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歷史上,假如領軍將領叛亂,那麼他的手下人為何也會跟著叛亂?

軍令如山,紀律第一!沒有紀律的一支部隊就是一群烏合之眾。古今中外,“軍人以服從為天職”成了每一個軍人必須的信條。同時,身為軍官,麾下的每一個士兵和軍官都是你的兄弟,你的恩人。有了他們真誠擁戴和拼死效忠。

在歷史上,假如領軍將領叛亂,那麼他的手下人為何也會跟著叛亂?

古代許多成功的將領為了維持自己的隊伍的絕對忠誠,自己和士兵稱兄道弟,同食同寢。賞罰分明,戰鬥中身先士卒。是軍士們誠心以死效忠的要訣!

“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岳家軍之所以能夠“凍死不拆民房,餓死不搶民粟”?而戰場上屢屢打敗強大的金兵原因,就是鐵的軍紀,和愛國的精神!也是孫武子的“道者,令民與上同意也”這一軍事最高信條體現。

在歷史上,假如領軍將領叛亂,那麼他的手下人為何也會跟著叛亂?

公認的亂世春秋戰國時代,軍隊強大的可以列舉虎狼之師秦軍,重灌甲特種部隊魏武卒,胡服騎射騎兵部隊趙武靈王,這三隻有靈魂的軍隊都有自己的精神領袖:秦軍部隊的優秀將領戰神白起百戰百勝,長平之戰坑殺40萬趙軍,天下敬畏;魏國的犀首公孫衍聯合六國軍隊,數次攻到秦國函谷關和咸陽城下,流血飄櫓,浮屍百萬;趙武靈王的李牧和廉頗讓六國不敢獨立面對趙國,趙國插手扶持燕國,單挑秦楚。

在歷史上,假如領軍將領叛亂,那麼他的手下人為何也會跟著叛亂?

春秋戰國,諸子百家,圍繞強國戰略進行戰略和戰術的更新,將周朝以來的兵車作戰改進為騎兵與重灌甲並行,配合遠端攻擊的弩,對於將軍的考驗更深入,不僅要勇敢更要應用兵法戰術,同時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再次伐兵。古代教育來源於面授機要,內心領悟,鬼谷子教育出的韓非子,魏鞅,龐娟,孫臏等都是集智謀與權謀與一體,這個教育涵養不是一般見識人可以達到的。因此千軍易得一將難求,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在歷史上,假如領軍將領叛亂,那麼他的手下人為何也會跟著叛亂?

說到叛亂,總得有個原因,不可能說我今天心情不錯,叛個亂吧!帶兵打仗不是兒戲,你要敢這麼玩,手下打仗計程車兵將領哪個不是腦袋栓褲腰帶的主,總有一天也學習你高興就叛亂的優良習慣,把你給叛嘍。

所以說叛亂總得有個理由或者藉口能讓手下的這幫親近兄弟和高階將領能信服你,對於這一類人,無非是友情親情加高官厚祿的約定,另外這些人也有被逼無奈的成分在,他們和主將關係好,如果不跟著叛亂,投奔對方無非是跟著對方打主將或者被對方不信任而死於非命。至於普通的底層士兵,和誰打仗都是打,跟誰拼命都是拼,戰亂時期,對於他們來說,就是拿一份薪水,掙一口飯吃。這也是為什麼古代平叛總說懲辦首惡,從者不究,因為叛亂確實跟這些普通的小人物沒多大關係。

在歷史上,假如領軍將領叛亂,那麼他的手下人為何也會跟著叛亂?

所以說叛亂是上中層將領的遊戲,下層士兵都是跟著打醬油的。舉一個大家都熟知的例子:陳勝吳廣起義,開始也是兩人密謀:‘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乎!’後來又用魚腹藏丹書,狐鳴陳勝王的計策讓大家追隨。這也正應了另一句古話——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在歷史上,達成控制的造反有;自認為達成控制的多(沒有追隨);更多是有一定的條件但不反;最最多就是制度完善,從制度上排除造反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