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電影中的女性編劇

作者:Grady Hendrix

譯者:覃天

1 《歲月神偷》

香港電影中的女性在哪裡?按照傳統的看法,如果你想在如今的環境裡拍出一部票房大片,你需要一個內地女演員和一個香港男演員。香港在上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曾湧現出許多銀幕天后(張曼玉、林青霞、楊紫瓊),但今天,來自中國大陸的女演員幾乎代表著所有明星的資源。

我喜歡鄭秀文和楊千嬅,但她們卻無法與鞏俐(《邁阿密風雲》、《藝妓回憶錄》)、章子怡(《臥虎藏龍》)、湯唯(《色,戒》、《駭客交鋒》)、周迅(《雲圖》)、李冰冰(《功夫之王》、《生化危機5:懲罰》)和范冰冰(《泰囧》《鋼鐵俠3》)的票房影響力相提並論。

在影視圈,除了演員,下一個吸引眼球的職位則是導演,香港的女性同樣沒有在這個職業上有太多的競爭力。許鞍華是這個行業裡最重要的一名女性導演。張艾嘉是個大明星,但自1997年以來,她只拍了5部電影,而許鞍華拍了11部。

香港電影中的女性編劇

《歲月神偷》 《歲月神偷》

羅卓瑤則是香港的藝術電影的有力代表,但自她在上世紀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的全盛時期以來,她的創作速度已經放緩。張婉婷也是如此,儘管她作為《歲月神偷》的製片人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黃真真和麥曦茵有時會被人們提起,但目前似乎都沒有產生很大的影響。

香港電影中的女性編劇

張婉婷

這是一種奇怪的情況,特別是當人們意識到香港電影史上最有影響力的三個人物都是女性時:方逸華和她的丈夫邵逸夫爵士共同經營著邵氏兄弟電影公司;施南生和她當時的丈夫徐克共同創立並經營這他們的電影工作室(她的主要職業是製片人);周梁淑怡則管理著香港佳藝電視,並在上世紀80年代為徐克、許鞍華等新一代電影人提供了工作機會。

只有走出聚光燈聚焦的範圍,你才能在今天的香港電影中發現更多女性的身影,具體來說,你應該去看看她們當編劇時,所在的黑暗而骯髒的房間。因為作家和編劇通常不會引起人們太多的注意,而且許多香港作家的作品還沒有被翻譯成英語,他們很容易被忽視。

香港電影中的女性編劇

《歲月神偷》

但女性編劇和小說家對香港電影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其中最早,產生最大的影響之一就是張愛玲。

她最著名的書籍和故事寫於1941年至1945年之間的上海,涉及解放前生活在中國的女性的命運。她關注的是人們生活中「平淡無奇」的時刻,後來她也被批評在寫作中缺乏政治色彩。這並不是說她的文字很無聊。正如她在1944年的一篇影評中所寫的那樣,中國女性面臨的最大問題是「面對習慣了一夫多妻制的中國男性,摩登女性如何才能過上充實的生活?」

2 《太太萬歲》

張愛玲應該知道。正如小說家佩勒姆·格倫維爾·伍德豪斯所發現的那樣,試圖在一個被佔領的國家保持中立是不可能的,張愛玲與日據政府的一名中國官員胡蘭成維持了三年的婚姻,人們把她玷汙為通敵者,即使在他為了情婦離開她之後也是如此。

張愛玲試圖針對這一指控為自己辯護,但這並不能阻止仇恨的蔓延。當張愛玲從日本監獄救出的作家柯靈宣佈要重印她的一本戰時文集時,他遭到了惡毒的騷擾。一位評論家譴責張愛玲是「日據時期的行屍走肉」,指責她鼓勵「觀眾繼續沉迷於他們熟悉的,屬於小市民的麻木和痛苦的世界。」

香港電影中的女性編劇

張愛玲

1950年,她意識到自己在內地沒有前途,於是搬到了香港。1955年,她移居美國,並在那裡度過了她的餘生,在共產主義的中國被譴責為一名親美者。她在海的那邊成了一個隱士。1995年秋天,當張愛玲在洛杉磯去世時,幾天後才有人發現了她的屍體。

然而,人們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末再次對她的作品展現了興趣,當她去世時,在她公寓裡發現的最後一本未出版的書,甚至在正式出版之前,30萬冊的印刷量就銷售一空。不得不增加第二輪——10萬冊,才能在發行當天有書可售。

張愛玲在上海生活期間創作了寫作了一些以普通話為對白的劇本,她的劇本《不了情》(1947)和《太太萬歲》(1947)都很受歡迎。當她搬到香港時,她主要是為電懋公司一直在寫電影劇本,但張愛玲對香港文化的陌生則成為了她寫作喜劇的障礙。其他編劇被請來修改這位著名作家的劇本,導演們發現自己需要繞過她在劇本上呈現場景的方式。

香港電影中的女性編劇

《太太萬歲》

今天很難找到任何人對她的劇本有好評,所以可以說,對香港電影影響最大的是她的小說和故事,而不是她的劇本。

3 《傾城之戀》

許鞍華將張愛玲的兩部作品改編成了電影,《傾城之戀》(1984)和《半生緣》(1997),(譯者注:2020年,許鞍華又執導了《第一爐香》。)後者是張愛玲在用化名寫成的連載小說。《傾城之戀》是她在1943年出版的14部中篇小說中的一篇,講述的是二戰前夕,一名離婚女子與花花公子墜入愛河的故事(張愛玲後來還將這個故事改編成了舞臺劇)。

香港電影中的女性編劇

《傾城之戀》

關錦鵬的電影《紅玫瑰,白玫瑰》(1994)改編自她的另一部短篇小說。最令人熟悉的是,李安改編了她為數不多的直接涉及政治的故事之一——《色戒》(2007),這部由梁朝偉和湯唯主演的影片獲得了當年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臺灣電影金馬獎等眾多獎項,而這部電影也讓女主角湯唯在中國內地的演藝事業受到限制。

如果說此舉是具有諷刺意味的。與主人公相比,評論家們認為湯唯飾演的王佳芝是以張愛玲自己的生活為基礎的,天真的王佳芝的痛苦覺醒反映了張愛玲自己的幻滅(最終被流放到她心愛的上海),這要歸功於她的第一任丈夫。

今天,張愛玲在香港擁有很高的地位,儘管她拒絕從政(她甚至不公開表明自己的政治傾向,而這在當時幾乎是必要的),以及她想寫家庭生活的意願,按她的話說:「溫和而平靜。」在她剛開始寫作時,這些都被誤認為是一種政治懦弱的表現,這讓她陷入了麻煩。但張愛玲並不是唯一一位在香港電影中佔據一席之地的女性小說家。

香港電影中的女性編劇

《傾城之戀》

可以與張愛玲相提並論的還有李碧華,她的書被改編成了許多電影:例如1987年關錦鵬導演的《胭脂扣》、1993年陳凱歌導演的《霸王別姬》、同年徐克導演的《青蛇》和2004年陳果執導的《餃子》。她還為程小東導演的《古今大戰秦俑情》(1989)、羅卓瑤的《潘金蓮之前世今生》(1989)、方令正的《川島芳子》(1990)和金楊樺的《鬼幹部》(1991)撰寫了劇本。

李碧華和張愛玲一樣與世隔絕,不願被拍到,並且,和張愛玲一樣,她也寫作了如《霸王別姬》《餃子》《青蛇》等等改編自自己作品的電影劇本。

4 《青蛇》

在這兩位小說家和編劇之後,出現了一大批女性編劇,她們負責製作了一些最具標誌性的香港電影。

香港電影中的女性編劇

《青蛇》

除了李碧華,還有許多女性編劇為徐克寫作,無論是來自他早期作家團隊的鄧碧燕(編劇代表作有《黃飛鴻》《笑傲江湖2:東方不敗》《少年黃飛鴻之鐵馬騮》以及《白髮魔女傳》),還是在徐克職業生涯的後期加入的編劇,比如寫了《梁祝》,《花月佳期》,以及《黃飛鴻之西域雄獅》的許莎朗。

陳可辛所在的UFO(United Filmmakers Organization)公司,以及他後來創立的Applause影業是女性人才的溫床,就像寫了《金枝玉葉》的許月珍,《甜蜜蜜》的編劇岸西,以及寫出了《嬤嬤帆帆》《金雞2》,《如果·愛》和《武俠》的林愛華。

就連那些充滿了男性的電影,比如杜琪峰執導的犯罪驚悚片的發源地——銀河映像,他的編劇團隊中同樣有一名女性。銀河映像出品的電影通常是由一群編劇共同撰寫的,他們有時會聯合署名,其中一位是歐健兒,自2001年以來,她參與編劇了《機動部隊PTU》《神探》和《奪命金》等作品。

更不用說卓韻芝(《初戀滋味》,《出埃及記》的編劇),張艾嘉(編劇作品有《心動》和《想飛》),陳淑賢(《衝鋒隊之怒火街頭》《我是誰》《東京攻略》《桃姐》)等等編劇。

香港電影中的女性編劇

《桃姐》

為什麼有這麼多女性在書寫香港電影?我的看法是,編劇是一部電影中身份最低的人,而在香港,編劇的地位甚至更低。因為「飛紙」(在片場為即將拍攝的下一場戲改寫劇本)和「嘴唇強姦」(剪輯室演員配音,是與編劇所寫的完全不同的對白)的普遍做法進一步貶低了編劇的價值。

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在電影劇組的每個職位中,女性的比例都很低,而香港女性編劇的占主導地位是一個令人難以置信的反常現象。

5 《黃金時代》

此外,無論編劇在現實中受到多麼惡劣的對待,這些女性編劇在香港電影中都被尊崇為角色,而導演和製片人往往被描繪成駭客。

從嚴浩的電影《滾滾紅塵》(1990)到韋家輝的《再生號》(2009),編劇們被描繪成飽受折磨的天才,而導演們在太多的電影中被表現為機會主義的底層餵食者。但從《色情男女》(1996)或《低俗喜劇》(2012)開始。

這一傳統一直延續到現在,因為導演許鞍華在她的最新電影《黃金時代》中讓另一位中國作家肖紅永垂不朽,這部電影在多倫多放映之前,被選定為了威尼斯電影節的閉幕片。

香港電影中的女性編劇

《黃金時代》

當肖紅像莫扎特譜寫琴譜一樣,敲打著她的打字機時,她還在期待著大量的折磨、激情和狂熱的靈感。當許鞍華拍攝一部有關電影人的電影時,你會感受到某種看不到的敬意,比如在《桃姐》這部電影中,劉德華扮演的製片人羅傑在會議上被叫來叫去,孤獨地一個人吃著晚飯,獨自在老人之家裡閒逛。

香港電影中的女性編劇

《桃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