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豆瓣9.7的紀錄片,讓我告別了精神內耗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徐思亂想v(ID:yxlaoxu666)

,作者:徐思亂想,原文標題:《〈人生7年〉:你為什麼精神內耗?》,頭圖來自:紀錄片《人生7年》截圖

最近看完了一個寶藏紀錄片《人生7年》,豆瓣評分9。7。這是一個有趣的社會實驗。14個孩子從7歲開始,每隔7年就採訪一次他們的現狀。紀錄片開始於1964年,來自倫敦不同的階層,看完後有七個感受。

一、30歲之後的人生才是真的開始

1。 本來我現在也是毫無年齡焦慮了,而且我非常期待我的40歲。看完這個紀錄片,讓我更加篤定這一點了。

隨著主人公們的年紀越來越大,到40歲之後,我感覺到他們都越來越鬆弛、自信、享受生活。

時間治癒了他們的精神內耗,感受到一種平和溫潤。

這部豆瓣9.7的紀錄片,讓我告別了精神內耗

《人生7年》截圖

而在30歲之前,他們都迷惘,甚至青少年時期是自閉的怪孩子。剛工作的時候要忙著找工作,在社會立足腳後也難免失落、一度在抽菸喝酒中度過。

所以一個人大概在30歲之後,才慢慢有時間和空間感,能找到自己的人生意義,形成自己的獨立人格。

2。 而在我們的各種媒體上,彷彿30、40、50歲之後的人都消失了。

當代社會太愛說年輕人的故事了。

在媒體和各種成功學裡,都是90 後,00後,但其實很多成長、成功都發生在人生後半段。

媒體忽略了這些事實,讓整個社會都非常焦慮,大家都開始無法安心做自己的事、無法成為一個長期主義者。一心只想著快點成功,瘋狂壓榨自己,所以時常能看到年輕人猝死的新聞——大多數年輕人都在精神內耗。

3。 我之前看了一本弗洛姆《為自己的人》,就是討論現代社會,為了少數人的利益壓抑整個社會的人性。

人們就像是社會這個大機器流水線上生產出來的人,被劃定好了各種人生軌道。按部就班的成為維繫社會系統運轉的燃料,別跳出這個框架——

人只是社會秩序的傀儡。

簡直每句話都想背誦下來,推薦大家去看。

這部豆瓣9.7的紀錄片,讓我告別了精神內耗

4。 然後我又去翻了一下弗洛姆整個人生經歷:

他1900年出生,1980年去世。是個天才,家庭條件也很好,22歲就獲得海德堡獲哲學博士學位。41歲才出版了第一本書《逃避自由》,一生總共有25本書,其中50歲寫了6本、60歲寫了10本、70歲寫了5本、還有4本是其他人整理的。

而且弗洛姆說他自己也是在62歲的時候才完成了精神弒父

(可以理解為:擺脫了家庭教育對他的影響,成為獨立人格)

。原文用了這樣的句子:“同阻礙自己的父愛脫離,在後來的歲月裡,弗洛姆能自由地進行他的社會心理分析”。

在他55~56歲,才寫了《愛的藝術》,擺脫了兒時的限制。

這麼大師的天才人物也是在人生後半段才開始出自己的作品,我們在著急什麼呢?暫時陷入困境的時候,不要覺得失敗,或許它才是成功的開始。

咱們做時間的朋友,long life battle 。

二、階層和財富決定不了幸福程度

1。 人生的秘訣:

改變可以改變的,接受不能改變的,並且有智慧區分這兩者。

很多事情從出生其實就無法改變了,比如你的父母、階層、教育環境。但很多事情又可以人為去改變。比如你看待事物的角度,例如你對“你的父母、階層、教育環境”這些不可改變事物的看法。

2。 如果你覺得你的階層限制了你,充滿抱怨,那麼你幾十年的人生都將虛度。

《人生7年》裡面有一個來自上層的孩子Neil,他的“出廠條件”其實很好。但是他憤世嫉俗、無法忍受一丁點失敗,大學沒考到牛津,就直接不念了。

這部豆瓣9.7的紀錄片,讓我告別了精神內耗

《人生7年》紀錄片截圖

他給自己定了一個很高的標準,應對生活的起起落落沒有彈性,要麼100分,要麼0分。眼高手低、落不了地。生活一步步往下滑,大約38歲之前都在當流浪漢,靠救濟金生活。而且他並不是國外流行的那種自洽的流浪漢生活,他承認對這樣的生活有怨恨。

3。 如果你可以接納你的階層,並且在你能力範圍內積極創造生活,那麼你會活得很幸福。

來自下層的tony,從七歲一出場就全程樂觀。每次看到他都在笑、很自信。我記得最經典的一幕是:他小時候跑著跑著突然摔了一跤,接著笑著爬起來繼續往前跑,絲毫沒有因為摔跤,表情和行動發生變化。

我覺得tony最好的品質就是非常地堅定,

他不去張望別人、也不去懷疑自己,他就在自己能力範圍內做自己可以做的事情,

如果這個做不好,我就換一個——他一直是個樂觀的行動派。

起先他的夢想是當賽馬手,接著成績不好就放棄了,又去當了計程車司機,想當演員也去了。業餘打高爾夫、踢足球。他想做啥就去做啥,即使高爾夫俱樂部的人,嫌棄他階層低也不會成為他行動的阻力。

就是他口中說的隨遇而安,每次他的採訪都是非常歡樂的、充滿能量。他說,“我覺得世界很簡單,狗、家人、街道、女朋友。”他有自己的一套生存法則,拎得清。

這部豆瓣9.7的紀錄片,讓我告別了精神內耗

《人生7年》紀錄片截圖

他很清楚地知道自己要什麼,不盲目、不貪心。

4。 片中那幾個高富帥是得到了更高的人生成就。但是我覺得從精神上的富足感來說,不管處在什麼階級,從不幸到幸福的區間是一樣的,金錢的數量並不能拉高你幸福的區間,而決定你幸福程度的是你的心態。

像Tony一樣樂觀積極,即使只是個計程車司機,但是他我覺得他比那幾個高富帥過得更加瀟灑自由。

這部豆瓣9.7的紀錄片,讓我告別了精神內耗

《人生7年》紀錄片截圖

再比如現在的我,離職後,現在每天感覺超級爽。我在家接點兼職、學學英語、搞搞精神文明建設,感覺無比富有。

三、積極的思想,能帶來正向反應

Tony帶給我很大激勵,對比成就,tony沒有幾個富家子弟有錢有地位,但是他是最開心的——他想做的事都做了,曾經夢想當騎士、開酒吧做生意……雖然都失敗了,但他沒有一蹶不振,繼續向前,做想做的事、過想過的生活。

這個做不成就切換到下一個,就像吃了一個不好吃的菜,那就再換一個一樣,非常自然輕鬆。

就類似生活中,我努力了很久,沒有完成我的目標,但我沒有責怪自己,也沒有影響我吃飯睡覺。大不了休息一下,明天繼續。

或許我還沒達到那個目標,但是我知道這已經是我在今天的能力範圍內做得最好的了。那麼我就會給自己打120分,會很開心,更加願意去堅持。

我以前也很焦慮,覺得這個事做不好,我就是loser,從而影響自我評價和生活。我現在會更加用成長思維看待自己:我會以10年後的自己看待現在的座標,而不是一味跟別人比、拿自己的缺點去比別人的優點。

盯著自己賽道,只跟自己比,不跟別人比。

四、貧窮真的會限制人的想象力

14歲的時候,問片中的主人公們,想不想成為有錢人?我觀察到,來自有錢階層的孩子很堅定地說:我想變得富有。

沒錢的孩子,猶猶豫豫,答案總是不想太有錢,也不想太窮,錢不能買來快樂。

我覺得是他們不敢說有錢,因為那個貧窮的處境,讓他們不敢想——因為有一層想象的天花板,他們沒見過、沒有體驗過。

而有錢的人就有一種自信,就覺得沒有問題。他們可以得到一切好的東西,因為他們早已體驗過。

很多時候我們都會做這樣的自我攔截:“我肯定做不到的,我別浪費時間了,我別不切實際了……”接著形成了一個“遇到事情不敢做→結果不好→驗證了自己果然我做不到吧”,這樣一種自我放棄的消極迴圈中。

這種模式非常隱蔽,自己在行動的時候可能完全意識不到——是一種類似膝跳反射一樣的自動駕駛,不過

這種自我限制是可以透過人為覺察改變的。

如果小時候因為家庭和教育背景沒有形成積極的思考方式,可以在自己有能力之後做自我教育,改變人格底色。我這篇文章裡說過:《30歲的gapyear:人應該如何度過一生?》,關於如何改變自己的潛意識。

這部豆瓣9.7的紀錄片,讓我告別了精神內耗

五、更多元的職業選擇

1。 從片中主人公們從事的工作來看,讓我拓寬了對工作的認知——除了在職場上打工,可以有各種想象不到的工作,志願者、牧師、建築工人、倉庫管理員、流動圖書館管理員……做什麼都可以。

裡面有好多人或者伴侶、身邊的人都在做一些志願者的工作,去給社會和一些孩子們幫助。因為自己曾經沒有得到過的愛和支援,他們願意去給別人幫助。我覺得這個在我們中國挺少見的,好像這種志願者公益沒有這麼多。

如,片中Paul在自己家裡照顧孤兒,總共要照顧大概一百三四十個孩子吧。Bruce牛津畢業,去了公立小學當老師——其實是偏公益的,還去了孟加拉國支教。

這部豆瓣9.7的紀錄片,讓我告別了精神內耗

《人生7年》紀錄片截圖

2。 而且父母會為孩子自豪,不以這個工作是否光鮮體面下定論,而更多的是看孩子喜不喜歡、是不是他們自己的決定。Tony說到自己的兩個孩子,一個郵遞員、一個傢俱修復師,“因為是他們自己的選擇,他們很認真、很投入,每天早上5點就起來了,我為他們感到驕傲”。

3。 同時

在任何年紀開始換職業都不晚

。裡面好幾個人都是在50幾歲,從0到1的開始另一種職業,去演戲劇、去當諮詢師等。It`s never too late to start 。

六、你如何度過今天,就是如何度過一生

1。 看完之後我想,我要接受我的人生,可能就會是這樣沒有什麼起伏、不溫不火、樸實平淡的劇情了。像每天一樣,早晨9點起床,工作7小時,看一會書,看一些娛樂節目,吃了幾頓飯,晚上12點睡覺——我將會這樣度過我的一生。

這之前,好像沒有真的接受這一點。可能當代人平時各種懸疑大片和博眼球的新聞看多了,總是隱約覺得,會有一個boom突然改變——我的人生不是這樣的,劇情還沒開始。

隨著紀錄片回顧他們的一生,好像變了很多,但好像又跟剛開始沒有很大的差別。30歲看他們是什麼樣的狀態,過了幾十年他們其實還是當初的狀態。

隨意選取人生中的某一天,這一天可能就是你人生的一直重複。

我們總是有這樣的想法:等我xxx以後,我就能過上xxx的日子了,到時候我的人生就開始了!而我現在只是在提前準備。

不是的,

你現在的每一天都是你的一生,沒有預備,不是彩排。

不要不把今天當回事,它很重要,每一天都很重要。

你如何對待今天,就是如何對待你的一生。

如果你總是期待,還會發生一個大轉折,那麼說明你對現狀是不滿意、不接受的。你在抗拒、逃避、在否認事實——你覺得我的人生不是這樣,同時每一天又都在浪費生命。

2。

如果現在的生活狀態不是自己理想的,也要承認和接受,不要否定它。

同時去改變、日積月累地去做,而且

不要期待能一下子就能逆轉。

從片子裡我感受到,很多改變都是像滴水穿石一樣,潤物無聲在改變著。有時候做一件事沒有肉眼可見的攀升,但是10年後會有質變。就像你需要吃10個饅頭才能吃飽,你在吃前9個的時候都是沒感覺的,但是不代表這9個饅頭沒起到作用,你沒法跳過前9個饅頭的過程。

審視一下自己的一天,如果你將按照這樣的一天度過一生,你願意嗎?不願意的話,你現在就要去改變了。

這部豆瓣9.7的紀錄片,讓我告別了精神內耗

《人生7年》紀錄片截圖

七、身體健康很重要

進入60歲之後,大家都在考慮死亡了,58歲的時候,lynn毫無預兆地意外死了,Nicholas得了喉癌。大家談論的話題都是身邊什麼親人去世,在鏡頭面前哭得很傷心。

導演問他們,人生中最難過的事事什麼?Paul說是他父親去世,Simon說是母親去世,Nicholas說是爺爺奶奶以及父親的去世。Simon說:“即使我知道我媽身體不好,有一天會離開我。但我總覺得她會一直在我身邊。等她真正的去世了。我覺得我有很多問題沒有問她。為什麼?要跟我爸結婚、離婚,為什麼不跟他一起生活”……

當大家在談論親人死亡的時候,其實是在擔心自己,不知道自己什麼時候會死去,就像生命進入了倒計時。

這部豆瓣9.7的紀錄片,讓我告別了精神內耗

《人生7年》紀錄片截圖

所以趁年輕的時候,鍛鍊好自己的身體,真得非常重要,它可以為你延長生命、提高生命的質量。同時,想做的事趕緊去做,想愛的人趕緊去表達,不要給自己留下遺憾。

這部片子,讓我無數次淚流滿面。透過這場人類觀察,我看到的不是某個具體的人,是大家的共性,感受到時間對所有人都是公平的。這也讓我反思:

我應該如何在平淡瑣碎中過得充滿意義,享受時光?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徐思亂想v(ID:yxlaoxu666)

,作者:徐思亂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