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山一一心靈的洄溯

跑山,是一種民間習俗。

跑山一一心靈的洄溯

有這麼一些人有規律或無規律,有目的或無目的的往固定或不固定的山上去,短則朝去夕回,甚止早上去還要趕著回家做中午飯。長則十天半月,甚止終年住到山上的也有。

這些人並非是出於宗教信仰,你問他們信什麼,全都說不出個所以然,幾乎是什麼都信卻又什麼都不信。相反,他們的動機往往很世俗,過去大多是因婆媳關係處的不好,壓抑鬱悶就走了出來,並且一走不可收,就一遇心情不好就去跑山,身體不舒服,就去跑山,青山綠水似乎成了包治百病的靈丹。其中,也有少部分男性,大多也是父子關係緊張,夫妻相處不睦使然。

他們的行為既不是居士,也非香客,沒有人去組團,就是這麼單來獨往,或者臨時的鬆散的三三兩兩,合得來則聚,合不來則分。但有一點,一進山全都是一心向善。不管是民居還是廟產,都是一毫不敢取,生怕遭報應。過去都是自帶乾糧衣單,一路上不勞煩他人。現在的跑山人,小康的居多,就帶足錢糧,輕車上路了。他們有的燒香有的不燒香。即使燒香的人,也有的在廟殿有的只去那無人處的山巔,祈禱一通了事。還有的,認為人到了,心到了,就夠了,乘興而去,盡興而歸,不拘形式。如同爬山一樣,完成這項任務,身心泰然。

跑山一一心靈的洄溯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庭鄰里關係的改善。跑山人的成份也起了很大的變化,過去因為過的不好,祈願幸福生活的人少了,反倒是哪些有些成就,吃飽了撐的人多了起來。比如,一些愛好攝影但不入門經的,書畫有小成卻成不了家的,想當驢友又不想受團隊約束的,總之,盡是些衣食無憂但又想去突破的。看來,人雖不同,但對大山的需求相同,都需要大山的靈性去治癒自己自知或不自知的焦慮。

現在,是否是一個跑山的人,從外表,你根本看不出他和香客的區別,也一點也看不出他和遊客的區別。但一問路,就知道了。因為不管是離目的地多遠,不論是才出發,還是峰迴路轉就到,他們的答案只有一個:一半。這個回答很智慧,一則初發心即為成功一半,二則行一百者半九十。看來,自古及今的跑山的他們,還是蠻有智慧的。

他們的智慧又不單在此,如果看到你去摘野果樹頂端的果實,他們就會阻止你,講那是留給鳥兒的份額,你不能享用,否則鳥兒會捱餓或至於餓死,那樣就沒有鳥兒來捕殺果樹上的害蟲了,照此推算,果樹活不成,以後就沒野果子吃了。所以,只能吃自己該吃的份額。不自覺中,他們成了比護林員還嚴苛的守護者。

再有,當你看到山腳有小溪流如線流淌,感覺水太小,試圖挖大以增加流量去洗手洗臉,這些跑山的人見到就會立即制止。對你講水流是有脈氣的,你這一挖不著緊,這會兒水是大了,但脈氣一斷,後面的水就上不來了,以後別人來了,就少了這一泓清泉,這是救急的飲用水。一番話講的你慚悔汗顏,只怪自己考慮不周全。他們說的是有道理的。如此峻峰山巔,一草一木,一石一泉,還真的不敢輕舉妄動。

跑山,雖類似

跑山一一心靈的洄溯

爬山,卻又不是爬山,只因這項行為夾帶著美好的祝願。

過去跑山,有人選每月的初一十五兩天。頻率低的一年只去一次,在正月十五這一天。頻率高的,則每月逢三六九則必去。現如今,新的跑山人,則以自己的閒暇時間和創造瓶頸期為限。節奏和行囊己變,但嚮往和祝願沒變。

跑山一一心靈的洄溯

究其原因,是我們這些大山裡走出來的人對曾經護佑養育我們的大山的深深依戀。

跑山,這種下意識行為,是在血脈深處對山頂而聚到逐水而居的一種洄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