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灣區男團"讓觀眾看到了什麼是"藝人的自我修養"

在一眾不看好的聲音中上線的《披荊斬棘的哥哥》,如今已經播到了第二次公演,從觀眾反饋來看,正面評價要遠多於負面評價,由陳小春、謝天華、林曉峰、張智霖、梁漢文組成的“大灣區男團”,更是成為了“哥哥”們中的流量擔當,幾乎每一期都能貢獻出精彩場面和熱搜,甚至有網友強烈建議“給大灣區五人組搞個團綜吧,絕對是財富密碼”。

"大灣區男團"讓觀眾看到了什麼是"藝人的自我修養"

其實,對這些已經“百尺竿頭”的港星來說,翻不翻紅或許沒有多麼的重要,但對於內娛來說,他們幾十年如一日穩定的業務能力,敬業的態度,值得一些唱跳不精、演技平平的流量藝人檢視自身,反思學習。

自律不油膩

高質量表演“交足功課”

自開播以來,《披荊斬棘的哥哥》就因為選角覆蓋了娛樂圈“各個專業”的頂尖高手熱度居高不下,可謂是最近綜藝市場裡當之無愧的流量擔當。而在這場神仙打架的“聚會”裡,最有觀眾緣和討論度的,當屬“大灣區男團”,已經成為了節目組最好用的“港圈情懷”殺手鐧。

除了“爺青回”的感動,為什麼“大灣區哥哥”們能備受網友的喜愛?首先,對於中年男藝人來說,最重要的就是不能油膩,保持自律的身材管理,相比內地不少身形鬆垮,挺著肚子出演大熱劇集的中生代男星,港星們“看不出年紀”的獨家技能就非常值得讚許。

平均49歲的“大灣區哥哥”們,雖然臉上都逃不過歲月的痕跡,但每個人都非常明顯的有在長期鍛鍊,精氣神十足,特別是張智霖,穿上西裝,仍舊讓觀眾秒回《衝上雲霄2》中風流倜儻的“captaincool”。

"大灣區男團"讓觀眾看到了什麼是"藝人的自我修養"

其次,雖然“大灣區男團”從第一期就開始身體力行的反“內卷”,例如,別人練歌,大灣區五人組在嘮嗑敘舊,還笑咪咪的過去圍觀;別人加班加點,大灣區五人組則在蒙面“偷水”。但不要天真的以為他們就真的“躺平”了,“哥哥”們可是能在市場高度發達,競爭異常激烈的香港黃金時代站穩一席之地的人,個個都有兩把刷子,簡單來說,他們已經“內卷”過了,如今雖然看似鬆弛,但“交足功課”,為觀眾帶去高質量的表演,已經是刻在他們DNA裡的東西。

一公,他們用最多的火力值,選了一首最難的《3189》,卻依舊開開心心的“坐穩大灣區”,最終呈現出了一場雜糅了旁白、搖滾、童謠等多重元素的無厘頭表演,將原本光怪陸離的歌曲詮釋得荒誕有趣,特質鮮明。

"大灣區男團"讓觀眾看到了什麼是"藝人的自我修養"

二公,他們先是與GAI和Bridge兩位rapper聯手獻上了一曲改編版的《往事只能回味》,復古的質感讓人夢迴80年代,張智霖致敬《阿飛正傳》的曼波舞,陳小春、謝天華和梁漢文“粵語rap”令人驚豔,其後《你要如何我們就如何》中的酷炫水舞臺也十分震撼,歌聲與舞蹈結合完美,讓不少網友在微博直呼,“創意高階”,“有腔調”。

"大灣區男團"讓觀眾看到了什麼是"藝人的自我修養"

另外,不止舞臺上技驚四座,舞臺下的“大灣區哥哥”們更是將綜藝感拉滿,笑點十足。已經相識多年,彼此都很熟悉的他們不用刻意準備,光是輕鬆自然的日常互動已經足夠有趣,比如陳小春瞬間“山雞哥”上身的“名場面”,“我們慢慢來,先把人湊齊再慢慢做大。”,瞬間把男團選秀變成了古惑仔拜把子現場,簡直是搞笑而不自知。

"大灣區男團"讓觀眾看到了什麼是"藝人的自我修養"

同時,“大灣區哥哥”們身為行業“老炮”毫無前輩包袱,也是打動觀眾的關鍵點,他們一直以寬容平等的態度在努力適應新環境,一公組隊時,梁漢文問如果有新隊員進來,不會粵語怎麼辦?大家經過一番討論後約定,不管有沒有新隊員都要講普通話,講得不好也努力講,這種開放性的姿態與高情商不僅體現出了他們對觀眾及隊友們的尊重,也免除了因為熟人過度“抱團”,造成一些不好的觀感。

影視、綜藝發展皆不樂觀

“大灣區男團”長久復興難

“大灣區男團”的意外翻紅,不僅讓我們開始思考,港星這種方方面面的自我修養,到底是從何而來的?

上世紀80、90年代是香港娛樂業最風光的時候,電影、電視劇、流行音樂都引領了整個亞洲的潮流,經典之作層出不窮,造星能力更是十分強勁。在這種人才密集的大環境下,港星們想要出人頭地沒有真材實料是完全不可能的,以當年的“巨星”搖籃TVB為例,不存在一夜成名的神話,一般演員要跑兩三年龍套才有機會演配角,而要得到演主角的機會,還得再熬五六年,是以在各種不同型別小角色的積累之下,他們的演技都被打磨的非常的紮實。

當然,業務能力除了紮實以外,更要全面,巔峰期的香港藝人都是演戲、唱跳雙線並行,像陳小春和張智霖這種無論是影視還是音樂都有大熱代表作的藝人,並不在少數。總而言之,港星身上最鮮明的特質,就是永遠線上的業務能力,還有從不鬆弛的敬業精神,這對流量藝人連續塌房、翻車的內娛來說,或許可以帶來一點啟示和反思。

自從內娛開啟“流量為王”時代,市場的浮躁和急功近利,粉絲們的無限寬容,讓這個行業的門檻變得越來越低,不會演戲可以摳圖替身,不會唱歌可以對口型半開麥,甚至連參加美食綜藝都可以人均不會做飯,在如此寬鬆的環境下還要時不時出來賣慘,敬業從一個對藝人最基本的要求,變成了值得被大肆吹捧的優點。

這些問題最終帶來的代價只能是“反噬”,隨著流量成為法制咖和藝人日薪208萬這種讓人大跌眼鏡的負面新聞層出不窮,網友們對明星們的包容與好感已經降到了歷史谷底,正是因為有對比有反差,“大灣區男團”才能一出場就讓情懷瞬間燃起,無論大環境如何變遷,有實力、肯吃苦、敢拼搏的藝人依然會受到觀眾尊重,如果內娛的年輕偶像不能明白這個道理,以此為鏡,那麼等待他們的只有被淘汰的命運。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現在收穫了“滿堂彩”的“大灣區哥哥”們,“下一站去哪?”的問題卻很難得到解決,未來不甚樂觀。影視上,香港本土電影、電視劇已經極度萎縮,能留給他們發揮的餘地幾乎沒有,北上後,礙於年齡、口音等因素,內地市場對他們也算不上不友好,很難接到優質的資源,只能在各種平平無奇的作品中消耗自己,以陳小春為例,近幾年出演的電視劇《反黑》,電影《黑白迷宮》《黃金兄弟》等作品,都未能給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

"大灣區男團"讓觀眾看到了什麼是"藝人的自我修養"

相對而言,綜藝才是他們更好的曝光機會,早在《披荊斬棘的哥哥》之前,陳小春和張智霖就乘著情感觀察類綜藝的風口攜妻子在多檔節目中大秀恩愛,但後期這類題材被過度挖掘,迅速透支,好在《披荊斬棘的哥哥》及時出現,既能打出情懷牌,又能展現業務能力,對於當下的“大灣區哥哥”們來說,無疑是最好的選擇。

但在未來,他們身上的這種“情懷殺”還能不能有綜藝利用的如此恰當?衝擊力會不會因為審美疲勞變弱?觀眾會不會永遠買單?都值得打出大大的問號,最大的可能性就是“大灣區男團”在大熱綜藝結束後再度淡出大眾視野,難以實現真正的“文藝復興”。

或許,觀眾偏愛的並不是這群人,而是在娛樂消費“頻頻降級”的今天,分外懷念黃金時代迴光返照的那一點星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