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美食為媒介與世界對話,劉儀偉攜《可以給你做頓飯嗎》歸來

22年前,30歲的劉儀偉在中央電視臺的一檔美食節目上擔任主持人,每天教觀眾做一道家常菜,這檔節目他錄製了約3年。也正是從那時候開始,繫著圍裙,繞著鍋灶說話的劉儀偉,成了讓許多觀眾都印象深刻的熒幕形象。他做飯熟練利索,說話風格又風趣幽默,有很強的個人風格。

以美食為媒介與世界對話,劉儀偉攜《可以給你做頓飯嗎》歸來

美食與文學,始終是劉儀偉生命裡兩個重要的命題。2021年,愛做飯的劉儀偉又主持了一檔美食節目——《可以給你做頓飯嗎》,這是一個充滿關懷與溫暖的疑問句,劉儀偉再次以美食為媒介,與這個世界對話。藉由這個節目,劉儀偉——這個家喻戶曉的主持人,又完成了一次與食物的“過招”。食物究竟能帶來多大的能量?答案也許就藏在日常的每一頓飯裡。

PART ONE

從《天天飲食》

到《可以給你做頓飯嗎》

1999年,中央電視臺全新開播了一檔名為《天天飲食》的節目。那是中央電視臺的第一檔美食節目,一集15分鐘,每天一道新菜,主持人圍上圍裙,在現代化的廚房飯廳裡,一邊做菜,一邊對著鏡頭和觀眾暢談。

以美食為媒介與世界對話,劉儀偉攜《可以給你做頓飯嗎》歸來

(圖源網路)

彼時30歲的劉儀偉,成為了這檔節目的第一個主持人。在其後的3年間,他圍著圍裙在廚房裡忙活的形象,成了一代觀眾的熒幕記憶。根據當時的報道資料,這檔節目全國每天的固定觀眾就有500萬餘人。三十而立,這一年,劉儀偉憑著一個會做飯、愛做飯的居家男人形象,把自己的主持人身份“立”起來了。

而劉儀偉與這檔節目的魅力遠遠不僅限於那幾尺灶臺。他畢業於四川大學中文系,在成為這檔節目的主持人之前,他做過影視,也幹過廣告,憑藉豐富的閱歷和文學的功底,劉儀偉在鏡頭前,常常從手上的食物延伸開去,談論世間萬物。他說話幽默風趣,思維又非常活躍。對觀眾來說,劉儀偉在做飯時所談的那些見聞,和他做的菜一樣有滋有味。

以美食為媒介與世界對話,劉儀偉攜《可以給你做頓飯嗎》歸來

這樣一個對食物充滿熱情,對世界又有著獨特理解的劉儀偉,在20餘年後的今天,又推出了一檔全新的美食節目《可以給你做頓飯嗎》。這一次,節目不再侷限在攝影棚內,劉儀偉遊走4座城市,把做飯的場所,從攝影棚內的廚房,搬到了尋常人家的廚房裡。2021年1月底,這檔節目在東南衛視正式開播。

以美食為媒介與世界對話,劉儀偉攜《可以給你做頓飯嗎》歸來

走進別人家的廚房,開啟他們的冰箱,拿起鍋鏟菜刀,為全家人做一桌豐盛的家常好菜。聽起來有些“無厘頭”的設定,卻帶出了很多個酸甜苦辣的人間故事,參與其中,有笑有淚。實際上,劉儀偉更在意的,是食物背後,折射出的千種生活方式。看似只是到普通人家裡做一頓飯,實際上,劉儀偉更希望透過這種方式,品味他們的人生。

PART TWO

別人家的廚房

“想了解一個人或者是一家人,其實走進他的廚房,你就會得到很多答案”,劉儀偉看來,人與人之間的交流,食物是最鮮活的一種媒介,廚房是最放鬆的一個場所,“到別人家做客,我們在客廳裡永遠是相敬如賓,但廚房不同,這是最生活化的一個空間”。

以美食為媒介與世界對話,劉儀偉攜《可以給你做頓飯嗎》歸來

以美食為媒介與世界對話,劉儀偉攜《可以給你做頓飯嗎》歸來

以美食為媒介與世界對話,劉儀偉攜《可以給你做頓飯嗎》歸來

劉儀偉走進不同的廚房

廚房是最能見微知著的場所,一滴醬油、一把鹽、一根蔥、一盤菜,在食物的香味裡,人們放下防備、卸下包袱,真誠地分享著自己的故事。於是,觀眾意外地看到,在廚房裡,一些表面看來徘徊於世俗門外、十指不沾陽春水的人,也拿起鍋碗瓢盆,展露最真性情的那一面。

生活讓他們變成了各種各樣的人,但在美食麵前,他們都是一樣滿足而純真的人。

以美食為媒介與世界對話,劉儀偉攜《可以給你做頓飯嗎》歸來

劉儀偉與白樂夫妻倆

職業電競人白樂,帶領著國內第一批女子職業電競團隊,白樂的工作多多少少帶有一些“夢幻”的色彩,在外人看來,這份工作,有些酷、也有些“叛逆”。

而走進白樂和妻子的小家庭裡,劉儀偉卻切實感受到年輕夫妻的平淡幸福,這對典型的年輕小夫妻在成都過著有滋有味的生活。兩個人的興趣愛好可以南轅北轍,卻會牢牢記住對方喜歡吃什麼;

以美食為媒介與世界對話,劉儀偉攜《可以給你做頓飯嗎》歸來

劉儀偉與王可的搖滾樂隊

王可是一個標準的斜槓青年,大學是歷史專業,畢業後當過導遊,現在是成都一家定製西服店的主理人,以及搖滾樂隊主唱、作詞。

和大多數城市中為工作忙碌的年輕人一樣,大多數時候,她吃飯是為了填飽肚子,家常菜,是存在於記憶裡的奢侈。好久沒有開火了,這一次,劉儀偉為王可做了一頓最熱騰騰的、充滿四川味的火鍋。隨著熱氣在家裡升騰,冷清的廚房,終於有了家的溫度;

以美食為媒介與世界對話,劉儀偉攜《可以給你做頓飯嗎》歸來

劉儀偉與林特

閩劇演員林特不會做菜,去菜市場的次數屈指可數,靠外賣和食堂解決一日三餐。

34歲的獨居男青年,難免被社會定義為“孤獨”甚至是“古怪”,但一個人,真的不能好好生活嗎?節目中,劉儀偉在廚房準備食材、炒菜做飯,林特在旁邊打下手,一時興起竟哼唱起閩劇童謠。也許,一個人,也能好好生活。

以美食為媒介與世界對話,劉儀偉攜《可以給你做頓飯嗎》歸來

以美食為媒介與世界對話,劉儀偉攜《可以給你做頓飯嗎》歸來

以美食為媒介與世界對話,劉儀偉攜《可以給你做頓飯嗎》歸來

拜訪了許許多多的廚房,劉儀偉更深刻感受到,美食之所以能成為影視作品中永恆的主題,正是因為人們在食物面前的平等,“美食是我們獲取幸福感最基本的那個點,無關我們的收入高低,也無關我們的生活好壞,我們都要吃飯,而一旦我們在美食上獲得滿足,我們多多少少都會看見幸福的光亮”。

這樣一檔節目,力圖展現人們在食物面前的平等與滿足,但也同時改變著觀眾對某些職業與人群的不公與偏見。更重要的,在升騰的煙火氣中,讓我們迴歸生活本質,胃與心都得到了慰籍。

PART THREE

給女兒做飯的爸爸

廚房與愛,食物與親情,是永遠分不開的關聯詞。跟隨節目錄制走進不同人的家中,劉儀偉也切身感受著親情帶來的溫情與心碎。

與兒子走散了17年的父親、獨自撫養孩子的媽媽、因為工作性質而很難與家人一起好好吃頓飯的福州喜娘……在和他們的接觸中,劉儀偉用美食打開了他們的心扉,也因此走進了他們的世界,讀懂他們的喜樂悲歡。

以美食為媒介與世界對話,劉儀偉攜《可以給你做頓飯嗎》歸來

劉儀偉與楊曉青一家

楊曉青是深圳的一名計程車司機,17年前,兒子楊小弟(化名)被人販子拐走,17年來,楊曉青放下一切,堅持尋找著孩子。

這是劉儀偉有生以來第一次近距離接觸到被拐兒童的家長,同為人父的他,久久說不出話,所能做的,就是用心為一家人做一頓好飯。飯菜上桌的那一刻,一家人暫時放下揹負17年的傷痛,享受難得的溫馨時分;

以美食為媒介與世界對話,劉儀偉攜《可以給你做頓飯嗎》歸來

劉儀偉與潘湘琳一家

保險業務員潘湘琳是一個單親媽媽,獨自撫養女兒,潘湘琳的生活其實並不容易。面對社會對“保險從業者”和“單親媽媽”的固有偏見,潘湘琳的每一步,都走得很艱難。

潘湘琳的小家由三個人組成,她、她的媽媽和她的女兒。三代人相互關懷、彼此扶持,生活也許並不容易,但因為有彼此的愛護與關心,平淡之處也都體現著溫情。劉儀偉走進這個小家庭,既感受著潘湘琳作為保險業務員的工作日常,也感受著這特別的“一家三口”不一樣的親情。每個家庭也許都有著不一樣的組成,但親情所帶來的光芒,卻都溫柔地照耀著其中的每個人。

以美食為媒介與世界對話,劉儀偉攜《可以給你做頓飯嗎》歸來

這些溫情的故事,不免讓劉儀偉也想起自己的家人。這些年來,劉儀偉身上有了越來越多的社會標籤,他是一個成功的主持人,是一個廣告人,也是一個影視從業者。但對劉儀偉來說,他最喜歡的標籤,只有兩個,“一個是給女兒做飯的父親,另一個是編劇”。

劉儀偉說,給女兒做飯,是他作為父親天然的責任,是他愛的源泉,也是他愛的延續,“我心甘情願、樂在其中,女兒說我做飯好吃,比任何人誇我任何成就都讓我覺得滿足”。而編劇,則被他稱作是“個人生命的延續”,文學出身的他,一直到今天,也依然對寫作、對編故事有著相當的熱情。

兩個標籤,一個是愛的延續,一個是生命的延續,劉儀偉覺得,自己如果能把這兩個身份做到合格,就已經很欣慰。

以美食為媒介與世界對話,劉儀偉攜《可以給你做頓飯嗎》歸來

這些年來,教人做飯、為人做飯,劉儀偉自己最愛的一道菜,是故鄉名菜回鍋肉。回鍋肉,是劉儀偉的鄉愁。客居北京30多年,每當懷念起成都的時候,劉儀偉就給自己做一道回鍋肉。

食物是最直接的媒介,當回鍋肉的香氣在異鄉的廚房裡飄起,劉儀偉說,自己就彷彿能聽見童年時家旁邊那條小溪潺潺的流水聲,能聽見故鄉寺廟裡的敲鐘聲,能聽見家裡後院風吹過樹木的沙沙聲,童年之境,又浮現眼前。這是最令劉儀偉感到安心與幸福的時刻之一,而這一切,都是食物帶來的。

以美食為媒介與世界對話,劉儀偉攜《可以給你做頓飯嗎》歸來

《可以給你做頓飯嗎》

東南衛視每週日21:15播出

海峽衛視每週四22:13播出

邀你一起暖心開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