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莊說三國明白人的懵懂處!

明白人的懵懂處

老莊說三國明白人的懵懂處!

在獻帝劉協的朝廷被董卓挾遷到長安去的政局轉折時期,袁紹,韓馥等將領堅持要在關東扶持幽州牧劉虞做皇帝,此前剛曾剿滅了薊城小“天子”的劉虞以堅定的態度拒絕被人抬上皇帝之位,使袁紹等人的衝動性幻想最終破滅,在這裡他是一個明白人。然而,歷史的過程及其當事人身上常常總是包含著自相矛盾的要素,劉虞正是這樣的一個人物,明白人有他的懵懂之處。

劉虞,字伯安,東海郯(今山東郯城北)人,是東海恭王劉強的第五代孫子。劉強是光武帝劉秀的長子,因母親郭皇后被廢而主動讓出太子之位,被封東海王。據《後漢書﹒劉虞傳》《資治通鑑﹒漢紀五十二》《三國志﹒公孫瓚傳》及其引注所記,劉虞舉孝廉出身,後來升為幽州刺史。劉虞以仁愛之心治理地方,做事總考慮民眾的利益,周邊鮮卑、烏桓等當地少數民族都按時朝貢,沒有敢於侵擾邊疆的。

老莊說三國明白人的懵懂處!

184年黃巾軍起事,劉虞轉任甘陵(今河北邢臺一帶)相,他安撫戰亂中的百姓,很得民眾的歡迎,不久朝廷徵召他為宗正,負責皇家的宗族事務。187年,原泰山太守張舉和原中山相張純利用烏桓士兵的叛亂,聯絡頭領丘力居攻下薊城,自稱“天子”和“安定王”,公開與朝廷對抗。朝廷覺得劉虞在幽州一帶很有威信,就任命他為幽州牧,讓他去對付二張的反叛。

劉虞在幽州牧的位置上不到一年,就徹底消滅了二張的反叛勢力,恢復了地方秩序;191年,渤海太守袁紹和冀州刺史韓馥等人試圖在關東地區另立朝廷,他們想推舉劉虞做皇帝,劉虞以堅定的方式成功阻止了袁紹韓馥的圖謀,繼續推行他愛護百姓的善政,得到了朝廷和民眾,包括少數民族民眾的一致稱讚。

老莊說三國明白人的懵懂處!

劉虞受任冀州牧時,公孫瓚已在薊城一帶追殺討伐張舉張純的反叛,有些小勝但不能解決問題,而遼西管子城一戰更是損失慘重。朝廷派劉虞去征剿二張,讓他節制公孫瓚的部隊,兩人於是有了上下級的關係。然而,在兩年多的幽州地方治理中,劉虞卻與騎都尉公孫瓚結下了解不開的樑子,最後發展成為相互對峙的仇殺。劉虞與公孫瓚的結怨大體產生於三方面原因:

一是平叛方式不同。公孫瓚在平叛中致力於征戰,力求在作戰中擴大自己的勢力,他常放縱部下侵擾百姓;劉虞則在平叛中注重政治瓦解的手段,他用安撫的方式分化叛軍以孤立首惡,並注意維護百姓的利益,他們在軍事行動的配合上難免有些分歧。

二是在與袁術的交往中產生了隔閡。劉虞在拒絕了韓馥袁紹等人扶立稱帝的請求後,即刻派自己的助手田疇和鮮于銀抄小路到長安去見獻帝劉協,大概是想表白忠心,建立聯絡吧。獻帝劉協當時在長安一心想回歸舊都,見到幽州的來使非常高興。當時劉虞的兒子劉和在長安朝廷為侍中,劉協就打發劉和悄悄自武關出關中,去通知劉虞領兵來接回自己。

老莊說三國明白人的懵懂處!

劉和經過南陽時,被知道了訊息的袁術所扣留,袁術告訴劉虞,讓他派軍隊來和自己一同西進。劉虞就派出幾千騎兵到南陽,讓劉和帶領著去迎接劉協。公孫瓚起先反對派軍隊到南陽,因為劉虞不聽從自己意見,他就暗中告訴袁術讓奪取這幾千騎兵。劉虞損失了幾千騎兵,後來知道是公孫瓚暗中搗鬼,從此對他更加憤恨。

三是在軍糧供應上的衝突。劉和從袁術那裡逃了出來做了袁紹的幕僚,公孫瓚當時正熱衷於和袁紹的部隊作戰,劉虞覺得公孫瓚濫用武力,擔心他將來勢力更強難於節制,就不允許出戰,並減少了對他的糧食供應。公孫瓚對減少供糧一事非常氣憤,讓軍隊把劉虞準備送給少數民族的糧食物品搶了過來。兩個人各有理由,同時上書向朝廷告狀,朝廷一時沒法決斷。劉虞幾次請公孫瓚來牧府相見,公孫瓚自稱生病並不前來,他在薊城修建高丘做好了防守。

193年冬,劉虞不顧幾位手下人的勸諫,率領各處駐軍十萬人去攻打公孫瓚,出發前他告誡軍士說:“不要傷害別人,只殺公孫瓚一人就行。”當時有個牧府辦事員公孫紀,他與公孫瓚是同姓相好,把劉虞的行動計劃連夜報告給了對方,公孫瓚的部隊分散在城外,他擔心自己不能倖免,於是挖開東城打算逃走,但沒想到劉虞的兵士不善打仗,又愛惜民房,不讓放火焚燒,一時竟攻不下來。公孫瓚於是挑勇士數百人,趁風縱火,徑直衝殺過來。劉虞隨之大敗,與他的下屬向北逃到居庸縣。

老莊說三國明白人的懵懂處!

公孫瓚追擊攻城,三天城陷,隨即抓住劉虞及其妻子兒女回到薊城,讓劉虞負責簽署州府的文書。恰好這時獻帝劉協派使者段訓來到,朝廷給劉虞增加封邑,讓他督率六州事務;同時任公孫瓚為前將軍,封易侯。公孫瓚趁機告發了先前袁紹韓馥想要另立朝廷的計劃,誣陷劉虞打算稱皇帝,他脅迫段訓在薊城的街市上斬了劉虞。

公孫瓚還事先坐下祝告說:“如果劉虞應該成為天子,就請上天降風雨相救。”當時乾燥炎熱,無風無雨,於是就斬了劉虞。公孫瓚讓把劉虞的頭送到京城,劉虞以前的下屬尾敦在半路搶奪下劉虞的首級,帶回去掩埋。劉虞在任時頗得人心,恩義遍佈北部州郡,他被殺後,百姓無不為之悲傷。

劉虞在拒絕當皇帝之事上做了一回明白人,他一直愛護百姓的仁愛善政也值得大加稱道,然而,總觀他的地方治理,有兩個重大的缺陷,一是不會打仗,二是不善做領導,兩個缺陷相疊加,關鍵時候又不能準確判斷事情發展的趨勢,最後導致了可悲的結局。

首先,從軍事方式上看,劉虞把地方治理的一腔仁愛之心推廣到了軍事活動中,他對二張反叛的平定,依靠寬大和撫慰的方式作出分化瓦解,藉助於先前自己所獲取的民望,達到了孤立首惡、致勝全域性的很好效果。這種方式對於成分複雜的烏合之眾很容易起到作用,但這是軍事鬥爭的一種手段而不是全部手段,戰場作戰還有殘酷無情、強硬打擊的手段,後者甚至是軍事鬥爭更為根本的依憑。能夠針對現實情況將各種手段兼相使用的人,才不失為本領高超的將領。

老莊說三國明白人的懵懂處!

古人講;“慈不帶兵”,就是認為軍事活動中無論對己對敵都要拋棄仁慈的幻想,要以戰爭勝利作為最高追求。劉虞不顧眾人勸諫,帶著十萬軍隊去攻打準備逃跑的將領,顧忌太多,不敢採用殘酷手段放手進攻,反倒被對方打敗,足以說明他是一個不會打仗的將領。用政治分化的特殊方法平定二張反叛,對軍事勝利具有偶然性,他把特殊手段作普遍化運用,在去擒拿公孫瓚的軍事行動中為弱勢對手所打敗,就是他不會打仗的必然結果。

其次,從領導行為看,劉虞和公孫瓚各自在軍事活動中表現為兩種不同的打法,公孫瓚擅長於打惡仗、硬仗,兩人若能積極主動地相互配合,才能構成更有戰鬥力的隊伍。但事實上,他們雙方在軍事方式上一開始就互相不能理解,產生了意見分歧。無論兩人個人意氣產生的背景及具體情況如何,劉虞作為軍事行動的主將,都負有更大的責任,領導活動中的一把手應該主動地溝通,引導和團結最主要的下屬,在軍事活動的實踐中判斷正誤,消除分歧,確認更完備的行動方式,但劉虞對公孫瓚根本就做不到這些。

在派給袁紹的幾千騎兵一事上,他不聽勸告,做出了毫無安全把握的選擇,當時有無藉此拯救兒子劉和的私心作祟不好確定,但不顧二把手的反對,對富有野心的袁術送去幾千騎兵,以及後來在沒有做出任何說明的情況下就擅自扣發公孫瓚的軍糧,卻都是劉虞領導行為上明顯的錯誤。一個團隊中的一、二把手各自向共同的上司告狀,當時劉協的朝廷在長安自顧不暇,根本難以解決幽州團隊的問題,而州牧劉虞領導素質的欠缺也由此暴露無遺,明白人的懵懂處顯而易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