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聞夫家催妝詩,不蓋蓋頭下妝樓,古代“娶媳婦”的臨門一“詩”

前一陣一則“北宋古墓發現‘過仙橋’,寓意來生再續良緣”的新聞徹底火了,考古界也因此迎來了社交平臺的第一個“熱門話題”。 夫妻倆幕牆中間的一扇“小窗戶”是他們對死後、來生還要在一起的美好期許,面對這個高階的“秀恩愛”操作網友們紛紛表示被這千年前的愛情撒了一波狗糧。

不聞夫家催妝詩,不蓋蓋頭下妝樓,古代“娶媳婦”的臨門一“詩”

《清平樂》中相愛的仁宗、張氏

生、老、病、死是每個人必經的旅途,旅途中的某些“站點”如同墳墓中的“過仙橋”一樣,意義非凡,儀式感十足,生是喜,死亦不哀,這便是完整的旅途。在古代,被稱為“小登科”的婚姻絕對是一大喜,至今還流傳下來的婚俗就可證明這件事有多重要。

不聞夫家催妝詩,不蓋蓋頭下妝樓,古代“娶媳婦”的臨門一“詩”

《清平樂》披了兩次紅蓋頭的曹氏

2019年大火的電視劇《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趙麗穎飾演盛明蘭和馮紹峰飾演的顧二叔為大家奉上了一場精彩的古代男婚女嫁大戲,至今很多人對顧二叔進盛府前的那首“催妝詩”記憶猶新,今日咱們就來分享古代娶媳婦的臨門一“詩”,催妝詩。

“催妝”即便是現在,也不是什麼陌生的詞彙,至今我國很多地區新人結婚時仍有催妝的環節,迎親的新郎和家人想要表達趕快接新娘進門的直接表達方式便是催妝。記錄北宋都城汴京風物習俗的書籍《東京夢華錄》在《娶婦》一篇中就有提到“催妝”的場面,“女家管待迎客,與之彩段,作樂催妝上車”,可見現在的習俗也是由古代延續而來的。

不聞夫家催妝詩,不蓋蓋頭下妝樓,古代“娶媳婦”的臨門一“詩”

“催妝詩”顯然是“催妝”環節的高潮部分,是彰顯新郎及一干迎親男子們才能的高光時刻,是文人們對於催妝環節的“升級”。最早關於“催妝詩”的記載源自宋人計有功所編的《唐詩紀事》,唐憲宗時期,雲安公主下降,作為儐相的陸暢奉詔作催妝詩一首,“借問妝成未,東方欲曉霞”,可謂將駙馬娶公主的急迫心情表達得淋漓盡致,不愧是駙馬的好“伴郎”!由此,催妝詩便開始出現在了古代的婚禮環節。

催妝詩除了表達迫切迎娶新娘的心情,還負責“虐狗”!《全唐詩》中亦有記載的盧儲進京科考時,向時任尚書的李翱投卷,希望得到賞識和推薦。李翱因有事外出,將其所作的詩文放在書案上,不料卻被女兒看到,對盧儲的詩文愛不釋手,很是欣賞,且斷定“此人必為狀頭”。

不聞夫家催妝詩,不蓋蓋頭下妝樓,古代“娶媳婦”的臨門一“詩”

《知否知否》中“顧二叔”在作催妝詩

得知此事的李翱將盧儲招為了女婿,第二年盧儲果然中了狀元。登科之後便是新婚小登科,盧儲作催妝詩感嘆和李氏之間緣分,詩云“昔年將去玉京遊,第一仙人許狀頭。今日幸為秦晉會,早教鸞鳳下妝樓”,你被虐到了嗎?!

催妝詩有新郎自己捉筆的,也有新郎朋友代筆的,像極了現在迎親儀式上伴娘們準備“為難”新郎時,伴郎們迎“難”而上的行為。唐朝著名詩人賈島曾經和朋友迎親時作了一首催妝詩,“不知今夕是何夕,催促陽臺近鏡臺。誰道芙蓉水中種,青銅鏡裡一枝開”。有文化不可怕,有文化還“嘴甜”就太可“怕”了,他讚美朋友的新娘貌美如芙蓉,氣質脫俗,就憑這新娘子也會趕快下妝樓吧。

不聞夫家催妝詩,不蓋蓋頭下妝樓,古代“娶媳婦”的臨門一“詩”

宋朝沿襲唐制,除了催妝詩外,催妝詞開始盛行。宋人王昂有詞《好事近·催妝》,“喜氣擁朱門,光動綺羅香陌。行到紫薇花下,悟身非凡客。不須脂粉涴天真,嫌怕太紅白。留取黛眉淺處,畫章臺春色”。這首詞如同其詞牌名一般讓我們感受到了好事近的氣氛喜氣,同時免不了對被催妝的新娘子有一番讚美,即便是不上脂粉的她已經是天然雕飾的美,面若桃花似春色,所以還是趕快上轎吧。

不聞夫家催妝詩,不蓋蓋頭下妝樓,古代“娶媳婦”的臨門一“詩”

《知否》中超美的“盛小六”

宋朝之後,元、明、清朝均保留了催妝詩的習俗,更有文人以此為主題作詩,明朝的詩人王彥泓就有《催妝詩六首》流傳於世。清朝文學家、美食家袁枚在其 《隨園詩話》卷十五中寫道“近人新婚,賀者作催妝詩,其風頗古”,由此可以看出催妝詩風俗時起時落,未曾斷過。所以大家覺得“催妝詩”這個習俗怎麼樣?是不是比一味的“婚鬧”文雅很多,結婚是人生大事,快樂是最重要的,拒絕婚鬧!

不聞夫家催妝詩,不蓋蓋頭下妝樓,古代“娶媳婦”的臨門一“詩”

《知否》劇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