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過六十當個“狠心人”,逐漸遠離這兩個圈子,靜守清福

人過六十當個“狠心人”,逐漸遠離這兩個圈子,靜守清福

01

叔本華說過,人們在這個世界上要麼選擇獨處,要麼選擇庸俗,除此之外,再沒有更多別的選擇了。

有些人喜歡合群的生活,那他們就選擇改變自己的原則,以求更好地融入到群體當中。而有些人不喜歡合群的生活,就選擇獨來獨往,一個人自由地過日子。

這兩者,到底誰過得更幸福呢?

從表面上來說,肯定是合群的人更有面子,虛榮心也被滿足了。

可從實際上來說,不合群的人,才擁有了更多的生活選擇權,人生會多了輕鬆瀟灑,而少了束縛。

年少之時,我們會贊同前者的行為,而瞧不起後者,認為後者離群索居,毫無本事。等到了中年,或者到了晚年,我們會改變態度,認可後者的選擇。

也許,

人越是上了年紀,越是有所經歷,才越會活得通透,知道自己該選擇什麼,該做什麼,該怎麼生活,而不是人云亦云,越過越沒有自我。

人到六十,是時候要當一個“狠心人”了。遠離毫無價值的親戚群,擺脫所謂的同事圈。如此,才算是真正的成熟。

人過六十當個“狠心人”,逐漸遠離這兩個圈子,靜守清福

02

人過六十,遠離親戚圈。

談到親戚,絕大多數人都有這麼一個想法:親戚跟我們有血緣關係,我們就該無條件地包容親戚,對親戚特別好。

這種想法,看似是特別正確的,實際上是有問題的。我們對別人無條件好,那又有誰知道他們對我們好不好呢?

所有“一廂情願”的行為,都只會傷害自己。

有很多老實人之所以被辜負,就是因為他們總抱著“我對別人好,別人就一定會對我好”的態度。到最後,終將自討苦吃。

對於親戚這個群體,還是不要抱有太多的期望。

首先,別人有自己的家庭,肥水從來不流外人田,別人憑什麼會對我們上心呢?

其次,親戚之間有著“若隱若現”的血脈關係,所以“攀比”的情況會出現,

“見不得人好”的問題也會頻頻發生。親緣關係的矛盾,比跟外人的矛盾,還要大。

人到了一定的年紀,不要有“融入親戚圈”的想法了。有錢,別人自然來附和我們,沒錢,別人一看到我們就會翻白眼。親戚之情,那是很現實的。

人過六十當個“狠心人”,逐漸遠離這兩個圈子,靜守清福

03

人過六十,擺脫同事群。

在單位幹活了一輩子,遇到了不少人,看到了不少事,那我們對於“人性”的理解,也應該比較深刻了。

我們不妨思考一個問題,原單位的同事,到底跟我們有什麼關係呢?同時,這所謂的同事之情,到底真不真實,值不值得維繫呢?

在江湖當中,

同事之情是最為淡薄的。別人來到了單位工作,目的不是為了尋覓什麼感情,而是為了賺錢,為了養家餬口。

職場中所有的“交往”,都跟逢場作戲有關。別人無論說什麼,做什麼,都不是真心的,而是有目的的。

這目的,要麼為了升職,要麼為了站隊,要麼為了加薪。

當然,不排除單位當中存在跟我們志同道合的同事,只是遇到的機率不大,這些人也並不多。絕大多數的同事,都是被迫在單位工作的過客。

臨近退休,就不要對這些如同“過客”一般的同事有什麼感情了。自己有自己的家庭要照顧,別人也有自己的事兒要做。既然如此,離開單位的那一天,相互道別就好。

對我們好的人,可以常聯絡。而對我們不好,甚至有矛盾的人,一笑置之,再也不見就算了。人到晚年,終究需要與孤獨為伴,在“獨處”當中活到老。

人過六十當個“狠心人”,逐漸遠離這兩個圈子,靜守清福

04

人到六十,要對討厭的人狠心了。

很喜歡這麼一個詞——真性情。

人,到底要在什麼時候,才能表現出“真性情”的姿態呢?要麼在年輕的時候,要麼在晚年的時候。

年輕的時候,由於剛出社會,什麼都不懂,什麼人都沒有接觸過,所以我們的內心會比較真實,沒有什麼陰謀算計,只有特別純粹的“真性情”。

等到了晚年,

由於我們歷經大半生,也逐漸老去了,所以我們會逐漸厭惡“逢場作戲”的生活,選擇回到真實的天地當中,過回特別簡單的小日子。

人,越是簡單,性子越是直來直往。遇到不喜歡的人,直接就遠離他們,也不會跟他們有太多的往來。遇到喜歡的人,那就繼續交往,哪怕跟年輕人成為忘年交也沒問題。

與人交往,有這麼一個原則:

要麼感情特別好,那就在一起。要麼沒啥感情,直接遠離,我尊重你的選擇,你也尊重我的選擇,雙方各相安好。

人過六十當個“狠心人”,逐漸遠離這兩個圈子,靜守清福

很喜歡這麼一句話:

“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

人與人之間,少些虛偽,多些真實。

實在不能真實,就老死不相往來,不再浪費僅剩的精力和時間,而是以真情實意去對愛我們的人好一點。

以此終老。

文/舒山有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