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一山《鹿鼎記》差到破紀錄,高配陣容,為何產出低配效果?

2020版《鹿鼎記》一出,所有爛片都安全了:年度最差輪不到你們了!

知乎評分2。3,豆瓣評分2。5,史詩級別車禍現場。

歷任金庸改編劇作裡,都沒有這樣誇張的糟糕效果。

光線那版2。5的《笑傲江湖》,很有可能就此改變

千年墊底

的命運。

張一山《鹿鼎記》差到破紀錄,高配陣容,為何產出低配效果?

點開劇作,眼前一黑,一時之間分不清楚張一山演的是《鹿鼎記》還是《西遊記》還是《動物世界》,演成這樣是六耳獼猴都不合格吧?

最可怕之處在於,

這部劇拿著高配版的陣容,拍出了比所有低配都更荒唐的效果

張一山《鹿鼎記》差到破紀錄,高配陣容,為何產出低配效果?

一,高配陣容、低配效果。

《鹿鼎記》是金庸先生最後一部長篇小說,依舊是武俠故事的世界觀設定,但從某種程度上來說,

核心又是反武俠反英雄的,可操作空間很大。

年輕演員裡誰最適合演韋小寶?

張一山是

呼聲最高

的人選。

張一山《鹿鼎記》差到破紀錄,高配陣容,為何產出低配效果?

《餘罪》裡他有公認的出色表現,《春風十里不如你》《柒個你》雖然有爭議,但也以好評為主;今年播出的搭檔潘粵明的劇,問題很多讓人看不下去、但責任主要不在張一山。

《鹿鼎記》裡的張一山,開啟方式太嚇人

了。

油滑誇張的擠眉弄眼,生硬做作的喜劇表現

,分分鐘讓人奇怪:張一山你怎麼了?

張一山《鹿鼎記》差到破紀錄,高配陣容,為何產出低配效果?

表現人物高興,就大搖大擺誇張走路。

表示驚訝,就震驚翻死魚式白眼。

張一山此前諸多角色裡,

對錶演的理解,都不是如此外化、生硬、淺層的

這完全不像從小演戲的劉星,而像是第一天被塞進片場、水土不服的愛豆。

張一山《鹿鼎記》差到破紀錄,高配陣容,為何產出低配效果?

劇作播出後,有人說張一山這種小痞子的油滑質感,看似適合韋小寶其實不適合,倒也未必,《餘罪》裡他也不是這樣。

這根本就沒有任何質感。

劇作拍成這個鬼樣子,當然不是張一山一個人的鍋。

這顯然是一個集體翻車的故事。

張一山《鹿鼎記》差到破紀錄,高配陣容,為何產出低配效果?

導演馬進,拍出過《幸福來敲門》等作品,上一次和張一山合作的《春風十里不如你》品相也不差。

編劇申捷,是《雞毛飛上天》《白鹿原》的編劇,手握諸多獎項。

這版鹿鼎記,

讓人很懷疑:編劇導演這真是你們的作品嗎?真的不是掛名嗎?

張一山《鹿鼎記》差到破紀錄,高配陣容,為何產出低配效果?

田雨剛剛憑藉《慶餘年》裡的王啟年喜提白玉蘭男配,多年靠譜角色熬出一個獎項不容易,但《鹿鼎記》裡又是怎麼回事?

在整體畫風跑偏、故事質感劣質、人物角色缺乏動機鏈條的情況下,人保戲只能是奢望。

田雨這版海大富,站起來和小桂子出門的時候,拿的大概是古早遊戲《植物大戰殭屍》劇本。

劇作拼命打造喜劇畫風,但質感非常不入流、很尷尬。

張一山《鹿鼎記》差到破紀錄,高配陣容,為何產出低配效果?

開局場面是評書戲說式,沒找對開啟方式,不好笑。

打架場面上試圖拍喜感,但動作戲很粗糙、並沒有任何“動作喜劇”的精髓,不好笑。

韋小寶各種貧嘴,太刻意太過,依舊不好笑。

各種風格強烈的配樂輪流出現,風格難以統一、存在感還過於搶戲;銜接鏡頭又因刪減而大量缺失,一鍋粥特別亂。

張一山《鹿鼎記》差到破紀錄,高配陣容,為何產出低配效果?

二,淺薄浮誇的“喜劇”誤解。

將《鹿鼎記》當喜劇拍,沒問題;

有問題的對喜劇的理解和表達

開局張一山就誇張到幾乎五官全部移位,油膩又做作;

自己為本人配音,居然完全不貼合

完全沒法進入角色,而是生演、硬演,做表情念臺詞而已。

張一山《鹿鼎記》差到破紀錄,高配陣容,為何產出低配效果?

你管這叫喜劇?

劇作裡拿什麼當笑點呢?茅十八和眾人在酒館打架,屁股撞到桌子這種老套

低俗橋段

韋小寶和建寧公主一同出門、一個往左一個往右這種

尷尬橋段

張一山《鹿鼎記》差到破紀錄,高配陣容,為何產出低配效果?

金庸先生的小說裡,知識分子和市井潑皮視角對照下的錯位幽默感,很諧謔很反諷很生動,其實很高階,劇版為什麼要去其精華、新增糟粕

濃墨重彩的這段建寧公主和韋小寶打架戲份,歎為觀止啊蒼天啊大地啊。

韋小寶詐死,

簡直是侮辱觀眾智商

張一山《鹿鼎記》差到破紀錄,高配陣容,為何產出低配效果?

韋小寶說:你鬧就是因為宮裡公主太多了,你要找存在感。

然後上一秒還喊打喊殺的公主、下一秒就因為被金手指戳中隱秘心事而滿地打滾了。

真。滿地打滾。

滾來滾去滾了好多圈。

張一山《鹿鼎記》差到破紀錄,高配陣容,為何產出低配效果?

劇作播出當天,高高掛在熱搜榜第一位的詞條是“唐藝昕飾演的建寧公主好可愛”。

你管這叫可愛?

華語劇作之恥啊

張一山《鹿鼎記》差到破紀錄,高配陣容,為何產出低配效果?

小說裡金庸的設定是建寧是唯一的公主,康熙挺喜歡這個活潑的妹妹;這對兄妹都有些小孩子心性想找人打架,但沒人敢和他們真動手,所以小桂子可貴。

小說裡建寧公主和韋小寶打架的名場面,是放火燒他頭髮,被他打之後反而特別開心。

放火燒頭髮這個細節,

很生動,一下子就把階級差異、懵懂無知的心狠手辣,寫得很到位。

張一山《鹿鼎記》差到破紀錄,高配陣容,為何產出低配效果?

至於喜歡打人但自己被打更開心的

虐待和受虐傾向,確實有誇張和荒誕成分,但這是角色的核心特質;深宮的孤獨、缺愛的變態

,前一秒讓人牙癢癢、後一秒又讓人覺得心酸可憐。

這些內容劇作裡要麼刪除、要麼挪後、要麼拍得古怪,

加了大量“原創”內容

所謂原創,全是套路的

買一送一贈送的廉價古偶情節。

張一山《鹿鼎記》差到破紀錄,高配陣容,為何產出低配效果?

韋小寶去偷《四十二章經》,偶遇建寧公主;

韋小寶在鰲拜家裡分贓,又有她建寧公主的事;

返回途中,還是有趾高氣揚的小公主和小太監的無聊戲份。

設定差,製作差,兩位演得也差。

唐藝昕的臺詞“我已經看見你了,出來領死吧,嗯”,

拉長的重音“看見”拖

長的“領死”拽長的“嗯”,簡直是硬說臺詞的

尷尬

教科書。

張一山《鹿鼎記》差到破紀錄,高配陣容,為何產出低配效果?

小說裡建寧公主出場很晚,韋小寶去過五臺山、到過神龍教之後,回宮才第一次見到她。

劇版建寧公主

很早

就上線了。

更改女主不是原罪、強化戀情戲份也不是原罪,但拍了一團尷尬垃圾強行投餵“好可愛啊”,要命。

張一山《鹿鼎記》差到破紀錄,高配陣容,為何產出低配效果?

可愛這種特質的基石,是

自然不做作、天然不自知

這樣一版槽點無數的故事中、唐藝昕這位建寧公主根本就一絲入戲質感都沒有。

嘟嘟嘴就叫可愛了?

哼一聲、打個滾就叫可愛了?

那張一山版六耳獼猴豈不是甜心可愛教主了?

張一山《鹿鼎記》差到破紀錄,高配陣容,為何產出低配效果?

三,人物動機因果鏈條缺失。

明明導演編劇都不弱,至少絕對不是拍一星作品的水準,這連環車禍現場到底是怎麼來的?

值得注意的是,編導團隊的代表作大多是

現實主義題材

眾所周知,

武俠故事是另一套獨特的敘述正規化,其中諸多人物和情節的設定不能脫離這個先驗的世界觀設定,不能死摳邏輯是否現實。

張一山《鹿鼎記》差到破紀錄,高配陣容,為何產出低配效果?

但這版《鹿鼎記》,某些改動似乎就是在“用現實邏輯校正武俠故事”,總讓人覺得有些衚衕色彩,

古早過時的戲說畫風,混雜著巷子口故事般的底層邏輯,很奇怪

“你小點聲,你還敢跟我們皇上喊!你把我們皇上嚇著怎麼辦”。

這段太像家門口的小販買菜還價了,不像韋小寶和鰲拜吵架

韋小寶的確是極其市井的,

但武俠(哪怕是反武俠)裡的市井,和現實題材裡的市井質感,也不是一樣的色彩。

張一山《鹿鼎記》差到破紀錄,高配陣容,為何產出低配效果?

起初,舒心醬很疑惑,

故事鏈條如此斷裂,剪輯和轉場明顯很生硬有問題,大概是因為從六十集刪到了四十五集,完整版本或許並不是這樣

但定睛一看,大篇幅留下的都是唐藝昕的額外女主戲份,

這麼打架打到六十集、那還不如刪成六集吧?

張一山《鹿鼎記》差到破紀錄,高配陣容,為何產出低配效果?

茅十八、明史案這些重要牽引都沒了。

茅十八戲份不多,但他是韋小寶離開揚州前往京城的重要楔子,是江湖引路人。

明史案更重要,這背後的不屈的求索的信念感,是《鹿鼎記》的半邊魂。

然後這版《鹿鼎記》怎麼回事?

張一山《鹿鼎記》差到破紀錄,高配陣容,為何產出低配效果?

茅十八沒頭沒腦一頓打,韋春花莫名其妙逼著他帶走了自己兒子。

有血有肉的角色,變成了連工具人都不算的bug版NPC

海大富和小桂子、韋小寶的故事裡,原本是韋小寶殺了小桂子之後假冒小桂子,海大富早知道他是假冒,但起初想探知這孩子的幕後指使、後期想利用他,所以始終假裝不知道。

人物動機是合理的。

張一山《鹿鼎記》差到破紀錄,高配陣容,為何產出低配效果?

這版海大富呢,主動指定韋小寶冒充小桂子。

冒名頂替這件事,怎麼還來了“官方唯一指定版本”呢?

張一山《鹿鼎記》差到破紀錄,高配陣容,為何產出低配效果?

劇作中理順的一點,是宮裡的小太監們都發現了小桂子是假的;但海公公說是真的那就是真的。

小說裡小桂子蒙臉糊弄人,

糊弄了很久

;後來才解釋大家喜歡他總髮錢、對小桂子也沒甚印象,所以無人拆穿。

張一山《鹿鼎記》差到破紀錄,高配陣容,為何產出低配效果?

對比小說和劇作的處理,改動中的兩大核心關鍵,

一是角色動機,二是邏輯的現實性。

你看哪一種顯得更真實?小說裡韋小寶蒙塊白布、大家就認不出了?看似是很假的、很不現實的。

但小說裡韋小寶冒充小桂子,和海大富彼此隱瞞“我以為你不知道我知道”,

互相利用互相坑害的動機,合理很多。

張一山《鹿鼎記》差到破紀錄,高配陣容,為何產出低配效果?

劇作的改動,從表面上看、似乎修正了邏輯的現實性,實際上卻犧牲了更重要的角色動機

虛構故事的基石,是假定好某種設定,在這個設定之內、按照角色動機去推演人物行動,有些時候角色動機合理比所謂的“邏輯真實性”更重要。

現實題材和武俠題材非常不同,試圖用一種型別的邏輯去匡扶調整另一種,太容易翻車了。

更何況,這版鹿鼎記,注重邏輯的改動也沒幾處,大部分時候都讓人頭禿,

如坐針氈、如芒在背、如鯁在喉。

張一山《鹿鼎記》差到破紀錄,高配陣容,為何產出低配效果?

四,強行營銷的反噬。

前文已經說過,《鹿鼎記》開播當天,高高掛起的熱搜關鍵詞是唐藝昕版建寧公主可愛。

還有若干尬吹內容。

有意思的是,點開以後,大把網友吐槽。

大型翻車現場。

張一山《鹿鼎記》差到破紀錄,高配陣容,為何產出低配效果?

眾所周知,某浪的模式最有利於粉絲控評;

在這樣的場合,在大量宣傳力量的加持之下

,都做不到所謂控評,可想而知劇作有多糟糕,所謂可愛有多不可愛。

演員都希望接到好的戲,劇本也紮實、導演也厲害、報酬也豐厚,但天下哪有這麼多又能拿獎又報酬高的好事?

(有也輪不到演成這樣的,對吧)

張一山《鹿鼎記》差到破紀錄,高配陣容,為何產出低配效果?

所以,如果是因為報酬豐厚、因為其他原因接戲,那麼悶聲掙錢就完了。

拍那麼差還滿世界誇好?生怕人家沒看見翻車名場面嗎。

宣傳的本質是傳播,讓好內容觸達更多人、讓有意思的內容觸及合適的對口受眾群眾。不是飯圈思維式的顛倒黑白、詐騙式推廣,更不是倒打一耙、把客觀評論說成“黑子”

(不針對這部劇,談現象)

張一山《鹿鼎記》差到破紀錄,高配陣容,為何產出低配效果?

如今一年才難得出幾部精品,好不容易出了精品,由於種種原因、人家搞不好還非常低調不敢做大規模宣傳。

我們能見到的

是本末倒置的奇怪現象,某些劇作內容本身並不優質,但宣傳營銷玩出了梗、聲量巨大;片段式傳播掉轉頭來倒逼作品加大劇情衝突、強行製造狗血戲劇性

傳播價值大過內容價值、甚至回過頭來凌駕於內容創作模式之上的傾向

,很可怕。

張一山《鹿鼎記》差到破紀錄,高配陣容,為何產出低配效果?

前些天某檔綜藝裡的某個片段分分鐘讓人頭禿,而所謂“路人”放出的精修照“騙”,簡直堪稱詐騙,會讓沒看過的真路人誤會那片段還不錯。

路人當真沒有辨別能力麼?觀眾當真沒有正常審美嗎?不是的,

很多影視綜專案資料太水、根本沒有那麼多路人看

,僅此而已。

當受眾足夠多、人群基數足夠大時,各項指標都會相對正常。

張一山《鹿鼎記》差到破紀錄,高配陣容,為何產出低配效果?

《鹿鼎記》二點幾分,你說冤枉嗎?

劇拍成這樣,一點都不冤枉

但很多劇的分數都是水分巨大的,從這個角度說《鹿鼎記》屬於“人家能作弊他不能”的尷尬狀態。

倒不是鹿鼎記主演粉絲不努力,而是

金庸先生的大IP有真真正正的毫不摻水的巨大受眾群體

張一山《鹿鼎記》差到破紀錄,高配陣容,為何產出低配效果?

換一種模式來拍金庸,方式都可以探討;拍出的效果不好,從某種程度上說反面教材也是有訓誡價值的(正經臉)。

但拍成這樣,還要強行誇獎,是覺得我們觀眾都喪失聽覺視覺了嗎?

可怕的地方在於,諸多影視劇綜作品素來如此硬吹。

張一山《鹿鼎記》差到破紀錄,高配陣容,為何產出低配效果?

《上海堡壘》翻車,滕華濤導演致歉,肯承認拍得爛、已經是很少數的情況;陳凱歌至今都不肯承認《無極》是爛片,一提就炸毛、詭辯、擠兌人。

張一山工作人員迴應“小寶還在成長,感謝大家的建議”。

四捨五入一下,就當是變相承認“演得有問題”吧。

《鹿鼎記》很差不可怕,總有些利益相關方試圖抹掉“這很差”的聲音,那才可怕。

這樣的劇能被拍出來,

表層偶然性是上述種種因素的隨機疊加;深層必然性,是很多人此前成功碾碎了“客觀表達很差”的聲音、讓劣幣驅逐良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