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疆殺張飛投東吳,自己也沒好下場,那他如何做才能保命

《三國演義》裡死得最憋屈的大將,可能就是張飛了,因為張飛是在睡覺時被手下割掉腦袋而死的。當然了,手下之所以這麼做,也是因為實在被張飛逼得沒辦法,因為張飛下達了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三天製備十萬件白旗白甲,討伐東吳,為關羽報仇。如果不殺張飛,自己就得死。所以這是你死我活的鬥爭。

範疆殺張飛投東吳,自己也沒好下場,那他如何做才能保命

這兩名手下一個叫範疆一個叫張達,他們殺死張飛以後,拿著張飛腦袋就投奔了孫權。然而,那時候東吳還不想跟劉備他們徹底鬧翻,已經殺了一個關羽了,張飛也因為這事摺進去了。如果持續死磕到底,那恐怕兩國都要被魏國消滅了。於是,孫權這邊把投奔來的倆人又送還給劉備,可憐的範疆張達被張飛兒子凌遲處死。

很顯然,《三國演義》對蜀國是很偏袒的。因為《三國志》裡面講的很簡單,說張飛平日就對士兵很差,最後被手下殺死,並沒有這麼豐富的內容。而《三國演義》呢,大大豐富了這些內容,並且給殺死張飛的部下來了一個報應,讓不少讀者不會那麼難受。

範疆殺張飛投東吳,自己也沒好下場,那他如何做才能保命

從合理性上來說,《三國演義》對這段處理還是挺到位的。因為範疆、張達兩人錯誤估計了吳蜀之間矛盾,沒有看清楚天下大勢。他倆以為關羽被東吳殺死,張飛嚷嚷報仇,蜀吳之間就沒有合作的可能了,肯定仇深似海。實際上,蜀吳由於是利益共同體,在有魏國這個龐然大物的情況下,絕不會徹底鬧翻。

而且那個時候蜀國連失關羽張飛兩員大將,對吳國來說,蜀國已經元氣大傷了,這時候投奔過來的範疆張達幾乎是毫無用處了,不如把他們還給蜀國,做個順水人情,從而和張飛之死撇清關係。

可憐範疆張達,以為可以徹底擺脫張飛那個暴君,沒想到最後連命都沒了。實際上本來叛徒都是不受歡迎的,不管範疆張達在張飛那裡受了多少委屈,在東吳那邊都是叛徒。對於這樣的叛徒東吳自然不珍惜,能派上點用途時趕緊甩了出去。

如果我是範疆或張達,遇到張飛這樣暴虐的人,可能我也會先下手為強,殺了張飛。但是呢,我肯定不會把張飛獻給東吳,而是會殺了張飛以後就跑路。

儘管那個時期投降並不是什麼丟人的事,但是賣主求榮,為了投奔一方殺死自己的領導就是另外一回事了,這樣的人肯定不會受歡迎,因為新主子也會擔心你會不會將來也把自己給殺了,所以投奔新主人絕對不是一件明智的事情。

而作為在張飛手下多年的老兵,對於蜀吳之間的關係,肯定也是瞭解的,投奔誰也不能投奔吳國啊,蜀吳雖然彼此之間有矛盾,但是更有共同的敵人,那是唇亡齒寒的關係,絕對不可投奔。

範疆殺張飛投東吳,自己也沒好下場,那他如何做才能保命

那如果選擇直接跑路可以嗎。實際上,殺張飛有兩個原因,一個是因為張飛平日對自己就不好,這次更因為關羽之死遷怒於己,打了自己五十鞭,殺他是為了報仇。第二個原因更關鍵,張飛那個暴脾氣,不先殺了他直接逃走,肯定會被追殺,殺了他,蜀國亂一陣子,自己逃跑也方便。

三國時期兵荒馬亂,普通百姓活下去不容易。脫離大部隊以後,生存的確會困難一些,但是自己本來就是征戰多年的將士,比普通百姓強許多,活下去的機率也大許多。何況留下會是個必死局,還不如逃跑一搏。

張飛和關羽兩人雖然是兄弟,但是性格差別很大,關羽這人輕士大夫和貴族,張飛則是看不起屬下平民,偏偏關羽最後死於權貴,而張飛就被自己手下害死,讓人唏噓。特別是張飛,如果平日對手下好點,也不至於死得如此憋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