去學習其他出現在他們生活中他們認為很厲害的人。

也正是因此,在這個階段的孩子會開始出現追星的現象,這就是孩子將這個明星作為了自己的榜樣,這時候的父母一味地去限制孩子追星是沒有用的,只會激發孩子的逆反心理。而有用的方式是去了解孩子究竟喜歡這個明星什麼,如果是正面的榜樣學習行為,大可不必視追星為洪水猛獸。既然我們做不到成為孩子的學習目標,有其他目標激勵他們進步也是好的。

心理營養——孩子一生的營養液

發現先天氣質

人之初,性本善!每個人在最初的最初都不是一張白紙,我們每個人都有先天的性格特色,父母應善於發現孩子的先天氣質。當然這並不是說我們要給孩子貼上標籤,在他哭的時候說他性格就是愛哭。而是

要根據他先天的性格特徵去選擇更有針對性的教養方式。

比如樂天型的孩子溫暖熱情,興趣廣泛,但容易三分鐘熱度,那麼家長就應該著重培養孩子的責任心,既然選擇了學畫畫,就不能畫兩天沒意思了就改去彈琴。而憂鬱型的孩子細膩敏銳,富有藝術天分,但比較悲觀被動,那我們就應該無條件接納這類孩子可能會有的內向性格,教育孩子遇事寬容。

養育孩子是一門高深的學問,既然我們選擇成為父母,就該為帶他們到這個世界的行為負責,做好不斷學習如何引領他們變得更好的準備。事實上只要孩子在童年時期獲得充足的心裡營養,他們的生命就會具備愛的能力,與他人連結的能力,能獨立自主的思考,內心充滿了安全感與自我肯定的價值感,他們會像吸飽了陽光和水的種子一樣自然綻放出美麗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