碾壓《歡樂喜劇人》,豆瓣8.0的《一年一度喜劇大賽》憑什麼?

何以解憂?唯有爆(fu)笑!

前幾年,各類有梗有趣的喜劇綜藝還能成為大家的快樂源泉。但近兩年,喜劇綜藝卻迎來了發展瓶頸期,《歡樂喜劇人》、《喜劇總動員》、《跨界喜劇王》等頭部IP在收視與口碑上都走起下坡路,其中王牌綜N代《歡樂喜劇人》更是從第一季的8。3分連年跌至3。4分,創下歷史新低。同質化的網路梗、強凹笑點、過度煽情。。。讓人感覺喜劇綜藝越來越食之無味。

最近,一部名叫《一年一度喜劇大賽》的綜藝以黑馬之姿殺入賽道,首播便獲得全網火熱反響,愛奇藝綜藝熱播榜第1,微博話題閱讀量高達10億,豆瓣開分8。0,各大UP主紛紛安利……似乎讓平靜已久的觀眾與市場都終於“笑”出了聲。

碾壓《歡樂喜劇人》,豆瓣8.0的《一年一度喜劇大賽》憑什麼?

不過,火熱受捧的背後,這部綜藝究竟憑什麼俘獲萬千觀眾的芳心,還是值得一探究竟。

頻頻出圈,《一年一度喜劇大賽》好笑在哪兒?

10月15日,由愛奇藝、米未聯合出品製作的原創新喜劇競演綜藝《一年一度的喜劇大賽》正式開播,節目邀請到馬東擔任組委會秘書長,徐崢、黃渤、於和偉、李誕擔任組委會會長,多位喜劇大咖同臺碰撞,一上線便賺足了觀眾的目光。同時,這也是一場號稱“為新新喜劇人辦的比賽”,賽制採用多組喜劇小隊競演的形式,由觀眾與組委會共同投票決定名次,至今已播出5期,各類花式表演和清奇笑點可謂是頻頻出圈。

碾壓《歡樂喜劇人》,豆瓣8.0的《一年一度喜劇大賽》憑什麼?

首先是狠起來連自己“親爹”愛奇藝都不放過的《網際網路體檢》,用體檢故事的外殼包裹著滿滿的網際網路套路,從大資料隱私洩露、彈窗廣告、會員辦理,到超前點播、加速包、直播帶貨,處處都在諷刺當代網際網路不規範的商業現象。

其中,對影片平臺超前點播行為的“公開處刑”,更是讓愛奇藝直接“中傷”進而被送上熱搜,“愛奇藝吐槽愛奇藝”的話題閱讀量高達1。5億,這樣看來愛奇藝這波反向操作也算是格局拉滿了!

以一句“那魚(內娛)完了”霸屏抖音的《偶像服務生》,講述了一位練習生在餐廳面試的爆笑經歷,“我去練這個balance”、“回鍋肉yyds”“私生粉不算粉”等娛樂圈熱梗密集輸出,全程無尿點。一句漫不經心地“那魚(內娛)完了”,更是一語中的,堪稱戳中了整個內娛的脊樑骨,讓無數飯圈女孩DNA狂動。

如果說前面兩部作品都是在笑別人,那《三毛保衛戰》則是在笑自己了。節目聚焦當下年輕人煩惱的脫髮問題,三位演員化身三根頭髮,在與面試、競聘、提案、加班做鬥爭的過程中,上演了一場心酸又搞笑的頭髮保衛戰。最後一句“做毛不易啊”也有如神來之筆,讓人笑出眼淚,導師徐崢更是直言打趣,“彷彿是我的自傳”。

不破不立,《一年一度喜劇大賽》能有多“新”?

受制於當代觀眾多變的喜好與注意力經濟,喜劇綜藝想要抓住這群人的關注,精準戳中他們的笑點變得愈發艱難。而《一年一度喜劇大賽》之所以能收穫一波難得的笑聲,也有其中的邏輯可循。

縱觀,無論是過往傳統的喜劇,還是近年來火熱的綜藝,都多以春晚式的小品為主導,節目擁有完整的故事線與起承轉合,每個笑點都需要觀眾耐心地等待,同時,為了迎合“意義”,昇華主題導致的“喜頭悲尾”也幾乎成為了喜劇小品的標配,一度造成市場的審美免疫。

常言道:不破不立。《一年一度喜劇大賽》則主打“新喜劇”概念,以節奏更快地“素描喜劇(sketch)”為主要表演形式,要求演員在短時間內高能持續地輸出作品與笑料,內容更側重點子和創意的玩法,而非戲劇與故事的演繹,可針對一個情節不斷升級,玩出花樣。這種“短平快”的模式無疑能更契合快節奏時代下觀眾的觀看習慣,擊中笑點變得更為容易。在這點上,和近年來崛起的脫口秀形式可以說是異曲同工。

碾壓《歡樂喜劇人》,豆瓣8.0的《一年一度喜劇大賽》憑什麼?

在內容方面,可以在節目中很明顯地看到一些小眾的喜劇型別,除了上文提及的素描喜劇,還有漫才、狗坨子、默劇、音樂劇等,都透過短小精悍的作品演繹,一一呈現到了觀眾眼前。如《這個殺手不大冷》,就在作品融入了高階的音樂劇質感,《空手道高手》之中還有添加了默劇色彩與口技表演,這些都給人帶來了諸多意料之外的觀看體驗,從而一改觀眾單一的認知,將喜劇背後暗藏的“百花盛景”,放到舞臺上紛紛綻放。

碾壓《歡樂喜劇人》,豆瓣8.0的《一年一度喜劇大賽》憑什麼?

無論是短平快的模式,還是多元融合的內容,其最終目的都是為了讓觀眾“笑”。正如節目打出的slogan:沒心沒肺,快樂加倍。除了簡單直接的哈哈大笑,喜劇其實又是一面鏡子,可以照出這個世界的樣子。在輪番上演的節目中,許多人看到了拖延症的真實生活、父母輩的情感表達、網際網路的滿滿套路。。。不禁直呼快把監控拆掉。這種對時事的精準洞察,對生活的深入剖析,加上不怕針砭時弊的“膽大妄為”,無疑是激發年輕觀眾共鳴的關鍵。

[圖片8]

當然,這些贏得口碑與收視的制勝優勢,還得靠背後團隊來一手掌控。看似名不見經傳的米未文化,此前就打出過《奇葩說》和《樂隊的夏天》兩張綜藝王牌,此次進軍喜劇圈,在節目形式創新和對年輕受眾喜好的把控上,都有不俗的實力支撐。

而一眾陌生的新演員面孔,也基本上都是各類喜劇領域中的低調實力派,作為賴聲川“上劇場”麾下主力將的宗俊濤和楊雨光,擁有多場春晚舞臺經驗的蔣詩萌,被譽為“中國默劇之光”的王梓。。。相比發揮不穩的流量明星,或是千篇一律的喜劇大咖,他們為舞臺表演帶來了專業性與驚喜感的雙重加持。

[圖片9]

此外,不同於常規競演綜藝對臺前表演的集中聚焦,《一年一度喜劇大賽》還在極力放大幕後編劇對於喜劇的價值,無論是作品字幕的體現,還是編劇理念表達的環節設定,或是點名稱讚的鏡頭展示,都在凸顯演員+編劇的共創實力,這也更激發了編劇的創作積極性,最終反作用於節目的呈現,起到正向的推動和迴圈。

探索邊界,《一年一度喜劇大賽》對行業有何深思?

目前,《一年一度喜劇大賽》在市場中的熱度還在持續發酵,這不僅讓節目賺得個名利雙收,也為喜劇人才與行業的發展帶來更多機會與思考。

當前的喜劇行業,面臨著極大的人才斷層困境,為人熟知的那幾個優質演員基本人均年齡40+,年輕一輩一直難以冒出頭。《一年一度喜劇大賽》的打造,無疑給這些默默耕耘已久的“新喜劇人”,以及在行業內難以擁有姓名的編劇創作者們,都提供了一展鋒芒的機會,也為行業的流動與更迭注入了新鮮的血液。

[圖片11]

仔細觀看節目,可以發現《一年一度喜劇大賽》其實也並非全然備受好評,其主打的短平快表演以及“沒心沒肺”的笑點輸出方式,一方面收穫了無數年輕人的擁躉,另一方面也讓不少人覺得缺乏深刻意義,在節目現場,就可以看到於和偉、尹琪、束煥等評委編劇,對“好笑就行”的節目理念都持有不同意見。

但從市場角度來看,《一年一度喜劇大賽》的創新形式其實重在呈現多元,而非重新定義。其打破了傳統理論框架的束縛,用豐富的內容碰撞不斷拓寬著喜劇綜藝的邊界,向觀眾傳遞了多元化的行業認知,即喜劇是可以是笑中有淚,發人深省,也可以是簡單明瞭,好笑就行。

在這個“千金難買一開心”的時代,喜劇綜藝市場依然蘊藏著極大的潛力等待被挖掘,而《一年一度喜劇大賽》的成功也給了各大入局者提供了全新思路,期待在未來,喜劇綜藝市場可以爆發出更大、更多樣、更快樂的“笑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