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唐詩宋詞齊名的元曲,經歷了怎樣的發展?

文化是一個國家立國之本,是其得以發展的源泉,“李杜詩篇萬口傳”描繪出唐朝古詩的鼎盛,“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歌頌出宋詞的魅力。

你可知與唐詩宋詞齊名的元曲,又是何等的迷人?你可想知道寶玉與黛玉共讀的《西廂記》又是怎樣的風華?元曲究竟有何魅力,讓來來往往的文人騷客駐足欣賞。

元曲是文學史上的瑰寶,在歷史長河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就學術而言,元曲包括元雜劇和散曲,但我們往往將元曲分為唱詞、動作、對白三部分,元雜劇與散曲都以北曲為演唱形式。散曲是元代文學形式,可傳至今日,通曉散曲的人早已經寥寥無幾,而且元雜劇的影響力遠超散曲,元雜劇傳承下來的體系更為完善,所以後人大多直接把元雜劇稱為元曲。

與唐詩宋詞齊名的元曲,經歷了怎樣的發展?

元曲雖有規格卻不死板,雖有清新絕豔之句,也有悲春傷秋之詞,相較於唐詩宋詞,元曲更能被大眾接受,其簡單易懂的詞彙走出了世俗官僚,走出了文人墨客,直擊百姓內心,深受大眾喜愛。

從詩經起,文學作品便講究辭藻工整,唐詩多為四言、五言、七言等句式統一,律詩對平仄、對仗、用韻等要求嚴格,就算是風格迥異的宋詞,也有其侷限性,在歷史的發展中,文學作品雖千變萬化,卻始終不離其根本。

就連科舉一事,也以四書五經為主,看似飽讀詩書的文人,實際上都是由一個模子刻出來的。為滿足百姓內心的激情,元曲便出現了。

由此可見,元曲得以發展,取決於兩個方面,一是普通百姓希冀文化開放,二是文人墨客賴以放鬆心情,在這兩個階級的推動下,元曲一步步走上歷史舞臺。

與唐詩宋詞齊名的元曲,經歷了怎樣的發展?

元曲發展除了人文原因外,還有歷史原因,不同歷史狀態下,元曲也有其不同的情愫。元朝立國後,軍事政治急劇發展,沒過幾年便滅了南宋。詩詞自古以來,便是表達內心想法的工具,這一時期元朝百姓內心極度膨脹,可普通百姓又不會吟詩作詞,因此便有人將通俗的俚語引進詩壇。

加入俚語的詩詞更賦有口語化,這也是元曲的開端。元朝逐漸穩定後,文化經濟迅速發展,元曲不再是隻在百姓口中流傳,許多詩詞大家也開始為其錦上添花。

元世祖至元年間到元順帝后至元年間,元曲蓬勃發展,漸漸從口語化向專業化過度。元成宗至正年間到元末,元曲不僅講究意更講究形,散曲作家在辭藻上刻意加工,讓元曲多了幾分溫婉優雅。

其中元雜劇中最出名的便是《西廂記》,其全名是《崔鶯鶯待月西廂記》,它講的是窮困書生張生在普救寺偶遇相國小姐崔鶯鶯,張生對小姐一見鍾情,卻礙於門第之見,不敢追求。後來孫飛虎傾慕崔鶯鶯的美貌,率領軍隊圍住寺廟,妄圖強娶崔鶯鶯。

與唐詩宋詞齊名的元曲,經歷了怎樣的發展?

崔母無計可施之下,許出誰能解崔鶯鶯之圍,便招誰為女婿的諾言,張生在朋友的幫助下智退孫飛虎,他本以為可以抱得美人歸,卻不料崔母突然賴婚,甚至還想將兩人逼迫成為兄妹。倆人兩情相悅,卻終究無法在一起,丫鬟紅娘不願看這對有情人被命運折磨,便多次為兩人制造巧遇,甚至給倆人安排獨處的機會。

兩人感情雖迅速升溫,可崔鶯鶯與紅娘的異常舉動卻被崔母察覺。紅娘為成全兩人,字字珠璣,給崔母擺事實講道理,幾經波折之下,崔母終於鬆口了。崔母雖同意兩人在一起,卻不滿張生的門第,為娶得崔鶯鶯,張生只能考取功名。

在此期間,鄭恆欺騙崔家二人,說張生早已經違背諾言另娶高門小姐,崔母一聽,又生出悔婚的心思,讓崔鶯鶯嫁給鄭恆,幸好張生及時趕到,才阻止了這門糊塗婚事,曲終人不散,崔鶯鶯與張生這對苦命鴛鴦最後終於在一起了。

與唐詩宋詞齊名的元曲,經歷了怎樣的發展?

元曲的興起不僅是因為它有趣,更是因為它反映了人們心中的社會環境。自古以來,百姓便重視門第。可《西廂記》中崔鶯鶯卻說““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來”,這句話便成了無數寒門子弟在追求愛情路上的試金石。“但得一個並頭蓮,煞強如狀元及第”,比起高官厚祿,崔鶯鶯更想要的是一份心悅誠服的愛情。

元朝時期,民風漸漸開放,百姓嚮往自由的心越來越活泛,追求自由戀愛的元曲便應運而生了。《西廂記》雖倡導愛情自由,可文中所寫的角色,無論是崔鶯鶯還是張生,他們始終都受封建禮教的束縛。

崔鶯鶯雖敢於與張生私會,卻始終不敢為張生放棄相府,張生雖沒有因自己門第低而放棄愛情,卻最終還是為了崔鶯鶯考取功名。

文中崔母一人,便是現實的代表,她雖愛自己的女兒卻不願將她下嫁給窮書生,甚至以她私定終身為恥。紅娘便是先進思想的代表,她雖只是一個地位低下的丫鬟,卻敢於掙脫封建禮教束縛,為小姐與張生二人制造機會。這場愛情看似是兩個主角的互動,實則是丫鬟紅娘的主動製造機會。

與唐詩宋詞齊名的元曲,經歷了怎樣的發展?

相較與其它元雜劇,《西廂記》給人們描繪了愛情自由的藍圖,為崔鶯鶯與張生二人創造了完美的結局,與其說它是一部完美的元雜劇,不如說它是對抗封建的試水石。這塊試水石以其含蓄的姿態,挑戰“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愛情,夜宿古剎,偶遇佳人,相伴遙夜,纏綿繾綣,天明而別,試問誰能不羨慕這樣的奇遇?

它讓兩個不同階級的人安排在一起,讓寒門子弟的內心得到滿足,《西廂記》的風靡不僅是個人願望的象徵,更是時代願望的象徵。

元曲雖以各種形式發展,可其最終姿態都只是含蓄的姿態挑戰封建禮教,人們的思想還是沒有得到徹底扭轉,所以元曲最大價值不是其鼓舞人心的意義,而是其文學價值。

圖片來源於網路,如侵權請告知刪除!

參考文獻:《西廂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