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頂流百看不膩

近日,小破站順利上架並開始播放四大名著的改編電視劇。

有關四大名著的影視作品數不勝數,正式的電視劇改編倒是不多,其中最經典的莫過於八九十年代央視籌拍的四部,分別是98版的《水滸傳》、94版的《三國演義》、87版的《紅樓夢》、86版的《西遊記》,以及後來補拍的《西遊記續集》。

四大頂流百看不膩

不少人加入了這次的追劇熱潮。

與此同時,很多人也在網上討論一個話題——

四部電視劇,哪一部拍得最好?

老實說,這個話題既沒有意義,也有很大的意義。

為什麼沒意義?

因為過了這麼多年,直到今天,這些家喻戶曉的電視劇依然能夠引起如此廣泛的關注,早已說明它們的成功。

先不提具體的劇情,光是幾部作品裡的配樂,隨便拿幾首出來也是難分高下的精品。

四大頂流百看不膩

為什麼又有意義?

因為隨著時間的沉澱,不論是欣賞這些作品的觀眾,還是我們觀看的方式(彈幕文化),都發生了巨大的改變。

透過有理有據的討論,對這些作品進行對比和排名,或許最終得不到一個令所有人信服的結論,但這個過程卻能讓很多人,尤其是一些年輕的觀眾意識到,每一部經典的誕生,都絕非偶然。

它們的背後凝聚著無數人的心血。

四大頂流百看不膩

按照時間順序,先說說《西遊記》吧。

當年央視想要翻拍四大名著,首先考慮的就是《西遊記》和《紅樓夢》,兩者幾乎是同時立項,但《西遊記》首先開機。

如果要排名次,歷時六年才拍完的《西遊記》當屬最難得的一部,絲毫不亞於唐僧師徒的九九八十一難。

四大頂流百看不膩

最大的問題,錢不夠。

幾百萬的製作費用,聽上去很多,但對於這樣一部神話題材的名著,而且還是以遊歷為主線,需要全國各地奔波,完全是杯水車薪。

當時很多人質疑劇組拍戲慢,花錢遊山玩水,結果央視的調查組到了現場才發現,整個劇組從頭拍到尾只有一臺攝像機。

劇本拍了十幾集,錢很快被花光,央視心裡沒底,一度想要放棄,最終經過據理力爭,才繼續下去。

可以拍,不過資金需要劇組自己籌,在鐵道部伸出援手後,這才勉強拍完了25集。

四大頂流百看不膩

站在今天的角度,《西遊記》肯定有不少粗糙的地方。

比如作為關鍵角色的唐僧,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前前後後一共換了三個演員。

比如角色太多,劇中的大多數人物都是由同一個人客串,其中像製片副主任李鴻昌一人分飾多角,包括漁翁、黑狐精、大臣、接引佛祖等,還有閆懷禮,除了沙僧,也客串了將近十個小角色。

特效就不更用說了,當時國內的技術幾乎是一片空白,就連吊威亞這樣必不可少的技術活,也是臨時到香港學會的。

四大頂流百看不膩

可就是在如此艱苦的條件下,《西遊記》依舊成為了迄今為止,國內重播次數最多,最受歡迎的電視劇。

以六小齡童為首的幾位演員努力塑造出來的唐僧師徒,自然功不可沒。

更不應該被忘記的,還有背後的導演楊潔。

兩個小故事。

一個體現了她對劇組行程的嚴格把控,說一不二。

當時為了拍“三打白骨精”這場戲,眾人決定去張家界找景,到了現場發現進不去。

如果改地方又要花一大筆錢,楊潔沒辦法,帶領劇組冒著危險,從後山的小路爬上去這才拍完了這場戲。

四大頂流百看不膩

《西遊記》劇組

另一個則突出了她對角色的重視。

故事的主人公是王伯昭,在劇中飾演小白龍。

當年楊潔覺得王伯昭長相俊美,很適合演小白龍,於是邀請,結果沒想到王伯昭壓根不想演這樣一個配角,於是獅子大開口報了一個遠高於其他人的報酬。

沒想到,平時精打細算的楊潔為了角色,意外同意了他的無理要求,不過需要保密。如果不是多年以後王伯昭在節目中提及,我們也根本不會知道。

在我看來,《西遊記》最大的意義就在於天不怕地不怕的嘗試。

不僅讓很多觀眾明白了四大名著的改編是可行的,更重要的是讓大家意識到該用什麼樣的態度來面對這樣的創作。

四大頂流百看不膩

其他幾部作品的改編,有兩個人不得不提。

一個是任大惠,作為央視的製片人,他一個人包辦了後面的三部作品,在整體的創作上一直把控著方向。

另一個,則是導演王扶林。

作為國內拍出第一部電視連續劇《敵營十八年》的老導演,不僅順利完成了《紅樓夢》的拍攝,同時也是之後《三國演義》的總導演。

四大頂流百看不膩

導演王扶林給陳曉旭講戲

要說他最大的特點,無疑是膽大心細。

膽子大,哪怕沒有讀過原著,也敢先答應下來;心細,對自己的水平有數,拍攝之前做足充分的準備。

不管是拍《紅樓夢》還是《三國演義》,王扶林在接到任務之後都明確向領導要求,先給一年的時間,什麼都不幹,就回家讀書。

只有把原著讀透了,才有信心出來拍戲。

四大頂流百看不膩

《紅樓夢》的專家研究組

透過他的經歷,你會發現,兩部作品由於不同的年代,拍攝情況也大不一樣。

拍《紅樓夢》的時候,電視劇還不流行,當時的演員明星更願意去演電影,王扶林沒辦法,只能在報紙上打廣告,全國招人。

標準只有一個,看氣質,最後能進劇組的演員,雖然都是新人,卻稱得上萬裡挑一。

四大頂流百看不膩

到了《三國演義》,情況完全相反。

由於之前《西遊記》和《紅樓夢》的大獲成功,導致當年國內幾乎所有的適齡演員都參加了《三國演義》的選拔,演員同樣是優中選優。

劇中的主要角色,劉關張,還有曹操,諸葛亮幾人都必須經過總導演王扶林和其他五個導演的一致同意,只要有一票否決,就無法透過。

其目的,就是為了讓每個導演在拍自己部分的時候不會對演員產生看法,從而影響了整體的質量。

四大頂流百看不膩

兩部作品,特點各異。

《紅樓夢》比較突出的是劇中的服裝和化妝,最費力氣,也最講究。

眾所周知,曹雪芹雖然在書中對每個角色都有非常詳細的描述,但還原起來非常困難。

就拿描寫林黛玉的這一段來說:

兩彎似蹙非蹙罥煙眉,一雙似喜非喜含情目。態生兩靨之愁,嬌襲一身之病。

似蹙非蹙,似喜非喜,都是隻可意會,無法具象的形容詞。

為了畫出傳說中的罥煙眉,劇組的化妝師楊樹雲找遍了資料,想盡了辦法,最終在一首詩裡找到了靈感,將所謂的罥煙眉改成了有跡可循的八字眉。

演員陳曉旭一開始不同意,覺得不好看,可是等化完妝之後看到鏡子裡的自己,心生憐意,那一刻她才真正理解了這個角色的魅力。

四大頂流百看不膩

右邊是楊樹雲

《三國演義》的投資最大,底氣十足,同時也是四部當中最接近原著的一部。

關於這部劇的投資,說法不一,有幾千萬的,有一億多的,按照任大惠的說法,央視應該出資了近八千萬元。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錢大部分都用來建造了當時無錫的三國影視城,全體演員的工資只佔總投資的百分之五。

即便是唐國強,每一集的報酬也只有最高標準的225元。

換言之,即使唐國強84集全都演了,也只能拿到兩萬不到,這個數字換到現在差不多相當於用幾十萬請一個一線明星主演一部鴻篇鉅製。

四大頂流百看不膩

有了前三部的成功,最後的《水滸傳》自然是壓力最大的一部。

與此同時,它也是我心目中最被低估的一部。

寫文之前,我看了很多資料,其中“水滸傳二十年重聚”的節目讓我印象最深刻。

兩個詞,出現的次數最多:

不捱罵。

幾乎每一個參與到名著改編的創作者,都抱著這樣的心態。

這個要求聽上去很普通,實際上卻極為的嚴格,因為它們所面對的受眾從一開始就是十分廣泛的人民群眾。

四大頂流百看不膩

為了不捱罵,緊接著就是:

玩命。

不單單是所謂的敬業,而是從上到下,每個人都憋著一口氣,不計成本,不計生活,不計時間地想要留下點東西。

其中最典型的莫過於《水滸傳》裡的“武松打虎”。

當年為了拍這場戲,劇組製作的假老虎怎麼都不過關,後來沒辦法找到了一個馴獸團,導演和攝影師被關在籠子裡驚險拍完了整場戲。

到了最後剪片子的關頭,導演張紹林(三國演義的分導演)還是覺得不太滿意,直言沒有拳拳到肉的那種感覺。

沒辦法,繼續到淮安重拍。最後為了能讓丁海峰趴到老虎身上,還專門到當地的動物園找了一隻和遊客拍照的老虎,才順利過關。

四大頂流百看不膩

很多人好奇,為什麼現在我們有了更好的條件,更充足的技術,卻很難再拍出這樣的經典?

原因很多,商業虧損也好,人心浮躁也罷。

但更重要的,其實是身處不同的時代,想要說話的一種信念和精神。

你說我們現在沒有想拍好作品的導演,沒有拼命演戲的演員嗎?

肯定有,而且還不少,但很難像以前那般擰成一股繩。

四大頂流百看不膩

新《紅樓夢》的劇照

還記得2010年前後,出現了一波翻拍熱潮,所謂的新版四大名著也基本出現在那段時間。

這幾部劇,我也關注了一些,其中新三國和新水滸多多少少有一些亮點,至於新紅樓和新西遊,肉眼可見的差距。

到底什麼才是經典?

答案無非是百看不厭。

同樣是一句“不想捱罵”,有些人想的是少挨些罵,有些人想的卻是希望將來的觀眾也能滿意。

我從不認為有什麼無法超越,但有些東西的確是難以複製。

它們不僅僅是幾部電視劇,更代表了一個時代對事業的熱愛,對藝術的敬畏,對經典的追求。

四大頂流百看不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