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為什麼是個清官,執政為民,答案就在文章裡

包拯,人稱“包青天”,是我國曆史上首屈一指的清官。無論黑夜還是白天,只要有冤屈,到開封府門前的大鼓上擊鼓鳴冤,包拯定會升堂辦案,還受冤屈者一個公道。傳言因為包拯身材高大、面色焦黑,額頭上有一顆彎彎的月牙,所以也一直被人們稱作“包黑炭”。那麼,歷史上真實的包拯,又是什麼樣的呢?在歷史上,包拯與人們印象中的形象相差深遠。根據宋代流傳下來的包公像、開封市包公祠的石刻包公像來看,包拯不但個子不高,而且面板白皙,是一個典型的白面書生,完全和“黑炭”、“高大”挨不上邊。就是這麼一個文弱書生,在宋朝時期一個月的收入可能就是一個天文數字。

公元1056年,包拯任權知開封府,遷升右司郎中。以後的幾年裡,包拯身兼御史中丞、三司使、龍圖閣直學士等職。根據《宋史·職官志》記載,僅僅以龍圖閣直學士來算,包拯每個月就有138貫的收入,等到年底還會有綾羅綢緞等數目不等的分紅。另外包拯還是開封府的一把手,除了每月本身的糧食、柴草等福利待遇,還有1500貫給包拯用於開封府的日常開支。

在宋朝,1貫等於1000文,400文可以買一石米,一石米等於92。5斤。而如今一袋10斤普通的大米要30元,即90斤大米需要270元。所以,我們大概可以理解為宋代400文相當於現在270元的購買力。如此來算,我們僅僅計算包拯作為龍圖閣直學士一個月的收入,即138000文,相當於現在的93150元,可能比絕大多數白領一年的收入還要多,這還是不計算實物,僅一個官職的俸祿。

包青天作為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清官,家喻戶曉,深受老百姓愛戴,有關包青天的影視劇層出不窮,而且收視率不凡,足以說明一切。

儘管很多影視形象有些誇張,與之相差深遠,但真實的包青天,也不虧清正廉潔之名,包拯之名,一直是清廉的象徵。

包拯性情嚴峻剛正,憎惡辦事小吏苟雜刻薄,務求忠誠厚道。在朝廷為人剛強堅毅,貴戚宦官因此而大為收斂,聽說的人都很害怕他。人們把包拯笑比做黃河水清一樣極難發生的事情。按舊規矩,凡是訴訟都不能直接到官署遞交狀子。

包拯卻開啟官署正門,使告狀的人能夠到跟前陳述是非,辦事小吏因此不敢欺瞞。朝中官員和勢家望族私築園林樓榭,侵佔了惠民河,因而使河道堵塞不通,正逢京城發大水,包拯於是將那些園林樓榭全部毀掉。有人拿著地券虛報自己的田地數,包拯都嚴格地加以檢驗,上奏彈劾弄虛作假的人。

在生活中,他跟人交往不隨意附和,不以巧言令色取悅人,平常沒有私人信件,連朋友、親戚都斷絕來往。雖然地位高貴,穿的衣服、用的器物、吃的飲食跟當百姓時一樣。

端州以產硯著名,端硯歷來是文人士大夫尋覓的珍品,包拯出知端州時不僅革除了諸前任在“貢硯”數額之外,加徵數十倍,以飽私囊和賄賂權貴的流弊,而且任滿離去時“不持一硯歸”。1973年,合肥清理包拯墓時,在包拯及其子孫墓中僅發現一方普通硯臺而無端硯,也足證史載之確。

當時百姓都紛紛說,“暗中行賄疏不通關係的人,只有閻羅王和包老頭。”

公元1062年5月,包拯在樞密院視事時,突然得病,時隔十餘天后不治身亡,終年六十四歲。

在臨終前,包拯曾著家訓:“後世子孫仕安者有犯贓濫者,不得放歸本家;亡歿之後,不得葬於大塋之中。不從吾者,非吾子孫。”共三十七字,其下押字又云:‘’仰珙刊石,豎於堂屋東壁,以詔後世。‘’又十四字。珙者,孝肅之子也。

大致意思就是說,後代子孫做官的人中,如有犯了貪汙財物罪而撤職的人,都不允許放回老家;死了以後,也不允許葬在祖墳上。不順從我的志願的,就不是我的子孫後代。龍頭鍘專門對付皇親國戚,龍子龍孫。狗頭鍘專門對付貪官汙吏,狗頭鍘對付作惡多端的老百姓。最為傳奇的是包拯頭上有一個月牙,一直到現在都被大家津津樂道。民間傳說包拯頭上的月牙是被馬踢的,其實不是的。大家都知道,馬的力氣要比人大很多,踢中小孩的頭部就會死亡,所以這種說法並不可靠。其實包拯頭上確實有一個月牙,據說包拯出生的時候十分的黑而且十分的醜,於是包拯的父母就把他扔到野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