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一被記入正史的乞丐,行乞三十八年只為一事,死後萬人為他送葬

從古至今,乞丐都是一個處於社會底層的群體,然而在清朝,卻有一位‘’千古奇乞‘’,享譽至今,還被載入正史。但他的成就不是像電視劇那樣武藝高強成為一代宗師、丐幫幫主,而是成為了一名罕見的貧民教育家、慈善家,他就是武訓。

唯一被記入正史的乞丐,行乞三十八年只為一事,死後萬人為他送葬

乞丐做慈善、辦教育那可是千古奇聞,但武訓卻做到了,他行乞三十八年只為教育這一件事,並將一生都奉獻給了教育事業與慈善事業,為此他不娶妻,不生子,是中國近代群眾辦學的先驅者。

武訓原名武七,因在家中排名第七故得此名。他出生於貧苦農民家庭,7歲喪父,靠人接濟為生,14歲時做過傭工,屢遭欺辱,黑心僱主不僅不給工錢,還把武訓毒打了一頓,武訓氣得病倒了,之後,20歲的武訓便開始以乞討為生。武訓年少時就求學不得,後又吃盡文盲之苦,便下定決心要行乞辦學。

武訓憑藉著堅定的信念,白天到處奔走乞討,晚上就做些紡線績麻的活,還在農忙時節打過短工、做過媒紅、當過信使,表演過雜耍,久而久之積累下了一筆資金。但他從不亂花一分錢,整日吃最粗劣的食物穿最破的衣服,開源節流只為一件事,那就是辦學。

唯一被記入正史的乞丐,行乞三十八年只為一事,死後萬人為他送葬

資金積累到一定程度後,武訓開始置辦田產並房貸,以謀取更多可發展的資金。光緒十四年,年已50歲的武訓終於在堂邑縣創辦了自己的第一所義學,並取名為‘’崇賢義塾‘’,為請來老師他不惜跪求當地有學問的進士、舉人,為說服貧寒子弟上學他也是跪求他們的家人,並承諾學費全免。在武訓一心為教育的誠心下,他的第一所義學辦得是有聲有色,師者勤懇教學,學者皆有所成。

光緒十六年,武訓與寺院合作在館陶縣辦了第二所義學;光緒二十二年,武訓又在官紳的資助下在臨清縣辦了第三所義學。清廷聽聞武訓的慈善辦學之舉,大為讚賞,捐銀200兩,取‘’垂訓於世‘’之意,賜其名為‘’訓‘’,還賜予他‘’樂善好施‘’的牌匾,賞穿黃馬褂。

唯一被記入正史的乞丐,行乞三十八年只為一事,死後萬人為他送葬

光緒二十二年四月,武訓病逝,享年59歲。堂邑、館陶、臨清三所義學之處的師生、官紳與鄉民都來為他送行,人數達萬人以上,前來送行者無不齊聲落淚,大家都為這位千古第一的貧民教育家的逝世感到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