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落的電影和被綁架的觀眾,都好可憐……

一、電影的現象

電影原本是視覺和聽覺的現代藝術,看的是文化,享受的是視覺和聽覺的盛宴,反映的是社會現象,折射出的是現實問題,讓人深思,讓人觸動。

沒落的電影和被綁架的觀眾,都好可憐……

現在好了,喜劇能把人看哭,賣萌能讓人同情,偵探推理也可以那麼無厘頭,從電影院出來不到三天電影情節已經忘得一乾二淨。

老謀子這個老導演拍了一輩子電影的票房收入抵不過新導演一部電影的票房。

馮氏喜劇折騰了快一輩子,也被新的導演,新的模式和新的合作方式直接幹趴下。

與其說老的輸給了新的,還不如說是輸給了時代。這個春節好像都在說電影,無論是媒體,還是移動網際網路或者是自媒體到處都在炒電影,彷彿,商業的構成就只有“電影了”。

彷佛電影只有一個代名詞”票房“了。

我想如果觀眾都被“綁架了”電影的發展也就止步了,因為電影業如果要追求更廣更大的發展空間,首先是需要有辨別能力與欣賞水平的觀眾,其次才是需要有良知及用心做電影的導演。

電影是一種體現形式更是一種思想的產物,它關乎國民審美和心智的培養,並直接影響到國家乃至社會的發展,會直接影響的我們的這一代,下一代甚至更遠。

筆者認為,提高電影人的責任意識和觀眾對電影的審美鑑賞能力,實質上就是提高全民的文化修養和認知水平。真心希望今後的電影不是觀眾被“綁架”,“過度追求票房”,“商業味道到太重”。而是會有越來越多立意深刻,觸動靈魂、故事真切、演技精湛、品質精良的電影與觀眾見面。

沒落的電影和被綁架的觀眾,都好可憐……

二、電影的發展

最初的電影訴求是一種視覺藝術,用於模擬通過錄制或程式設計的運動影象以及其他感官刺激來交流思想,故事,感知,感覺,美麗或氛圍的體驗。

電影一詞其實是電影攝影術的縮寫,我想我們不該忘記它的初衷。

1888年10月,法國電影發明家路易斯-斯普林斯(路易斯·艾梅·奧古斯汀·雷·普林斯LouisAiméAugustinLePrince)在英格蘭西約克郡莉茲城進行了一項有里程碑意義的工作,他使用自己的單鏡頭攝影機和伊士曼柯達公司的紙質膠片接連拍攝了《朗德海花園場景》(RoundhayGardenScene)和一段利茲大橋的街景。??

1893年,托馬斯-愛迪生髮明電影視鏡並建立了“囚車”的攝影場,被視為美國電影史的開端。1896年,隨著維太放映機的推出電影開始一步步走向人們的生活,成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娛樂專案,電影的拍攝技術也隨著人們的需求不斷地升級。

沒落的電影和被綁架的觀眾,都好可憐……

路易斯-普林斯

電影拍攝技術由最初的1888年法國人埃米爾-雷諾發明的“光學影戲機”到1895年盧米埃爾兄弟的”活動攝影技術“,再到20世紀的超大銀幕,採用70毫米的電影放映技術,其銀幕高度為21米,寬度為30米,相當於七層樓的高度,因其銀幕巨大而稱超大。

到後來的動感球幕、水幕電影和環幕電影,觀眾觀看電影時,整個畫面佈滿球體,而不是銀幕邊緣,透射型的金屬銀幕,六聲道的立體聲效果,使觀眾享受變化萬千,栩栩如生的萬千氣象。影廳內的動感平臺,是集液壓、電氣自動化控制、計算機為一體的高科技系統工程,當您坐在平臺載體上,整個載體能上下升降,左右傾斜,前後俯仰,即可模擬航天器去遨遊太空,也可模擬潛水器,飽覽海底世界的奇特景象,隨著逼真的畫面和平臺載體的活動,讓人不由自主地進入角色,造成十分真實和驚險刺激的特殊感覺。

沒落的電影和被綁架的觀眾,都好可憐……

第一代光學影像機

再到近代的大家都不陌生的”3D、4D技術。3D利用光學原理與人眼的視差相配合產生的一種奇特的空間影像和立體效果,當您戴上特製的眼鏡,就會感到銀幕上的一切景物和大自然一樣,存在著遠近前後不同距離,有的景物近在眼前,似乎垂手可得,當某一物體朝你快速推進,你會感到物體猛地向頭部襲來,使你大吃一驚。4D電影技術是將震動、吹風、噴水、煙霧、氣泡、氣味、佈景,人物表演等特技效果引入影片中,使觀眾有更好的體驗。

當然,電影的發展不僅僅是技術的發展,因為電影技術只是一種手段和表現形式的更新,真正能給觀眾帶來內涵,深思的是電影的價值。

三、電影的價值

如果電影對於現實的關照和社會的反思弱化了,那麼人們對自己的終極探索和世道人心的洞察也就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刻意的“曲意逢迎”、邏輯混亂七拼八湊的“搞怪情節”、粉絲經濟的“過度透支”、避重就輕的“題材立意”、商業利益綁架的“故事情節”,忽視了思想認知的交換、價值的引導、理念的觸及、靈魂的觸動、情懷的挖掘等人文精神的昇華和文化內涵的提煉。

我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手持鈔票和時間期待的“勞苦大眾”觀眾只是電影的“接受方”,自己想看的電影在電影院不一定會有排片,自己不想看的電影卻一直排在影院。就是說觀眾想看什麼電影說起來有無限大的自主權,可實際呢一個個都已經被“綁架”。

沒落的電影和被綁架的觀眾,都好可憐……

一直以來在我國,選擇拍什麼樣的電影、不拍什麼樣的電影,幾乎都是電影製片方、導演說了算的。打個比方:如果導演想完成個個人夢想“當個什麼什麼俠”、“彌補個什麼什麼的情感內疚”幾方面一合計也就成了,用營銷的語言講這叫“老闆導向”,當然,這也沒什麼錯。但是我想說的是,中國電影更需要從“客戶導向”和”社會導向“出發,為電影行業的健康發展乃至全民電影鑑賞素質的提升承擔責任。

進入新經濟時代,雖然電影業的發展速度飛快,電影的需求很大,但電影的文化層次相對滯後,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有些電影人在電影發展大潮中迷失了自己,過分迎合資本、看中利益、綁架市場、屈就觀眾,沒有把藝術放在心中、把電影這個產品質量放在首位,而是把賺錢作為投資一部電影的第一訴求,以至於完全沒有耐心講好一個故事,更沒有起到引領觀眾審美追求和價值導向的作用。

沒落的電影和被綁架的觀眾,都好可憐……

註明:本人非電影人,而是普通的一個電影觀眾,以上言辭如有冒犯請速聯絡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