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劉邦的猜忌之心,蕭何是如何應對的?化險為夷的水平有多高!

與朱元璋相比,同是布衣天子的劉邦,對功臣的猜疑同樣嚴重。以漢初三傑韓信、蕭何、張良為例,這三位在大漢建立過程中曾經立下汗馬功勞的臣子,在大漢建國後的境遇就十分值得玩味。

面對劉邦的猜忌之心,蕭何是如何應對的?化險為夷的水平有多高!

韓信自不必說,“倉皇宮室嘆良弓”,這位絕世名將幾乎成了成語“兔死狗烹”的代言人;

運籌帷幄之中的張良呢,他拒絕劉邦封賞,四處雲遊的舉動看似瀟灑自在,但何嘗不是一種未雨綢繆的無奈選擇;

而即使是因為功勞最大被封為酇侯,同時從劉邦發跡時就跟隨於他的蕭何,也曾經多次因為劉邦的猜忌而身處險境。

只不過,與情商較低的韓信相比,素來洞悉人性的蕭何在這一次次危機中,均能化險為夷。其中,最為驚險的當屬漢高帝十二年的那次。

這一年,淮南王英布謀反,劉邦率領軍隊親自前往平叛。一般來說,這種叛亂並不需要由皇帝親自出馬,但英布卻是一個例外。

一來淮南王英布本身出身行伍,更是當世名將;而另一方面,他本為西楚霸王項羽手下將領,在項羽舊部中有著極大的影響力。因此,劉邦才決定御駕親征。

但是,皇帝御駕親征有可能帶來一系列的政治問題,比如京師會因為皇帝的離去而出現權力真空,稍有不慎就很可能會出現後院起火的危機。因此,如何處理這件事就成了擺在劉邦眼前的頭等大事。

劉邦思前想後,最後決定讓蕭何負責關中地區的維穩工作。可這也讓劉邦產生了極大的不安全感,為了瞭解蕭何的動向,劉邦幾乎是每天打卡式地詢問蕭何的所作所為。

面對劉邦的猜忌之心,蕭何是如何應對的?化險為夷的水平有多高!

蕭何的門客們敏銳地察覺到這種詢問背後的猜忌之心,於是建議蕭何透過貪汙土地等方式自汙。《史記》記載,蕭何這樣做之後,“上心乃安”。

但在《史記》的記載中,有一個非常令人玩味的轉折。就在這一事件過去後沒多久,蕭何竟然向皇帝建議,稱長安百姓們土地稀少,但上林苑附近沒有人耕種的土地眾多,因此不妨讓百姓們在上林苑附近耕種,而作為報酬,百姓們種完地後將剩下的糧食秸稈等物留下,當作當地鳥類的食物。

有人可能會覺得這的確是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但稍微對“上林苑”這個名字有所瞭解的人,都會有一種相反的感覺:蕭何這是作大死啊!

上林苑是皇家園林,雖然此時這一林苑還只是秦代舊址,但依舊算得上是劉邦的禁臠。你一個當臣子的不想著怎麼幫皇帝排憂解難,卻成天給皇帝做主,做“散財童子”?

事實上,這種慷他人之慨的做法即使是現代也有些道德綁架的嫌疑,他的這封奏摺人盡皆知,因此無論劉邦到底接不接受他的建議,最後百姓們首先要感謝的必然不是劉邦而是蕭何,這種賣好的事你蕭何竟然也搶?你讓劉邦本人怎麼想?

而整件事情的結果不出所料,劉邦聽到這件事後,勃然大怒,認為是蕭何收了商人們的錢財才為他們向自己要上林苑,於是“下相國廷尉,械繫之”,這次下獄,也是蕭何一生中最驚險的一次事件。

面對劉邦的猜忌之心,蕭何是如何應對的?化險為夷的水平有多高!

但整件事情的來龍去脈,卻沒有它看起來那麼簡單。

首先來說,蕭何求取上林苑的事件,發生於他的門客以“君滅族不久矣”的說辭來勸告他之後的同時。也就是說,他一方面透過強買土地的方式故意留下把柄,來打消劉邦的顧慮,一方面卻又不知死活的和皇帝爭民心。

這種精神分裂式的做法即使是一個政治白痴恐怕都做不出來,更何況早在起事之前就跟隨劉邦還功績卓越的蕭何呢?

因此,蕭何的這一做法,其實是他專門為劉邦找的一個可供劉邦發難的由頭。雖然他已經留給劉邦一個“強買土地”的把柄,但說實話,如果劉邦用這一把柄對付蕭何,就已經意味著他打算徹底拔除蕭何一系的影響了。

但事實上,即使再忌憚蕭何的功績和威望,劉邦依舊需要在大小事情上依賴蕭何,因此他需要的是打壓,而不是根除蕭何的權力和威望。

因此,在蕭何意識到劉邦想要藉機打壓自己後,不但沒有選擇謹小慎微,反而幫劉邦遞槍拿刀,除了把足以抄家把柄留給了劉邦,還十分貼心的將對方用來懲戒自己的大棒主動準備好,這種做法背後的考量有多少彎彎繞,實在是令人驚歎。

面對劉邦的猜忌之心,蕭何是如何應對的?化險為夷的水平有多高!

當然了,這種解讀其實只能算是一家之言,不過在我看來,也只有這種猜測,才能合理解釋蕭何在聽到門客勸諫後堪稱精神分裂舉動的由來。

否則,實在難以想象蕭何這樣一位人傑,竟然會有與君王爭搶民心這樣如此不智的舉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