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溼器算不算智商稅?不恰飯,純科普

先說結論

現在是冬季,又到了加溼器的銷售旺季。我不知道你看到加溼器的時候,會不會下意識地產生一個疑問:這玩意兒到底有用嗎?反正我這幾年因為經常要做聽眾問答節目,總是會去查證一些常見的說法,去調研一些產品的來龍去脈。大多數情況下,都會得到一些反常識的結論。所以,我現在看到任何產品,總是會對它所宣稱的功效產生懷疑,這可能也算是一種職業病吧。

加溼器算不算智商稅?不恰飯,純科普

按照加溼器行業普遍的營銷話術:

空氣乾燥會導致面板、咽喉、呼吸道乾燥,容易引發哮喘等呼吸道疾病,而加溼器可以顯著改善這個問題。

這些常見的說法到底對不對呢?

先說調研結論:

加溼器可以有用,但也可能對某些人群有害,關鍵是要正確使用加溼器,使用不當就是智商稅,花錢買病。

總之,這個問題遠比我最初以為得更復雜,你得耐著性子把文章看完,才能真正搞懂加溼器的真相。

什麼是空氣溼度?

一般來說,加溼器上都會顯示兩個數值:溫度和空氣溼度。

加溼器算不算智商稅?不恰飯,純科普

我們先來搞懂溼度到底是什麼意思?它的定義為:

當前空氣中的含水量與飽和含水量之間的比值

。假如現在每立方米空氣最多可以容納 20 克水,但測出來只有 5 克水,那麼此時的溼度就是5÷20 = 25%。

這時如果用加溼器給空氣加溼,只要往每立方米的空間裡再噴入 5 克水,空氣溼度就會由原來的 25% 上升到 50%。

但我請你注意一個特別有意思的關鍵點:

空氣中最多能夠容納多少水,並不是一個固定值。這個數值是隨著溫度的降低而降低的。

也就是說,要增加空氣的溼度,其實,不噴水也能做到,只要降低溫度即可。

舉例:假如現在實測室溫 23 攝氏度,溼度 25%。這時只需要把室溫降低到 18 攝氏度,溼度就會自然上升到 33%,什麼加溼器都不用。

那人在怎樣的溼度中,會感覺最舒服呢?

讓我們感到舒服的溼度範圍

這個問題,有一個非常權威的答案。就是美國國家標準學會,簡稱為 ANSI 公佈的“熱舒適圖”。

加溼器算不算智商稅?不恰飯,純科普

這張圖描述的是室溫和溼度與人體舒適度之間的關係,

圖中的陰影區,表示在什麼樣的溫度和溼度中,人會感到舒服

根據該圖,假設人們穿著正常的春秋季的服裝,那他在一個環境中感到是不是舒服,同時受到溼度和溫度兩個因素的影響。總的來說,20 - 27 攝氏度時,人體會感到最舒服,但舒適程度與空氣溼度也有一定的關係。大多數情況下,空氣溼度越高,人會感覺越舒適。但隨著溫度的升高,空氣溼度就不是越高越好了。比如室溫到了 26 攝氏度時,如果溼度大於 30%,人體反而會覺得不舒服,溼度越高,越不舒服。當室溫達到 27 攝氏度時,溼度超過 10% 我們就不爽了。這就是我們有時候會感到面板黏糊糊的不舒服的感覺。

如果你看懂了這張圖,那麼冬天在室內感到不舒服時,有可能是溼度太高了,繼續加溼有可能適得其反。另外,冬季把室溫降低一點到 25 攝氏度左右,反而更容易使體感最舒適。以我冬季在北方出差的經驗,大多數情況下室溫都超過 28 攝氏度,賓館房間中還經常開著加溼器,這其實是弄巧成拙。正確的做法應該是

先設法降低氣溫

,然後再開加溼器,增加空氣溼度。

到這,關於加溼器的真相才剛剛開啟。

空氣乾燥是否有害健康?

在很多份辦公室調查中[1],眼乾、口乾、咽喉疼痛、面板瘙癢等症狀的出現頻率最高。大多數健康類文章都認為:這些症狀與空氣乾燥有關。健康專家告訴我們,較低的空氣溼度,會讓我們的面板、口腔、呼吸道粘膜以及眼睛上的水分快速蒸發而變得乾燥,這正是這些症狀產生的原因。這樣的結論也確實符合我們普通人的直覺。

但是,科學研究似乎並不支援上述結論。早在 1983 年,頂級耳鼻喉權威醫學期刊《喉鏡》雜誌,就發表了《鼻腔黏液輸送與我們的環境空氣》這篇論文[2]。研究者發現,生活在 9% 溼度的乾燥空氣中的受試者,他們鼻腔粘膜的鼻黏液流量,不僅沒有降低,反而比生活在 50% 溼度下的對照組更高。在整整 3 天的觀察中,這些受試者並沒有面板乾燥或者咽喉疼痛之類的症狀產生。顯然,人體的自我調節機制起到了作用,雖然乾燥的空氣確實產生了更多的蒸發,但是健康人完全可以應對這種環境變化。

並沒有實驗證據表明,健康人會因為單純的乾燥空氣而產生不適的症狀。

加溼器算不算智商稅?不恰飯,純科普

但在日常生活中,乾燥確實會讓我們產生各種不舒服的感受,這些感受也是真實存在的,這又該如何解釋呢?真相是:

乾燥帶來的不適感並不是乾燥直接導致的,它們都是空氣乾燥的副產品。換句話說,不舒服與空氣溼度低有相關性,但不是因果性。

空氣乾燥最直接的副產品就是灰塵。乾燥的空氣不僅讓物體表面的灰塵容易飛散到空氣中,還很不利於灰塵的沉降。除了那些我們肉眼能看到的灰塵顆粒外,還有數量龐大的細小顆粒。這些細小顆粒會在空氣中形成氣溶膠,長時間地懸浮在空氣中。當我們呼吸時,這些灰塵顆粒就會粘附在呼吸道的粘膜上,導致粘膜充血。這就是我們感覺咽乾、咽痛的原因。

加溼器算不算智商稅?不恰飯,純科普

更為嚴重的問題是,在懸浮的氣溶膠顆粒中,可不僅僅只有灰塵而已,細菌和病毒會隨著乾燥的空氣廣泛傳播。有研究表明,較低的相對溼度有利於流感、風疹和皰疹這類病毒的存活[3]。這也正是冬季常常爆發流感的重要原因所在。

到這,有人可能會想:“你繞了一大圈,不還是說明加溼器是有用的嗎?儘管空氣溼度和健康隱患只是相關性不是因果性,但增加空氣溼度可以消除那些直接原因,這不就足夠了嗎?這麼較真是不是有點鑽牛角尖呢?”

還真不是。因為,如果只看到加溼的好處,而看不到加溼帶來的壞處,我們就不能正確使用加溼器。

加溼的隱患

在冬季,室內外的溫差較大,會導致窗戶、牆壁附近的氣溫遠遠低於室內平均氣溫。裝著冰水的杯子表面很快就會出現水滴,同樣的原理,窗邊、管道等地方也會出現冷凝水。這時候,雖然你可以一直開著加溼器,但空氣中的水分也會不停地冷凝成水。凝結水的產生,就意味著在室內的一些低溫區域,空氣溼度已經達到了100%。在這種高溼的環境裡,

黴菌

會快速繁殖起來[4]。飛散到空氣中的真菌孢子會導致過敏,而黴菌則會汙染我們的食物。

除了黴菌,溼度過高帶來的另一個威脅是

甲醛

。潮溼的空氣會讓可溶於水的甲醛加速從木製品和油漆中析出,擴散到空氣中。在冬季,我們常常為了留住溫暖潮溼的空氣,而忽視了開窗通風。這會導致室內的甲醛越積越多。甲醛不僅是一類致癌物質,還會刺激面板、眼睛和呼吸道內的粘膜,讓我們產生不舒服的感受。

房間裡

塵蟎

的數量也與相對溼度的變化密切相關。當相對溼度低於 45% 時,每克灰塵中的活蟎蟲數量只有個位數,但在空氣溼度 70% 的房間,每克灰塵中的蟎蟲數量就會達到 400 -1100 個之多。我們以前以為,老房子或者衛生條件差的房子裡蟎蟲比較多。其實,

與室內蟎蟲密度關係最大的變數,是空氣溼度

加溼器算不算智商稅?不恰飯,純科普

你的加溼器,很可能成為房間中最大的汙染源。

我們最常用的加溼器,是能夠噴出超細霧滴的超聲波加溼器。一臺這樣的加溼器,每小時大概能把 600 毫升的水(根據型號而定)加工成超細的霧滴,噴灑到空氣中去。這也是加溼效率最高的加溼方法。

加溼器算不算智商稅?不恰飯,純科普

這類加溼器最大的問題,就是它的內部存在一個溼度高、但空氣流通卻比較差的腔體,這裡會成為細菌和黴菌的孳生地。加溼器使用得越久,內部汙染問題越嚴重。從噴口噴出的細小液滴會裹挾著汙染物,在空氣中懸浮,形成氣溶膠。多項研究已經發現,有大量的過敏性病例都與使用加溼器有關。

我估計很多人到這裡,會有點找不著方向了,不知道自己到底該不該用加溼器了。別急,我給你總結一下正確使用加溼器的要點。

如何正確使用加溼器

第一,請先記住一句話:如果你在生活中沒有覺得體感不舒服,即使房間裡的溼度很低,也沒有使用加溼器的必要。不要相信那些過度誇張的加溼器營銷話術,好像不開個加溼器就要生病了一樣。

第二,冬季不要把空調和暖氣開得太足,在你能夠忍受的範圍內,可以儘量降低室內的氣溫。氣溫降低帶來的直接好處,就是空氣溼度的增加。

第三,如果你發現家裡的牆角、窗框或者廚房的瓷磚上出現了冷凝水,就應該限制使用加溼器,或者把加溼器換個新的位置繼續觀察。因為只要有一處溼度超標的小環境成為汙染源,那麼就會影響到全屋的空氣質量。

第四,如果要用加溼器,我推薦你用蒸發式加溼器,替代會產生氣溶膠汙染的超聲波加溼器。凡是那種幾十元一個,看起來會冒白霧的加溼器,都是超聲波加溼器,中看不中用。而蒸發式加溼器的原理,是讓乾燥的空氣穿過被水分浸潤的過濾網,讓水分與空氣接觸的時候自然蒸發。這種加溼器的好處,是蒸發出去的水分子不會帶走過濾網上的髒東西,也不會在空氣中形成氣溶膠。即便過濾網上孳生了細菌,也不會擴散到空氣中去。蒸發式加溼器的原理,就好像你在屋裡晾了很多衣服,衣服晾乾的過程,就是在給空氣加溼。不過,蒸發式加溼器也有缺點,那就是加溼的效率要比超聲波加溼器略低一些。

加溼器算不算智商稅?不恰飯,純科普

第五,上面提到的這些因素,對於不同的人,有著完全不同的權重。比如,對於一名哮喘患者最重要的,是減少哮喘的發病率。所以,對他最合適的空氣溼度,可能是 80%。而對那些對蟎蟲過敏的人來說,把空氣溼度控制在 30% 以下,才是最好的。我經常要錄音錄影,說話比較多,空氣中懸浮的小顆粒會對我的呼吸道粘膜產生刺激。對我來說,減少空氣中的氣溶膠就比較重要。因此,加溼器對我而言是沒必要的。

第六,本文不恰飯,純科普,背後沒有任何加溼器廠商,你可以放心。

每一個看似簡單的結論背後,其實並不那麼簡單。

信源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1438463917306946 (3。3。1)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6823176/

Indirect Health Effects of Relative Humidity in Indoor Environments(第3頁)

Indirect Health Effects of Relative Humidity in Indoor Environments(第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