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范仲淹的《漁家傲》,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

《漁家傲·塞下秋來風景異》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

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

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

讀范仲淹的《漁家傲》,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

《漁家傲·塞下秋來風景異》由范仲淹創作,被選入《宋詞三百首》。這是一首抒懷詞,當時范仲淹任陝西經略副使兼延州(今陝西省延安市)知州。這首詞是描寫邊塞軍旅生活題材的作品,作者透過寫秋季塞下蕭瑟的景象,抒發將士征戰疆場功業未成,思念家鄉卻歸期未定的心情。

宋康定元年(1040)至慶曆三年(1043)間,範伸淹任陝西經略副使兼延州知州。史料記載在他鎮守西北邊疆期間,既號令嚴明又愛護士兵,使得邊界自西夏向宋朝投誠的人陸續不斷,深為西夏所憚服,稱他“腹中有數萬甲兵”。慶曆四年(1044)雙方正式達成和議,宋夏重新恢復了和平,西北局勢轉危為安。

這首詞就是他當時在軍中有感而寫的,讀後給人一種悲涼、壯闊、深沉且略帶豪壯的傷感,流露出戰場上英雄的豪邁氣概。開篇一句“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把讀者的思緒瞬間轉移到邊疆的秋季,那裡的風景是十分的特別,就連去衡陽的大雁也沒有要停留的意思。

讀范仲淹的《漁家傲》,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

“塞下”“秋”“風景”“雁”等意象的構造,使讀者不得不想象一個荒涼蕭瑟的邊疆地區,地理條件十分惡劣,這樣一個地方作者要渲染的是戰場的淒涼,給人以悲涼之感。“四面邊聲連角起,幹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這句話作者緊接著上句而寫,繼續刻畫一個令人深感空曠的場景。

這裡有來自四面的邊聲,有重巒疊嶂的山峰,還能夠看見嫋嫋升起的長煙,以及殘陽照射下的一座孤城。作者在這裡駐守了很長時間,觸目的是戰爭雙方的盛戰和停戰時的寂靜,不免給人以蒼涼壯闊之感。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作者此時此景勾起了對家鄉的思念之情,拿出自家帶來的濁酒斟上一杯飲下,思緒萬幹,是豪壯,是淒涼,更是一種灑脫。戰爭還沒結束,蒸然山上的石碑還沒有刻上戰勝的功績,雖然夢想捷報回傳,凱旋而歸,卻因現實情況不得不堅守戰場,回去的日期無法定下來。

讀范仲淹的《漁家傲》,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

作者內心是極其渴望戰事勝利結束,邊疆和平的,一是可以報效朝廷,施展抱負,另外可以早日還家,與親人團聚。不過文中作者卻抒發出無可奈何的心聲。“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作者飲酒思念家鄉不覺天色已晚,產生了更多的思考。作者因直言被販,貶後又調到邊疆任職,內心更多的是希望邊疆戰事儘快以勝利告終,給朝廷一個驚喜,還地方一片安寧。

思緒漫天,不知何時傳來了羌管的聲音,舉目前望,地已經被霜染白,夜深了,但是徵人卻不能安穩睡著,看到的只是將軍長滿了白髮和士兵傷感的眼淚,給人以悲涼的感覺。

這首詞上闕寫塞上秋天的景色,襯托淒涼景象,下闕轉入直接抒寫作者憂國思家的苦悶心情。從全詞來看,感情基調是悲壯的,是強烈的。這裡人煙稀少,邊聲四起,這裡秋景淒涼,徵人思鄉,這裡更使人思緒萬幹,讓人難眠。

讀范仲淹的《漁家傲》,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

作者不是那種“戰士軍前半死生,美入帳下猶歌舞”的將軍,他是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遠大抱負的人中豪傑,所以他能體恤士兵的疾苦和憂傷。這是一首邊防軍旅將士的讚歌,它以其英雄般的氣概扣動著歷代讀者的心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