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年後再看《父母愛情》才頓悟:安傑昏迷,安欣缺席有多現實?

70多歲的安傑昏迷了,這件事對於江德福的打擊是致命的。

昏迷前的安傑一直在沙發上忙碌著,只為趕在江德福80大壽之前,把給他的禮物趕製出來,也許是年紀大了眼睛花了,毛褲邊上的勾花怎麼也勾不好。

8年後再看《父母愛情》才頓悟:安傑昏迷,安欣缺席有多現實?

夜深了,安傑眼睛一酸、頭一歪,倒在沙發上不動了。

如果不是江德福起夜,安傑危在旦夕,當江德福從醫生口中得知“晚1分鐘就來不及”的時候,江德福第一次慌了,這麼早就直面安傑病危,是他萬萬沒有想到的。

而醫生的那句“不能確定什麼時候醒來”,讓全家人都亂了陣腳。

8年後再看《父母愛情》才頓悟:安傑昏迷,安欣缺席有多現實?

江亞菲、江衛民夫婦連夜趕來,江衛東第一時間坐上了回家的火車,而75歲的德華也在第二天一大早就趕來看望自己的“小嫂子”。

德華雖然年齡比安傑還大,卻每天都來陪她說話,直到安傑醒來。8年前看這段戲的時候就有疑問:小姑子都來了,親姐姐一家怎麼沒一個人來?

8年後再看《父母愛情》才頓悟:安傑昏迷,安欣缺席有多現實?

畢竟,安欣和歐陽懿在小黑島的時候,安傑在經濟上幫襯,江德福也盡力拉了歐陽懿一把,甚至他們的雙胞胎女兒都是江德福安排的工作。

於公於私,安傑都是安欣一家的大恩人,她這位小姨,改寫了兩位外甥女的命運。

8年後再看《父母愛情》才頓悟:安傑昏迷,安欣缺席有多現實?

8年後再看《父母愛情》才頓悟:安傑昏迷,安欣缺席有多現實?

真假手足情

在原著中,安家的父親帶著小老婆跑了,安媽媽由於體弱早早撒手人寰。留下安泰、安欣、安傑三位嫡出子女在小洋樓“留守”。

安泰是兄妹三人中最精明的,自己早年娶了“地主的女兒”,自知不盡人意,但也無能為力。大妹嫁給書香門第的歐陽懿讓他很不滿意,於是就將所有的希望寄託在小妹安傑的婚事中。

8年後再看《父母愛情》才頓悟:安傑昏迷,安欣缺席有多現實?

從安排安傑相親開始,安泰在安傑心中就變了,真摯的手足情只存在兒時。大哥大嫂遊說她嫁給大老粗江德福,不過是希望能攀上這層關係,日後有翻身的機會。

8年後再看《父母愛情》才頓悟:安傑昏迷,安欣缺席有多現實?

而安傑和姐姐安欣的關係,其實要複雜得多。

未出閣時,安傑是安欣最疼愛的小妹。結婚後,由於歐陽懿的落魄,迅速拉開了姐妹之間的距離。無論是物質,還是地位,安傑應有盡有,安欣卻只剩一場空。

8年後再看《父母愛情》才頓悟:安傑昏迷,安欣缺席有多現實?

手足之情也在悄然生變。

安泰越來越“勢利眼”,對落魄的大妹夫一家能做到10年不聞不問。而對待有本事的小妹夫則是點心蛋糕拎上島去巴結。

8年後再看《父母愛情》才頓悟:安傑昏迷,安欣缺席有多現實?

安欣由於自己的不得志,一方面怕拖累妹妹,一方面還沒有適應自己全然不如安傑的局面。

8年後再看《父母愛情》才頓悟:安傑昏迷,安欣缺席有多現實?

江德福幫了安傑孃家所有的晚輩,在她的內心深處,哥哥姐姐都是她這段婚姻的“既得利益者”,安傑已經習慣了在孃家的“高光”。

8年後再看《父母愛情》才頓悟:安傑昏迷,安欣缺席有多現實?

但是,在姐妹倆晚年登島的那次,習慣了被羨慕的安傑,第一次感受到了江德福和姐夫的差距。全村人都來迎接歐陽懿,敲鑼打鼓喊著“歐陽老師”、“安老師”。

8年後再看《父母愛情》才頓悟:安傑昏迷,安欣缺席有多現實?

在安傑的記憶裡,這樣時刻都是屬於自己的。而江德福也嫉妒的不願和歐陽懿一起下船。

手足情漸行漸遠,才是常態。

8年後再看《父母愛情》才頓悟:安傑昏迷,安欣缺席有多現實?

現實永遠比想象更扎心

8年後重溫《父母愛情》安傑晚年的這一段,才頓悟安欣一家缺席不是表面看得那麼簡單。

有人說:安然、安諾這兩個外甥女,不知感恩,沒良心。

也有人說:安欣和安傑各自結婚後關係就不那麼好了。

8年後再看《父母愛情》才頓悟:安傑昏迷,安欣缺席有多現實?

個人認為,安欣在安傑昏倒後沒到場有以下兩層原因:

1、安欣比安傑還年長几歲,很可能已經不在了,或者行動不便。

2、江德福並未通知安欣,安欣的女兒們很可能根本不知道小姨暈倒了。

8年後再看《父母愛情》才頓悟:安傑昏迷,安欣缺席有多現實?

其實,這也是大多數家庭中姊妹們的真實狀況,各自成家後,早已從孃家人變成了婆家人。再加上子女們相繼長大,生活大多是在忙忙碌碌中與手足情漸行漸遠的。

8年後再看《父母愛情》才頓悟:安傑昏迷,安欣缺席有多現實?

不是不掛唸對方,更多時候是力不從心,彼此在自己的一地雞毛中經歷半生風雨,早已從原生家庭中退位。能把自己的生活料理好,其實才是對手足最好的安慰。

這也是孔笙導演的高明之處,整部《父母愛情》給足了安欣歐陽懿一家戲份,卻在收尾時絕口不提。

8年後再看《父母愛情》才頓悟:安傑昏迷,安欣缺席有多現實?

沒有對安欣一家的缺席進行解釋,但卻讓觀眾在“潤物細無聲”的氛圍中感受到親情間微妙的轉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