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倚馬而息》:在光影中感受愛爾蘭文學魅力

背靠大西洋的愛爾蘭,向來是文學和藝術彙集之地。2013年,作家科林·巴雷特處女作《格蘭貝的年輕人》甫一出版,就先後獲得弗蘭克·奧康納國際短篇小說獎、愛爾蘭文學魯尼獎和英國《衛報》首作獎。作家以冷峻的筆觸,帶領讀者走進經濟危機後的愛爾蘭,和一座鄉下小鎮裡帶著創傷生活的年輕人。其中,最重要的中篇小說《倚馬而息》被英國導演尼克·羅蘭改編為同名影片,並獲得2021年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英國影片等四項提名。7月17日,上海譯文出版社、群島圖書聯合歡喜首映APP在朵雲書院·戲劇店舉辦《倚馬而息》讀書觀影會。策劃人彭倫和同濟大學教授湯惟傑在現場與觀眾分享了科林·巴雷特的小說原著與電影的改編。同時,上海譯文出版社、群島和歡喜首映還將繼續在全國獨立書店免費舉辦《倚馬而息》的電影放映分享會,整個活動從7月持續到10月,預計至少會有50家書店參與其中。

《格蘭貝的年輕人》

道盡青春的殘酷與憂傷

片名為何叫《倚馬而息》?湯惟傑提到,科林·巴雷特在原著中對馬與阿姆的相處進行了濃墨重彩的描寫,具體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首先,原著裡寫道,阿姆患有自閉症的兒子傑克非常喜歡馬,這種安靜的生物能使他鎮定下來。其次,在馴馬女麗貝卡和前女友厄蘇拉的慫恿下,阿姆第一次騎上了一匹馬。但他的體重和氣味使馬受驚,他因無法控制住飛奔的馬而被帶出很遠的距離。湯惟傑強調:“不受控,是小說的重要主題。阿姆的一生都在被別的力量裹挾著走,他有心擺脫黑幫,卻一而再再而三地被推上歧途。”在這個意義上,小說名“calm with horses”構成了深刻的反諷:阿姆除了死,否則永遠不能實現真正的“calm”。然而,在影片中,導演對有關馬的情節進行簡化,導致不少觀眾沒能理解“倚馬而息”的準確含義。但是,湯惟傑也提到,實際上,“題文無關”是巴雷特慣有的寫作風格。例如《鑽石》一文中,“我”只是偶然結交了一名女性,一夜情之後兩人聊起身世。“我”為了追求某種效果,便撒謊做過鑽石礦工,“鑽石”這一物象就在結尾處平淡地一現而過。《月球》同樣如此,所謂的“月球”其實代指的是主人公一種隱約而放不下的微妙心緒。“可以說,在他的短篇裡,從題目到內容,科林·巴雷特成功塑造出了一種整體的荒誕。”湯惟傑總結道。《倚馬而息》原本是一本道盡青春的殘酷與憂傷的作品,但影片由於劇情的原因,被歸類為犯罪黑幫電影。因此,彭倫建議,要想真正地走近格蘭貝的年輕人,走近科林·巴雷特,走近金融危機後的愛爾蘭,只有回到文字中的七個故事。讀者會先看到年輕人的血氣方剛與肆意妄為,隨後是成長的裂隙與傷害,再到青春的挫敗與死亡,最後是悵然回首。在終篇《請忘記我的存在》的結尾,伊萊把溼透的大衣留在酒館的高腳凳上,再也沒有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