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戲拍13年,氣走張學友罵哭梁朝偉,"墨鏡王"王家衛有多狠

“電影對我來說是生意,不是藝術,我只是在做合法的生意”,王晶在採訪中說道。

在快消費的娛樂圈,賺錢才是導演與製片人的目的,電影電視劇,包括演員,都只是產品而已。

一部戲拍13年,氣走張學友罵哭梁朝偉,"墨鏡王"王家衛有多狠

為快速賺錢,有不少導演急功近利,快馬加鞭拍電影,從籌備拍攝到上映,一個月便能搞定,甚至有七天就完成的。

對於這些導演來說,電影成了賺錢的來源,拍戲只是在生意,還談何藝術?

有位導演偏偏獨立獨行,堅持藝術理念,潛心打磨每一部作品,他便是王家衛。

一部戲拍13年,氣走張學友罵哭梁朝偉,"墨鏡王"王家衛有多狠

作為香港乃至亞洲的著名導演,王家衛成就無數,《旺角卡門》《阿飛正傳》《一代宗師》。。。皆出自他手,張曼玉、梁朝偉、章子怡,皆被他捧上影帝影后的寶座。

他的電影家喻戶曉,拍戲折磨人也是出了名的。

一部戲拍13年,氣走張學友罵哭梁朝偉,"墨鏡王"王家衛有多狠

《2046》拍了5年,《一代宗師》拍了13年,一個鏡頭能拍六十次,得罪過無數明星大咖,張學友不想與他合作,罵哭過樑朝偉,拍戲不用劇本,卻能誕生一部部經典。

“墨鏡王”王家衛怎麼如此狠?他與電影還有哪些不為人知的故事?

一、因母親與電影結緣

要說王家衛與電影如何結緣,得歸功於他的母親。

在上海出生的王家衛,五歲時隨父母來香港生活,父親會一口流利的英語,從事海上船員工作,母親則是個電影迷,天天拉著兒子看電影,可以說電影是他童年的唯一玩伴。

母子倆看的電影種類繁雜,國內的、歐美的、日本的,除了恐怖片,無一不涉獵。

無數部電影讓王家衛見識到不同社會、不同階層的各色生活,體會到人間冷暖,雖然那時他還不懂拍攝技術、手法鏡頭這些專業東西,但成功塑造了個人審美與價值觀。

父親又要求他在上大學前,把所有的經典名著都看一遍,不分國內國外。

書籍是通往成功的階梯,長期遨遊在文字的海洋裡,提升了王家衛的文學素養,讓他學貫中西,博古通今,能評四大名著,詩詞歌賦,也能大談特談西方文學。

這樣一位飽讀詩書的“洛陽才子”,卻偏偏選擇上理工大學,學著平面設計,與電影相隔甚遠。

大學畢業後,王家衛果然還是選擇最愛的電影。

1981年,他考上TVB的編導班,結業後留下來從事電視製作,這是成為電影人的第一步。

第二年,他開始編寫劇本,在1987年,與譚家明合作的劇本《最後勝利》,獲得當年金像獎最佳編劇提名,事業總算是有了一絲希望。

在從事編劇近十年裡,王家衛寫過各種型別的電視劇電影,在影片中客串過小角色,但想出人頭地,絕非易事。

若要出名,那不能坐以待斃,1988年,王家衛拿起話筒,坐在攝像機前,統攬全域性,指點江山,開始了他的電影時代。

二、大導演的“拖延症”

電影圈哪位導演拍戲最嚴格?周星馳肯定榜上有名,一個鏡頭拍多次,情緒衝動會罵人。

王家衛同樣拍戲嚴格,卻比周星馳更可怕,他不打人也不罵人,但熬人,拍戲慢,有嚴重的“拖延症”,對他有怨言的明星可不少。

眾所周知,張曼玉是被王家衛一手“調教”出來,將她從一個花瓶提攜為影后。

面對人生最重要的貴人,張曼玉滿懷感激的同時,也有一些不解。

在早年間的採訪中,張曼玉曾說到王家衛特殊的工作方式,即不用劇本,根據角色展開故事,從第一個鏡頭裡去找第二個鏡頭的靈感。

張曼玉十分不解,為什麼不提前設計好,每天要好幾十人在那乾等,跟在後頭追問,王家衛卻告訴她,不要擔心,放輕鬆點,你也做不了什麼,還是閉嘴吧。

最後,張曼玉也只能隨他去,不再提問。所以,王家衛又是一個最讓演員沒安全感的導演,因為你根本不知道下一秒會發生什麼,永遠猜不透他的心思。

拍戲不按劇本走,並不算什麼,真正能逼瘋演員的,還是那曠日持久,沒完沒了無休止的拍戲過程。

2004年國慶期間,電影《2046》上映,成功斬獲三千萬票房,在當時,已經是非常不錯的成績。

但誰又知道,這部電影王家衛拍了五年之久,主演木村拓哉在鏡頭前抱怨:《2046》拍了五年,把我從單身漢拍成兩個孩子的爹才算完事,王導,你究竟做什麼呀?真要拍到2046年嗎?

把一個單身漢熬成兩個孩子的爹,這種事,怕是隻有王家衛能做出來。

面對外界的吐槽,王家衛卻表示:我沒覺得慢啊,做不好功課,我捨不得拍攝。

拍戲拍五年,還不算最多,2013年上映的《一代宗師》,王家衛竟花了13年。

電影的靈感要追溯到九十年代,某天他看了葉問生前的一段影像,打拳的動作引起他思考,結果這一思考,便是八年時間。

好不容易確定要拍,前期籌備與拍攝,他又花了十三年時間。過程雖久,但電影大獲成功,得到無數好評,被奉為經典,證明這13年沒白費。

慢工出細活,是王家衛拍戲一貫堅持的原則,導演能習慣慢慢打磨,演員可沒這個耐心。

在拍《阿飛正傳》時,張學友便領略到王導的“狠勁”。

據張學友透露,他與王家衛是透過聊天認識,當得知他做導演,義不容辭的過來參演,一開始,王家衛給安排了不少重要戲份,兩人的關係也不錯。

但《阿飛正傳》有一場戲,挑起彼此的矛盾,其實只是一個簡單的表情,張學友耐著性子拍了六十幾次,最後只聽到王家衛說道:算了,隨後走開了。

這讓張學友很不滿,哪怕拍得不行,那也要給個理由,一句“算了”是幾個意思?

從那之後,張學友很少與王家衛再合作。

一部《阿飛正傳》得罪張學友,還讓梁朝偉受委屈。

當時梁朝偉已頗有名氣,有他演的作品,收視率與票房都不會差,梁朝偉對自己也非常自信。

結果在王家衛這裡,受到前所未有的打擊,一場戲被拍了很多次,導致梁朝偉都懷疑自己會不會拍戲,真的有那麼差嗎?

那天拍完戲回家,梁朝偉仔細想想還是覺得難過,竟躲著哭了很多天。

三、“剪刀手”導演

大導演不僅愛“折磨”演員,還愛刪戲,素有“剪刀手”之稱。

同樣是《2046》,張曼玉原本被安排有15分鐘戲,結果等影片上映,被剪得只剩下三十秒。

張曼玉還不算最慘的,王祖賢原本定為《東邪西毒》的女主角,在接受採訪時,王祖賢還表示,會完全信任導演,全憑導演的安排。

結果導演下手太重,好好的女主角變成群演,只有兩秒鐘的側臉鏡頭,一晃而過,不仔細看,誰能認得出來。

王家衛似乎很擅長剪戲,同樣是在《東邪西毒》中,梁朝偉原本演東邪,結果成片一看,自己成西毒了,只是別人的朋友,主角變配角。

以上這三位,雖被刪戲,但至少還有戲份,女星關淑怡才是最慘的,她原是《春光乍洩》的女主角。

為這部戲她推掉不少片約,還跟著劇組在國外待了很長時間,結果等片子出來,才發現自己的戲份被刪得一秒不剩。

我行我素,追求完美,佛系創作,忠於自己的節奏,這是王家衛拍戲的最大特點。在他眼裡,沒有大牌大咖,管你是什麼番位,到我這裡,就得聽我的。

為讓作品完美,他不怕得罪人,剪戲刪戲,毫不留情。雖看似有點過分,但一部部經典的誕生,似乎在向世人宣示,王家衛做得並沒錯,藝術作品是需要一點點打磨潤色的。

四、看不懂王家衛的電影?

王家衛的確是位不可多得的優秀導演,堅持自我的風格,讓他成為圈內的一股清流,但同時又是一位有爭議的導演。

王家衛的作品,有著強烈的意識流,像是印象派的畫作,鮮明又自然的色彩,各種廣角與長鏡頭,巧妙的構圖,精緻空靈的影像,盡顯都市小資情調。

獨樹一幟的電影風格,喜歡的人會覺得很享受,而不喜歡的人則表示太晦澀,故意製造悲涼的情緒,男女主曖昧不清,臺詞模糊聽不懂,情節緩慢又瑣碎,不清不楚,遮遮掩掩不明朗,這是真的在無病呻吟,還是觀眾品味太低?

有人說王家衛的電影看的不是情節,而是氛圍和情緒,如果以情節劇的眼光來看他的影片,那兩個小時下來,會覺得不知所云。

想要看懂,需靜下心,把自己置身於影片中,細細品味每一句臺詞,每一個場景,甚至人物所穿的服飾,也許這樣便能感受到電影的絕妙之處。

說王家衛狠,愛折磨人,其實背後藏著的他對藝術的追求與負責,能在物慾橫流的娛樂圈,還能堅持自我,已是最難得的。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藝術作品本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作者:慕清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