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南海藤編,匠人指尖上的舞蹈藝術

南海藤編

你有見過藤匠工人用細細的藤條,編織出一張椅子、一隻籃子來嗎?我告訴你,那簡直就是指尖上的舞蹈。

藤編,顧名思義就是用藤條做原料,來編織出來的製品,就像人們日常生活中見到的傢俱、寢具、日用品等。如果要細分一下的話,藤編就是把一根藤一分為二,柔軟的藤殼剝離出來編織外表,而堅硬的藤芯,用來編織支架。可以說,一根藤,全身都是寶。

要不是親臨藤編的現場,你難以想象,一個細細的藤條,用分出來的白色藤芯做成框架,然而由藤編師傅將柔柔的藤殼左右穿針,在預先設計好的藤芯框架上起舞,最後成為人們日常所見到的藤製品。

童年的時候,因為家裡沒有空調,炎炎夏日,一張藤椅,或者一條藤席,便是度夏的最佳伴侶。如果能躺在用藤製作的傢俱、寢具上,那個舒服樣,現在想來都是美美的。只是現今人們的生活水品提高了,藤製成的寢具也慢慢消失在人們的視野裡。

一個偶然的機會,我來到了有中國“藤鄉”之稱的廣東佛山南海,親眼見到了那指尖上的舞蹈,藤編,也引起了我的關注。

佛山南海,有許多引人驕傲的稱謂,比如“先有南海,後有廣東”,比如“中國最具幸福感的城市”,比如“中國工業百強縣區”等等。其實提到佛山,大部分人就會對佛山的傢俱很感興趣,而作為佛山下面的南海區,藤編業鼎盛的時期,約有20萬左右的工人從事著藤製品的加工。

南海藤編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一千多年之前,當地的《南海縣誌》曾記載:“藤生南海濱,引蔓青且長……嶺南藤類至多,貨於天下,其織作藤器者,十家而二……泌衝堡、白沙、陳溪、湧口三鄉織作枕蓆尤佳。”

南海的藤編,其實真正發展起來,是在鴉片戰爭之後。因為廣州對外通商,大批的洋貨從各個口岸湧入國內。一些荷蘭商船,在運輸貨物中,喜歡用印尼藤織成籮筐,裝載散件貨物。當船隻抵達南海後,卸完貨,那些籮筐便拋棄在港口附近。當地的村民便把這些廢棄的籮筐撿回來,透過再加工,變成自己家用的物品,多餘的還能拿到外面去賣。那個時候起,許多農戶便開始轉身進入手工業編織中去。

我在南海的裡水鎮,遇到一位叫“何麗容”女藤編師,今年55歲了,她從13歲開始學習藤編,一晃,半個世紀過去了。何麗容人長的瘦小,一副貌不驚人的樣子。她說自己小時候最大的願望,只是想幫母親種一棵大大的冬瓜,想不到自己最後竟成為藤編的一員。

上世紀八十年代時,南海有兩家大型的藤編廠,在南海的各個鄉村均設有分廠或車間,招募了大量的農村勞力進入工廠務工。何麗容也十分羨慕那些能在廠子裡上班的人。可是因為自己年紀小,加上人個子又小,廠子裡也不要她,怕她做不了藤編的活。一個偶然的機會,讓何麗容拜上了一位藤編師傅,於是便跟著師傅學起了藤編手藝。

何麗容告訴我,當初跟師傅學藝時,沒有一分工資收入,只是能在生產隊裡拿到幾個工分,但何麗容已經很開心了。因為一旦進入了工廠,預示著以後可以當個正兒八經的工人了。何麗容學的很刻苦,不久便能獨立操作編織藤凳了,她說,差不多一個月可以做三張藤凳。

進入九十年代後,隨著塑膠製品的興起,越來越多的日常生活用品被塑膠製品替代,而且空調的普及,也極大地衝擊了藤編市場。在南海,許多藤編工廠再也幹不下去了,大批藤編工人改行去做其它。何麗容卻在那個時候,選擇了自己開個藤編小工廠,準備在藤編這條路上繼續走下去。

何麗容說那段時間真艱苦,因為廠小,單子少,許多時候需要自己出去擺攤賣藤編制品來維持生活。通常白天在廠裡編織,下了班就騎上一部腳踏車,車後綁一張三人坐的藤椅,騎兩個小時,從南海趕到廣州去擺個夜市。如果哪天運氣好,藤椅賣掉了,還能高興地再騎兩小時腳踏車回家。如果賣不掉,那隻能把藤椅再綁在後座騎回來。

何麗容的老公也是個製作藤編的匠人,他負責用藤芯設計、打造框架,何麗容負責用藤殼編織外表。就這樣最艱苦的日子裡,何麗容也沒有放棄藤編手藝,用她的話來講:藤是越做越有感情。

編藤是一件很艱辛的工作,操作過程中不能帶手套,因為編織時需要用手指的壓感來收緊藤芯。並且還得經常保持手指上的溼潤,太乾燥的話,藤芯就無法編織出花樣來。夏天的時候還好一點,到了冬季,天氣一冷,碰觸藤條的時候很容易會刺傷手。何麗容把自己的手伸出來,果然上面全是一層被劃傷後長出的老繭。

現在何麗容的藤編廠,已經成為南海區規模較大的藤編制作企業,所生產的藤編制品,不僅有傳統的寢具、傢俱,還有不少極具觀賞和實用價值的工藝品,用藤加布料製作成的高檔手袋、皮包,也已開始生產。何麗容現在不用親自下工廠去做藤編了,但她卻在工廠設立了一個工作室,關上門研究開發一些高檔的藤編制品。

在南海,類似何麗容這樣一輩子跟藤編打交道的人很多,他們的堅守,使得藤編這個手藝得以傳承下來。現在,南海藤編已經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這個指尖上的舞蹈,得到了肯定。藤編制品也被越來越多的人接受,因為它綠色環保,而且很天然,很受人們的歡迎。

從一根藤,到一件藤編制品,裡面有著藤編工匠們辛勤的汗水,但願人們能把每一件藤編制品都看成一種藝術。

作者簡介:陸建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