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人雍正在世時極力護他,乾隆登基,就殺了他

往大了說,例如順治剝奪多爾袞的封號,挖掘其墳墓,削除他的祖籍,到乾隆這裡,竟然徹底恢復生前地位,還客觀評價了一番;雍正把曾經參與九子奪嫡的對手們全部貶為平民、罪人,或者圈禁,乾隆同樣,給他們恢復,昔日十四阿哥甚至再度啟用重要職位。

以上的例子,是平反,下面的例子,則是降罪。

主人公是個小人物,名叫曾靜。

他的身份是反清復明堅決擁護著。

清朝因為是遊牧民族建立的政權,入關以後推行剃髮 異服 又在江南有過屠殺的先例,所以民憤很大,有許多人,一生都在堅持反清復明事業。他們有的參與進例如白蓮教這樣的組織,積少成多 偶爾發動寫起義,還有很成規模的人,以文字方式影響他人。曾靜是個學者,因此很正常地接觸到了反清復明思想。

對他影響最深刻,最久遠的人,莫過於呂留良。在讀了一些呂留良的著作以後,曾靜心中深信:清朝是夷,擠走了正統,需要被趕走。(這只是核心思想,還有更多更系統的理論)

不僅如此,曾靜還身體力行去遊說周圍人加入反清復明的行列。

他最活躍的時候,剛好是雍正登基以後想要樹立威信的時期,因此二人的關係很微妙,大致分為兩個階段:

這個人雍正在世時極力護他,乾隆登基,就殺了他

一,雍正對胤禩等人展開了鐵血的報復、預防。將他們或圈禁、或革爵、黨羽全部拿下,這是政治手腕,最狠的還是改了名字,阿其那 塞思黑等等,這就屬於發洩不滿了。

最後,這批人死的死,傷的傷,於是民間一批人開始醒悟:這可都是皇帝的親兄弟,對親人尚且如此,雍正得多殘忍啊?

當然了,讓民眾自覺地認識到這點不太容易,需要有人去指出、煽動,曾靜就是扮演的這個角色。

在雍正與曾靜關係的第一個階段,一個做事,一個聲討。

二,但雍正是個聰明人,千古一帝的兒子,活到最後的皇子,他當然知道如何做好危機公關。事實證明,不僅做好,他還利用了曾靜翻盤。

是的,我說的是“利用”。

且看雍正做了什麼:首先,抓住反清復明的主力,殺掉,鞭屍,流放家人。其次,把這些人寫的書籍,全部燒燬,一個不留。最後,邀請曾靜,當場對峙,採取一問一答的方式,反駁曾靜的指控,而後,將現場版的文字記載出書,做成:《大義覺迷錄》。

在《大義覺迷錄》中,雍正回答了這些問題:有沒有殺掉父親?有沒有殺死母親?為什麼處理兄弟?是否貪財好色?如何做個好皇帝?進而引到終極問題:如何看待華與夷?他的回答是:世界上本就沒有夷狄。

這個人雍正在世時極力護他,乾隆登基,就殺了他

如此熟悉的套路,雍正絕對是最早的危機公關,宣傳人才。

可想而知,曾靜是不能殺的,如果殺掉他,那麼之前一切長篇大論,都會成了“堂而皇之”,一切據理力爭,都顯得此地無銀三百兩。

不過,還有另外一種解釋,曾靜畢竟是個小人物,雍正堂堂皇帝,不會真的記恨他。

於是,胤禛下旨:念及曾靜只是受到呂留良的影響,沒有實質的造反舉動,所以釋放,且不以犯罪論處。

可是,當新皇帝登基,一切又回到了最初的樣子。尤其是,當皇帝是自信滿滿的乾隆,曾靜更加凶多吉少。

果不其然,乾隆改判了曾靜的罪名:父皇不是說你沒有謀逆的事實嗎?可是你還犯了其他的罪呀嘻嘻嘻,你“誹謗先帝”了!

隨後,曾靜被凌遲處死。

這個人雍正在世時極力護他,乾隆登基,就殺了他

後記:

本文並未想要摸黑雍正乾隆,事實上,曾靜一事只是他們為政生涯中的一個小手腕,站在皇帝的角度,既維護了名聲,又除掉了對手,其實挺聰明的。只是既然要揭開這些人之間微妙的小關係,就不得不深入主人公們的內心深處,看看哪裡陰暗了,哪裡光明瞭,哪裡又有點小算盤。

乾隆和雍正不說,曾靜是真的慘,因為他的咖位太小了,實力不夠就橫空出世,只能被大潮流擺佈。可是似乎也很值得敬畏,曾靜心中深知,他只有一張嘴,一支筆,卻依舊敢隻身犯險,真的活出了許多勇士的樣子。

本文參考資料:

《清宮啟示錄》

《大義覺迷錄》

這個人雍正在世時極力護他,乾隆登基,就殺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