滅了東羅馬的土耳其人,只不過是最後一根稻草,帝國早已人心離散

最後我們來說說:人心離散,讓東羅馬帝國最終滅亡。

我們前面專門說過,1453年攻陷君士坦丁堡,最終滅亡整個羅馬帝國的,是奧斯曼土耳其人。在很多現代文藝作品裡,也經常對1453這場戰役大加渲染,包括對戰役的攻守雙方戰術、參戰人數、武器對比進行詳細分析等等。但如果放在整個羅馬帝國的“大歷史”來看,導致君士坦丁堡陷落的,還真不是單單這一年這麼簡單。

滅了東羅馬的土耳其人,只不過是最後一根稻草,帝國早已人心離散

其實早在1453之前很多年,所謂東羅馬帝國就名存實亡了。它原來是一個地跨亞、非、歐三洲的大國,但隨著在亞洲、歐洲、非洲的領土全部喪失,東羅馬慢慢淪落成了一個二三流的小國。截止到1453年城破前夕,君士坦丁堡已經處在四面包圍當中。帝國的滅亡是早晚的事兒,奧斯曼只不過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滅了東羅馬的土耳其人,只不過是最後一根稻草,帝國早已人心離散

回頭看來,如果東羅馬在1100多年中,領土被周邊民族一點一點蠶食,那從13世紀之後,它幾乎是用了過去十分之一時間,丟掉了99%的領土。從表面上看,是敵人兵強馬壯、來勢洶洶,但往更深了分析,這背後還有最關鍵的原因,那就是:人心離散。

滅了東羅馬的土耳其人,只不過是最後一根稻草,帝國早已人心離散

要知道,這一百多年裡,奧斯曼攻打東羅馬城池的時候,幾乎可以用摧枯拉朽來形容。很多地方,比如說塞爾維亞、保加利亞、小亞細亞一些城鎮,甚至沒做任何抵抗,主動開城歡迎奧斯曼大軍。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應該說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它既有政治原因,也有經濟原因,還有文化原因。

滅了東羅馬的土耳其人,只不過是最後一根稻草,帝國早已人心離散

東羅馬帝國採取的是中央集權的君主專制。這個體系發展到末期,就出現了社會階層分化。和皇族有關的官僚機構,把持了大部分社會資源,老百姓陷入貧苦無依的境地,再加上第一點講的軍區制改革,滋生了地方世襲的軍事貴族,大量農民破產,生活難以為繼。而在奧斯曼進軍的早期,沒有實行嚴酷的殺戮,相反卻採取了相對寬容的宗教政策:只要你肯皈依伊斯蘭教,就可以免收人丁稅,甚至還可以在軍隊中,謀一份差事。這樣,隨著奧斯曼大軍的推進,隊伍就越來越壯大。

滅了東羅馬的土耳其人,只不過是最後一根稻草,帝國早已人心離散

如果仔細分析,在當時奧斯曼軍中,不僅有當時的主體民族突厥人,還有大量的拉丁人、希臘人、馬其頓人、塞爾維亞人等等。他們很多都是不堪忍受東羅馬的壓迫,投奔到了奧斯曼陣營當中。這其中,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很多非希臘人在以希臘文化為中心的東羅馬帝國,找不到歸屬感。因為早期的羅馬帝國幅員遼闊,行省眾多,所以,它自然是一個多民族國家。但隨著西羅馬帝國滅亡,疆域慢慢縮小,東羅馬蛻變成了一個以希臘文化為主的國家。

滅了東羅馬的土耳其人,只不過是最後一根稻草,帝國早已人心離散

特別是在皇帝希拉剋略在任期間,宣佈用希臘語取代拉丁語,當作帝國官方語言,這就更讓那些後來加入的民族處在尷尬地位。他們沒有發言權,還時不時會遭到帝國上層希臘人的歧視。對他們而言,帝國處在盛世怎麼都好辦,反正就算沒有發展,也可以跟著混一口飯吃。但隨著帝國慢慢衰落,連飯也吃不上了,他們索性就在最後時刻,加入了奧斯曼的隊伍。

滅了東羅馬的土耳其人,只不過是最後一根稻草,帝國早已人心離散

這種人心離散,甚至也包括君士坦丁堡內部。在1453年最後的首都保衛戰之前,城中的軍民加在一起,大約有四萬人,可真正投入戰鬥的只有7000人,並且,這7000人當中還有2000人是僱傭軍。而奧斯曼一方,則完全是另一種景象。除了志在必得的氣勢、不斷壯大的隊伍,還有當時先進的攻城武器:火炮。儘管保衛戰堅持了將近兩個月,最終這座千年古城君士坦丁堡還是被攻破了。

滅了東羅馬的土耳其人,只不過是最後一根稻草,帝國早已人心離散

有關這場戰役的詳細過程,我曾經不久前專門發過幾篇文章,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翻翻。總之,隨著君士坦丁堡的陷落,不僅標誌著東羅馬帝國的滅亡,也宣告著整個羅馬帝國的滅亡。從此以後,歐洲中世紀結束,世界開始進入現代。

滅了東羅馬的土耳其人,只不過是最後一根稻草,帝國早已人心離散

題外話:讀書可以擴充我們知識邊界,獲得更多看問題的視角,但盲從是要不得的。。。

喜歡我的文章就果斷關注轉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