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語樂壇的沒落,不止一個譚維維

中秋晚會上,譚維維一曲《敢問路在何方》可謂是滿堂皆驚,舉國上下一片譁然。一時間,微博上,論壇裡,甚至朋友圈全都在痛批譚維維,指責她胡亂改編經典,破壞大家心目中的經典。譚維維,這個近幾年吸粉無數的頂尖唱將就差被開除出華語樂壇了。

華語樂壇的沒落,不止一個譚維維

那麼,廣大圍觀群眾到底在憤怒什麼?又在控訴著什麼?

其實,譚維維只是一個導火索,我們哀嘆的,是整個華語樂壇的沒落,是對好歌曲求而不得的哀怨啊!

上古時期的鄧麗君且放下不談,80年代的羅大佑也算是比較久遠。華語樂壇真正的鼎盛時期可以說是21世紀的第一個10年。那個時候男歌手有周杰倫,林俊杰,王力宏,陶喆,陳奕迅,許嵩,張傑等人。女歌手有孫燕姿,蔡依林,梁靜茹,張韶涵,張靚穎等人。組合有SHE,五月天,信樂團,FIR,TWINS等。

那個時候,如此之多的歌手,每個人都有不止一首的代表作。在那個唱片時代裡,每張唱片都會有一首以上的主打歌,更有甚者,某幾人還有整張專輯都是主打這樣的壯舉。我們不難發現,那個時候的每張專輯,都是唱片公司,製作人,以及歌手通力合作完成的。每一首基本都是原創作品,無論作詞作曲是歌手也好,是製作人也好,至少都會是原創歌曲。每一首歌曲,都是根據歌手本人的氣質,嗓音特色以及音域量身打造而成。每一張經典的專輯,在當年都風靡過大街小巷,席捲過各大音樂榜單。

但是時代變了,隨著唱片時代的遠去,音樂綜藝時代正式登上歷史舞臺。

華語樂壇的沒落,不止一個譚維維

2012年,中國好聲音的火爆,開啟了中國音樂綜藝市場的序幕。此後2013年開始播出的我是歌手正式將這一音樂呈現形式推向高潮。有人會說,這些節目和之前的選秀節目沒有什麼區別,本質上還是歌手上臺唱歌比賽,最後排名選冠軍這個模式啊!

其實不然,此前的電視音樂節目和選秀節目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是對歌手個人品牌的選擇,看重的是歌手個人的可塑性以及話題性,長得好看甚至不用會唱歌也可以出道。而從12年開始,風向完全變了。音樂綜藝節目開始真真正正的把關注點放在了演唱實力以及對歌曲的詮釋能力上來。從那時起,一首首老歌被拿出來翻唱和改編。聽眾陶醉在歌手天籟般的聲音裡,伴隨著更為現代化的節奏律動著。歌手的唱功,在這個年代被擺在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之上。

這應該是一件好事,這也當然是一件好事。歌手,業務能力的確應該是最重要的標準。

但是問題出現了,觀眾關注點變成了業務能力之後那麼最後選出來的前幾名還有足夠的個人影響力嗎?歌手個人魅力的缺失直接導致了唱片公司對於歌手個人品牌打造的興趣缺乏,開始利用比賽過後的紅利讓歌手頻繁接商演賺他一筆。

出專輯?寫歌?

拜託現在還賺錢嗎?哪有上綜藝來錢快?

音樂製作人不用絞盡腦汁寫新歌編新曲,歌手也只需要選唱功好的,找那些老歌,經過市場檢驗的,拉出來改編一通,新瓶裝舊酒拿出來賺錢多簡單啊!

於是破天荒的,原創沒人做了。是啊,寫一首新歌,不套旋律,不用4536251,出來之後還能有市場,能火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累死個人,還是算了吧

於是就有人稱音樂唱作人的中生代唱將,用他一成不變的改編套路,低吟淺唱——rap——高音——低吟淺唱——收尾,改編了一首又一首的老歌,卻沒看到有幾首他自己的原創歌曲能夠有幾首耳熟能詳

於是我們行走的CD也開始在音樂綜藝節目上唱起了女兒情+菊花臺這樣的老歌,確實唱得好聽,功力依舊。可是當年的江南和一千年以後的才情去哪了?

於是我們的奶茶哥放肆地喝著一杯又一杯奶茶,胸肌也慢慢變成肥肉,承諾的專輯拖了一年又一年,偶爾出幾首單曲還要靠著情懷才能勉強說一句還可以

於是現在抖音的神曲開始佔領高地,網紅小姐姐們佛系少女很開心,李裁縫東拼西湊就能紅遍大江南北,庸俗的口水歌又開始佔領榜單

但聽眾的耳朵沒有聾,音樂審美還健在,我們都知道,華語樂壇,完蛋了

華語樂壇的沒落,不止一個譚維維

我懷念的,是那個原創層出不窮的年代

是那個群星璀璨的年代

你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