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博物館日,漫步博蓋塞美術館

世界博物館日,漫步博蓋塞美術館

公元前5世紀,在古希臘的特爾費·奧林帕斯神殿裡,有一座收藏各種雕塑和戰利品的寶庫,它被博物館界視為博物館的開端。在其後兩千多年的時間裡,博物館逐漸從私人收藏走向公眾開放,它們承載著無數人類歷史文明中的寶貴財富,讓活在當下的人們得以窺探到真實的歷史,感受過往歲月的閃耀魅力。

義大利人說,博物館是對風景和視野的凝練。在第43個國際博物館日,局君想帶大家走進位於義大利羅馬的

博蓋塞美術館

。這座博物館雖然不如盧浮宮、大都會博物館那樣如雷貫耳,但在全球博物館中依然享有很高聲譽。館內主要陳列著以貝尼尼和卡拉瓦喬為代表的巴洛克藝術作品,以及文藝復興盛期的藝術家拉斐爾、提香、卡拉瓦喬等藝術家的作品,是我們瞭解巴洛克藝術的絕佳入口。

世界博物館日,漫步博蓋塞美術館

我們該如何認識與欣賞巴洛克藝術?在巴洛克浪漫激情的藝術表象之下,又隱藏著怎樣的精神核心?博物館有得聊聯合創始人廖釩,將帶我們漫步美麗的博蓋塞美術館,藉由貝尼尼和卡拉瓦喬這兩位巴洛克藝術大師的作品,進入巴洛克藝術的世界。

以下內容根據

“局君帶你看世界”

第一期直播整理概括

博蓋塞美術館的前身是13世紀到17世紀中義大利的一個很顯赫的貴族——博蓋塞家族的宅邸。其中,西皮庸·博蓋塞是這個家族中一位很重要的藝術贊助者。在文藝復興時期,義大利北部許多城市的市民階層和商人家族透過做生意積累了大量財富,此後這些家族便不斷尋求政治和宗教上的地位,博蓋塞家族也是如此。

世界博物館日,漫步博蓋塞美術館

博蓋塞家族宅邸

文藝復興時期,幾乎所有的教皇都是藝術的狂熱愛好者,熱衷於贊助藝術和科學。

17世紀初期,博蓋塞家族登上教皇寶座之後,也延續著宗教和教廷對藝術的贊助。博蓋塞家族主要的藝術贊助和藝術收藏都是在保羅五世和他的侄子西皮庸·博蓋塞二人的推動下進行的,他們與貝尼尼、卡拉瓦喬等重要的藝術家都保持著密切的聯絡。他們的贊助以及審美趣味,極大推動了文藝復興盛期一直到巴洛克時期藝術的發展。

因此,

我們在欣賞藝術、瞭解藝術家的時候,一定要關注他們所處的時代背景和歷史狀況

。在基督教統一地中海之後,西方的藝術絕大多數都是基督教的藝術,在宗教藝術中基本都會涉及到宗教的歷史、教宗本人以及當時的教廷。

貝尼尼:天才雕塑家的戲劇化藝術呈現

貝尼尼是十七世紀傑出的巴洛克藝術家。他出身於世家,父親專門從事宮殿的藝術裝飾,因此,他在很小的時候便跟隨父親來到羅馬,潛移默化中受到深厚的藝術薰陶。

世界博物館日,漫步博蓋塞美術館

貝尼尼

收藏於博蓋塞美術館中的雕塑作品都是在貝尼尼30歲之前所做的雕塑,其中絕大多數都是樞機主教西皮庸·博蓋塞向貝尼尼定製的裝飾作品。由於

貝尼尼

出色的技藝得到了教廷的信任,在30歲以後,他逐漸被委任了更重大的工作。

貝尼尼十分長壽,他的藝術生涯共經歷了5位教皇。其中,格里高利十五世對貝尼尼格外欣賞,甚至為他頒發了一個爵士頭銜,貝尼尼便擁有了貴族身份,社會地位也得到提升。此後,他被烏爾班八世委任了聖彼得大教堂中的雕塑創作,他的建築才能也得以發揮。亞歷山大七世教皇時期,幾乎整個羅馬城都交給貝尼尼來設計。今天的羅馬城街上很多裝飾雕塑、廣場、噴泉、教堂都是貝尼尼的作品。

《阿波羅與達芙妮》是貝尼尼在1622年至1625年創作的作品。雕塑的材質是細膩的白色大理石,材料很可能產自義大利的卡拉拉。從雕塑的名稱便可知它的題材來自希臘神話,表現的是阿波羅追逐達芙妮的過程中,一個驚心動魄的瞬間。

世界博物館日,漫步博蓋塞美術館

1622-1625 《阿波羅與達芙妮》

阿波羅與達芙妮的故事記述在羅馬詩人奧維德的《變形記》當中,典出羅馬神話。

在故事中,阿波羅由於得罪了小愛神厄羅斯,便受到小愛神惡作劇的捉弄。

小愛神背後的箭筒中有金箭和鉛箭,金箭射向誰,誰就會激發出愛情;

鉛箭射向誰,誰就會熄滅愛情。

為了報復阿波羅,小愛神厄羅斯便將金箭射向阿波羅,鉛箭射向達芙妮,於是二人便陷入了你追我躲的戲劇性局面。

經過長時間的追逐,達芙妮漸漸體力不支,她便在佩厄尼斯河旁請求她的河神父親將她變成一棵月桂樹。

阿波羅最終沒能追求到達芙妮,他把達芙妮所變成的月桂樹上的樹枝折下來,作為皮同運動會勝者的桂冠,以此來證明和紀念這段無疾而終的愛情。

在貝尼尼創作這件作品時,他還是一個二十來歲的年輕人。在這個故事當中,有許多場景可以選擇,而他最終選擇的卻是阿波羅即將追到達芙妮,而達芙妮正在變身月桂樹的戲劇化瞬間。達芙妮的雙手正在長出枝椏,阿波羅在她身後緊緊地追趕但並沒有追上。從雕塑中,我們可以看見他們的頭髮彷彿因為猛烈的奔跑而被風吹起,略顯凌亂;還可看出達芙妮的手指、腳尖和肉體在逐漸變成枝椏的過程。

透過貝尼尼對故事片段中這一幕戲劇化場景的選擇,便能夠感受到巴洛克藝術戲劇性的特點。在奧維德的《變形記》中,達芙妮“瞬間”就變成了一棵月桂樹,這個瞬間也許只有一秒鐘。貝尼尼取材的這個場景是一個順轉瞬即逝的激烈過程,這樣驚心動魄的一瞬間被定格,展現著巴洛克藝術強烈的戲劇性。

世界博物館日,漫步博蓋塞美術館

1621-1622 《搶奪珀耳塞福涅》

《搶奪珀耳塞福涅》創作早於《阿波羅與達芙妮》,也是貝尼尼在早期特別重要的一件雕塑作品。《搶奪珀耳塞福涅》出自荷馬史詩的《德墨忒爾之歌》,講述的是宙斯和他的弟弟冥王哈迪斯兩人進行權勢分配,宙斯抽到了天神,冥王哈得斯抽到了地府,與宙斯相比悲慘許多,於是他便要求宙斯答應他一件事情,要宙斯的女兒珀耳塞福涅去地府陪伴他,宙斯同意了。於是冥王哈得斯從地底突然冒出來,駕著四匹馬的馬車搶走了年輕的珀耳塞福涅。後來經過很多周折,珀耳塞福涅的母親大地女神德墨忒爾又把她從地府當中給解救了出來。他們最終達成了一個協議,珀耳塞福涅在冬季留在地府陪伴冥王哈得斯,春季和夏季,她在奧林匹斯山陪伴她的母親。

對於這樣一個神話故事,在貝尼尼的創作當中,他同樣選擇了冥王哈得斯在搶奪珀耳塞福涅的這一驚心動魄的一幕來呈現給世人。在這件作品中,冥王哈迪斯被塑造成一個特別健壯的中年大叔,正在搶奪正值妙齡的珀耳塞福涅。按當時希臘神話裡面記載,

珀耳塞福涅

還不到20歲,是十幾歲的妙齡少女。貝尼尼在創作雕塑的時候,特意突出了二人力量角逐過程中的細節,可以看到冥王哈迪斯的手快嵌入到珀耳塞福涅的身體裡面,顯示出二人力量對比的懸殊。

世界博物館日,漫步博蓋塞美術館

《搶奪珀耳塞福涅》區域性

大理石在雕塑當中屬於難度很大的材質,因為大理石和石膏泥、陶土等材料不同,只能做減法不能做加法。因此在大理石的打磨和雕刻中,非常體現藝術家的個人能力。在《搶奪珀耳塞福涅》這幅作品中,貝尼尼將人體的面板用大理石質感完美地表現出來,甚至可以看到冥王哈得斯的血管和筋脈,珀耳塞福涅的柔軟的面板也透過大理石細膩地展現出來。

以上兩件雕塑作品展示的內容都源自希臘羅馬神話。我們不妨思考一個問題,在教廷裡面展現希臘羅馬神話的內容,實際上都屬於異教題材。那麼,教廷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接受異教題材的呢?沒錯,就是從文藝復興時期開始的。其實從文藝復興開始,教廷本身希望基督教的教義能夠包容世間萬物的知識,解釋世間萬物的道理,尤其是古希臘古羅馬的人文主義精神。到了巴洛克時期,希臘羅馬神話已經不算是異教題材了,而算是藝術的綜合題材中很重要的一部分。這給予我們一個提示,當我們在欣賞雕塑作品的時候,不僅要去欣賞大理石的藝術表現,思考藝術家的歷史背景和生活背景,更要思索藝術家的思想源泉。

世界博物館日,漫步博蓋塞美術館

1623-1624 《大衛》

在文藝復興之前和文藝復興時期,無數的藝術家都展現過《大衛》,多納泰羅、韋羅基奧,以及米開朗基羅創作的《大衛》都取得了巨大成功。那麼貝尼尼會怎樣去體現大衛呢?貝尼尼所塑造的《大衛》相比於其他藝術家的創作,呈現出比較年輕的狀態,有人分析認為是他拿自己的形象作為模特。從大衛的表情中,似乎能讀出貝尼尼滿懷雄心壯志的內心寫照。雕塑展示的是大衛已經鎖定了目標,正準備拿投石彈弓擲向歌利亞的場景,而不是像多納泰羅所塑造的已經獲勝的、把哥利亞的頭踩在腳下的大衛,也不像卡拉瓦喬塑造的獲勝後把歌利亞的頭舉起來的場面。在貝尼尼的作品中展示的只有大衛一個人,展現他扭曲著身體,拉直了彈弓,準備去擊打歌利亞的瞬間。

從以上作品便可看出貝尼尼的藝術特點,

一是氣勢恢宏,二是充滿動感和激昂

。這些藝術特點為17世紀的巴洛克的雕塑和建築奠定了很重要的基調。貝尼尼在不到三十歲就已經出名,之後受到教廷的重用,創作了大量雕塑和建築作品。他的成功,引領了巴洛克藝術風格的風潮,後代的藝術家也在他的基礎上不斷繼承發揚。

卡拉瓦喬:明暗光線法的先驅者

博蓋塞美術館中還收藏了許多卡拉瓦喬的藝術珍品。卡拉瓦喬是一位有點像堂吉訶德風格的藝術家,他放浪不羈,經常惹是生非,在羅馬時還曾因殺人被判入獄。雖然他的藝術成就很早就得到認可,他的作品也受到保羅五世的欣賞。他與貝尼尼是巴洛克藝術不同領域的代表,也在同時期經歷了相同的教皇,但境遇卻截然不同。

世界博物館日,漫步博蓋塞美術館

1606 《酒神》

卡拉瓦喬是一個特別著名的明暗光線的運用者,他的很多作品中畫面背景比較黑,主體就彷彿被一個大探照燈照過去,因此他的作品在現場拍照的話黑色部分經常會反光。在其1606年的作品《酒神》中,他用自己的形象作為酒神的樣式,頭上綁著葡萄藤,手裡拿著葡萄,從這幅作品中,可以感受到卡拉瓦喬作品中蘊含的“

自然主義

”特點。

所謂自然主義,就是不加遮掩地展現生物自然生髮的本質。

他在這幅作品中以自身為模特,當時他被判入獄,外表狀態並不好,帶著希望得到他人同情的心情,將自己的真實狀態畫入畫中。我們常說巴洛克藝術是對文藝復興的經典藝術的一種反動,例如卡拉瓦喬所展現的自然主義,便與拉斐爾創造的致臻致美的表現方式截然相反。但如果多看一些巴洛克藝術作品,便能感受到文藝復興到巴洛克藝術之間的過渡。其實很長一段時間,在博蓋塞博物館中除了巴洛克藝術作品,還有很重要的一部分是學院派的繼承者安尼巴爾·卡拉奇以及他的兩個兄弟的作品,他們是拉斐爾的堅定支持者。巴洛克藝術與繼續學院派的這些藝術家的藝術風格共存了很久。

卡拉瓦喬所創作的宗教作品有非常強烈的個人特點。由於他自己混跡於社會的底層,經常接觸小偷流氓和酒吧服務人員,他在創作宗教作品的時候,也儘量去追溯《聖經》的本源。基督教在早期傳播時是從底層社會向上傳播而來,因此《聖經》中描繪的很多聖人出身於底層。卡拉瓦喬摒棄了過去文藝復興時代的那種將聖人塑造得比較高大上的風格,轉而展現出他們真實的一面。

世界博物館日,漫步博蓋塞美術館

1606 《聖哲羅姆》

聖哲羅姆出現在無數西方藝術作品中,他生活在公元四世紀,曾經將希臘文的《聖經》翻譯成拉丁文,為基督教的傳播作出巨大貢獻。直到今天,我們都把聖哲羅姆的翻譯作為拉丁文版《聖經》的經典,是一位貢獻巨大的聖人。

在這幅畫作當中,卡拉瓦喬展現的是聖哲羅姆在沙漠當中隱修翻譯《聖經》的一個場景。年事已高的聖哲羅姆身披紅色的斗篷,在一個桌子上面進行《聖經》翻譯的工作,旁邊還放置著一個骷髏頭。骷髏是表現人生的一個常用的道具,用來隱喻生命的短暫無常。透過卡拉瓦喬戲劇性的明暗光線手法,畫面中的紅與黑形成了鮮明對比。

這種明暗光線的手法來自卡拉瓦喬的首創,透過舞臺布光一樣的光線表達來呈現戲劇化的畫面內容。隨著他的離世,卡拉瓦喬的名聲也慢慢消退在歷史的潮流中。然而到了17世紀,魯本斯、倫勃朗等人也深受卡拉瓦喬明暗光線表現手法的影響,世人慢慢地認為他是巴洛克時代一種重要的藝術風格的開創者,對卡拉瓦喬在巴洛克藝術中繪畫領域所作出的貢獻有了重新的認識。

世界博物館日,漫步博蓋塞美術館

1609-1610 《大衛提著歌利亞的頭》

在卡拉瓦喬去世前幾個月,他完成了《大衛提著歌利亞的頭》這幅作品。畫中展現的是一個看上去很恐怖的畫面,少年時代的大衛割下歌利亞的頭之後用一隻手提著他的頭。這個作品中也可以看到有一束非常強烈的光線打在大衛和歌利亞的左半張臉上,呈現強烈的明暗對比。據資料顯示,當時卡拉瓦喬並沒有留下很多草稿,也就是說他的很多作品都是直接在畫布上完成的,這對繪畫功底有非常高的要求。在畫面中,雖然大衛是勝利者,但向歌利亞投去的目光似乎包含著同情。據當時一些資料分析,卡拉瓦喬有可能是希望用這樣的方式,來引起那些宣判他有罪的樞機主教的同情。

一門藝術的獨特性就在於擁有其他藝術門類所無法表達的藝術語言。卡拉瓦喬的透過明暗光線所表達的戲劇感極具獨特性,這也是他作為藝術家的開創性之所在。

巴洛克藝術的獨特性與衝擊力

與文藝復興時期和諧統一、舒緩流暢的藝術風格相比,巴洛克藝術的藝術審美更具衝擊力,主要具有四個特點。

一是浪漫主義情懷。

無論是貝尼尼的大理石雕塑,還是卡拉瓦喬的繪畫,都透過戲劇化的表現形式來突出他們的選題。

二是天主教的護教色彩。

從16世紀初宗教改革以後,新教的勢力逐漸增強,很多信徒從天主教倒戈到新教。在這種情況下,天主教非常需要極具感染力的,特別宏偉奢華的藝術作品來體現宗教的威嚴,重新吸引信徒。其實在巴洛克藝術的恢弘浪漫之下,能夠感受到天主教會的一絲心虛。因為這個時期天主教正在大量流失它的信徒,正是由於貝尼尼、卡拉瓦喬這樣的藝術家所創作的恢弘的藝術作品,壯大了天主教教廷的權威和偉大,有著十分濃厚的護教色彩。因此巴洛克藝術非常符合17世紀天主教教廷的需求。

世界博物館日,漫步博蓋塞美術館

卡拉瓦喬

三是具有科學性,體現著人類對宇宙的探索。

在巴洛克時期,實驗科學、實證科學已經開始被廣大普通老百姓所接受,人類理智的建立過程也呼之欲出。因此巴洛克藝術在恢宏動感的同時也極具科學性。例如巴洛克藝術的天頂上面畫的是藍天甚至是宇宙,這說明隨著自然科學的發展,人們對宇宙的探索也展現在了藝術當中。

最後是巴洛克藝術具有全面性和綜合性。

我們無法將印象派稱為印象藝術,就在於其不具備綜合性,沒有形成一個恢宏龐大的體系。而巴洛克藝術是非常綜合的藝術,它表現在建築、繪畫、音樂、甚至文學等多個方面,並且對後來的西方藝術也產生著持續和巨大的影響。

博蓋塞美術館中的收藏遠不止於此。漫步於其中,透過這些藝術大師的藝術作品,我們便能真切地感受到巴洛克時代藝術的浪漫激情與豐富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