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十二時辰》:大唐需要怎樣的官員?從李白淪為“逆臣”談起

作者:霍小山

我們在上一篇文章中分析了曾兩度入贅與追捧權貴的李白,當然,最關鍵的是瞭解一下才華橫溢的李白為何在仕途上就是不順遂,並且還被熱劇《長安十二時辰》群起吐槽。

這一篇,我們要繼續分享詩仙仕途上遇到的更大一個坎。

一。 絕望的李白

辭職得到批准的李白,從皇宮財務處結了工資,落寞地離開了長安。

在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他都沒有再做什麼工作,而且當了一名旅遊博主,走遍名山大川。

直到安史之亂後,李白才真正等來了一個看似不錯的機會。

給予詩人這個機會的人,便是《長安十二時辰》裡那位答應張小敬釋放聞染要求的永王李璘。

永王是玄宗的第十六子,本是最沒有希望成為唐玄宗接班人的皇子之一。不過到了安史之亂時,永王卻被避難蜀中的玄宗冊命為山南、江西、嶺南、黔中四道節度使,一時聲勢頗盛,大有與此時在靈武自行登基的肅宗李亨分庭抗禮之意。

至德元年十二月,永王打著救援河南的旗號,率領舟師由江陵東下。他抵達江西后,其“謀主”韋子春即大力推薦自己的好友李白出來一起共事。

李白的詩文字來就名揚天下,加上韋子春的推薦,永王便邀請此時正在江西的李白出任江淮兵馬都督從事。已經失業很久的李白聞訊欣然前往,還寫下一首感激涕零的詩:

秦趙興天兵,茫茫九州亂。

感遇明主恩,頗高祖逖言。

過江誓流水,志在清中原。

拔劍擊前柱,悲歌難重論 。

在李白眼裡,這是一個讓自己大展宏圖的機會。他認為永王東巡,目的在於收復河南、掃靜胡塵,自己跟著永王,一定能做一番驚天地泣鬼神的偉大事業。

《長安十二時辰》:大唐需要怎樣的官員?從李白淪為“逆臣”談起

《長安十二時辰》裡的永王

然而,大洋彼岸阿甘的媽媽曾經告訴我們,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遠也不知道下一個吃到的是什麼味道。

永王東巡,儘管在表面上突破了玄宗《命三王制》中所規定的都統範圍,屬於出師無名。但已有很多證據表明,玄宗對永王的東巡是持默許態度的,其目的就是為了對抗肅宗的勢力。肅宗對此自然也是心知肚明,為此,他派人詔逾永王,要求永王掉頭回去。

可是永王卻不理不睬,反而還出兵攻打肅宗控制下的丹陽。於是,肅宗便決定要以強硬的手段來遏制永王、對抗玄宗了。

最終,永王兵敗,而玄宗也不得不在肅宗的壓力下將永王東巡定性為謀反,並下詔將其貶為庶人。

李白作為永王李璘的“同黨”,自然也要受到連帶的懲處。好在,天無絕人之路,在大將郭子儀等好友的積極斡旋之下,

李白由被砍頭改為流放夜郎。

於是,一向自大的李白就在夜郎這個自大的地方住了下來,直到三年後,肅宗大赦天下,李白才得以從西南那個生活條件極其艱苦的地方回到中原。

朱熹曾經就此事刻薄的譏諷李白:“李白見永王璘反,便從更之,文人之沒頭腦乃爾。。。李白詩中說王說霸,當時人必謂其果有智略,不知其莽蕩,立見疏脫”。

但是,李白真的對於永王東巡的合法性和潛在危險沒有過一絲的察覺嗎?

對於李白這樣一個一生渴望建功立業的人,當有機會來時,“欲借之以立奇功”的心態便壓倒了一切警覺。所以,李白做出錯誤的判斷,不完全是缺乏政治洞察力,還有因為建功立業的“私心”作祟。

此後,回到中原的李白,還想從軍殺敵,但已然是力不從心了——他都六十一歲了。

不久,詩仙就病逝了。《新唐書》記載,唐代宗繼位後以左拾遺徵召李白,但是召令未到,李白就已經駕鶴西去。折騰了一生,李白都沒有實現自己建功立業的理想。

二、歧路

其實像李白這樣,指望在唐代的官場上一步登天,是一個

非常不切實際

的想法。

蘇秦、張儀所處的時代,是一個戰亂紛爭的時代,所以蘇秦、張儀這些人可以運用縱橫捭闔之法,在政治和外交上運用聯合或分化的手段,為諸侯國獲取最大的政治利益。

但是到了唐代這樣的大一統王朝,縱橫術早就失去了其用武之地。

大一統帝國需要的是具有真正辦事能力的官員,而不是什麼合縱連橫與詭辯之術。

李白深信自己所學之術,可以運籌帷幄鎖乾坤,縱橫捭闔定大事,就完全是不合時宜的妄想。

其次,透過科舉考試取得功名,然後從基層做起,一步步的歷練自己,積累政績,最後才有可能升職加薪,位居三公。

以狄仁傑為例,起先,他是透過科舉考試及第,獲得汴州判佐的職位。儘管這是一個很小的官,但是他在任上盡職盡責,鍛鍊自己的行政能力。

不久,工部尚書閻立本就發現狄仁傑是個德才兼備的人物,誇獎他是“河曲之明珠,東南之遺寶”,並推薦狄仁傑作了幷州都督府法曹。在此任內,狄仁傑努力學習吏治、兵刑等典章制度。憑著對法律事務的熟悉,狄仁傑後來又升任大理寺丞。

就這樣,一步步,狄仁傑最後成為唐朝中興名臣。狄仁傑是透過自己的政績讓伯樂發現自己,舉薦自己,而李白是透過寫自薦信來尋找伯樂發現自己,孰優孰劣,高下立判。

透過

從基層做起

,可以慢慢的積累自己的政治資源,打下自己的政治根基。朝堂之上的政治鬥爭,波雲詭譎,沒有自己的政治勢力,如何能站穩腳跟?大家看《長安十二時辰》裡的太子李亨,雖然是太子,也照樣要與右相林九郎做殊死的搏鬥。

如果太子沒有自己的親信李必、何監、郭利仕等人的支援,估計早就被廢黜了。

李白可曾想過這一點?唐玄宗就算任命你為宰相,你就能真的施展自己的宏圖偉業?你可知道有多少暗流湧動,又有多少殺機四伏?

《長安十二時辰》的李必就是因為看到了李白鬱郁不得志的原因,所以才說“

他豪冶華麗,我卻務實

”。

可以說,沒有李白的失敗經驗,就沒有李必務實的政治思想,沒有李必務實的政治思想,就無法推動整部劇的劇情發展。

李白,儘管在這部劇中沒有露臉,但是他才是這部劇真正的源起。

《長安十二時辰》:大唐需要怎樣的官員?從李白淪為“逆臣”談起

參考資料:

1、施逢雨《李白的隱逸求仙生活》,《清華學報》第十九卷第二期,1989年

2、施逢雨《李白生平新探》,臺灣學生書局,1989年版

3、王琦注本《李太白全集》,中華書局,1977年版

4、李長之《道教徒的詩人李白及其痛苦》,遼寧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

5、後晉劉琚編撰《後唐書》,中華書局,1975年版

6、李碧妍《危機與重構:唐帝國及其地方諸侯》,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