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一唱高音就變假音?這樣對嗎?

在歌唱中,常常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用什麼樣的聲音歌唱,則是初學者首先碰到且又是最關鍵的問題。他們在歌唱的過程中會很自然地出現兩種聲音。

在中低音區,他們很自然地歌唱,然而隨著逐漸移高的音級,一到中偏高的音區,他們的聲音會“啪”地一下換成另一種與中低音區截然不同的聲音

,這是因為高聲區的音較高,完全運用真聲是無法唱上去的,必須用適應高聲區的高位置的聲音來歌唱,初學者沒有相應的歌唱技巧,於是只好本能地用“虛”、“假”、甚至於用“躲嗓”的聲音唱上去,造成聲音的脫節,這就是聲樂上常說的“坎”。

為什麼一唱高音就變假音?這樣對嗎?

很明顯,

歌唱者在這“坎”的前後用的兩種不同的聲音分別是真聲和假聲

讓聽眾覺得象是兩個人在歌唱

。很明顯,我們應該運用混聲的聲音來歌唱。從真、假聲的使用上講,實際上是指在歌唱中,真、假聲使用的比例。它是根據低、中、高聲區而定的,在中低聲區,真聲的運用成分就較高聲區多,相反,在高聲區,其假聲成分則較真聲多。那麼,如何獲得混聲的歌唱效果呢?

混聲的取得是需要有一個高位置的聲音來統一。高位置的聲音是相對低位置而言的。

高位置的聲音聽上去是圓的、暗的“掩蓋”的,和低位置的扁平聲音相反,它是豎的,它很容易穿過樂隊,具有“飛躍性”的特點。它具有相當的音量,是放鬆的、寬闊的、富於色彩的,很容易做出強弱變化。高位置的聲音的起音主要是呼吸的積極活動,而不是肌肉。對於歌唱者本人,高位置的聲音好象是在“聲帶”之上形成的,這主要是由於聲音在上(頭)共鳴腔共振的結果。如何獲得高位置的聲音?

為什麼一唱高音就變假音?這樣對嗎?

有一種方法:在演唱從低到高的所有聲音時都保持頭共鳴腔的活動,這就要求調整各共鳴腔的運用。調整各共鳴腔主要是在咽腔和口腔,而咽腔和口腔本身就是最重要的共鳴腔,是上共鳴腔與下共鳴腔的連線環節。很明顯,高的聲音較多地在頭共鳴腔中共鳴,隨著往低唱的程度而加強胸部共鳴,但為了達到高位置的聲音要求,即使往低處唱,也不能忘記運用頭共鳴腔的機能,應讓聲音“豎”著走,喜歡唱歌的朋友可以使用手機百渡一下“說話式唱法”進行系統的練習

為什麼一唱高音就變假音?這樣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