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漢高祖劉邦對匈奴卻是低聲下氣

“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漢高祖劉邦對匈奴卻是低聲下氣

本文系“奧卡姆剃歷史”獨家稿件,轉載請聯絡授權,歡迎轉發朋友圈和各種分享。

“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這句讓人血脈噴張的話,來自於西漢名將陳湯給漢元帝的上書,原話是“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漢元帝是漢武帝的重孫,漢武帝時期才開始了暴打匈奴的節奏,而漢武帝又是漢高祖劉邦的重孫,可知“強漢”之名,也是有一個歷史發展過程的,比如大漢王朝的締造者劉邦和匈奴的關係,就很有點讓人匪夷所思。

“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漢高祖劉邦對匈奴卻是低聲下氣

01

劉邦能在楚漢爭霸中勝出,一統中原,建立大漢王朝,無疑也是一位猛人,但正是因為他,長期困擾北部邊防的匈奴對漢朝建立起了戰略優勢,而劉邦還得依靠和親、貢納財物,以維護和匈奴的關係,保持北方穩定,而匈奴則是得了便宜更賣乖,拿了錢物還時不時到邊關來騷擾一下。

這種關係一直延續到了呂后和漢文帝時期,匈奴單于給大漢皇帝寫的信,語氣極其狂傲,而漢朝這邊的回信,總是卑顏屈詞以求好。

單于在一封寫給呂后的信裡這樣說:“數至邊境,願遊中國。”

意思是說:我到了你們邊境上好幾次了,想到你們國家來看看玩玩。一國君主到另一個國家看看玩玩,這可不是旅遊,這明擺著是挑釁與威脅,人家是說隨時可以帶兵打你。

而呂后呢,也只能忍耐,回信說:“敝邑無罪,宜在見放。竊有御車二乘、馬二駟,以奉常駕。”語氣很是謙卑,討好似地說,我們好像沒犯什麼錯,大單于您就饒了我們吧,我呢有兩輛不錯的車,配套的還有八匹好馬,請您笑納!

強悍如呂后,對匈奴也是無可奈何。

漢文帝時候,雙方基本上還是保持著這種關係。漢文帝給匈奴單于寫信用的簡是一尺一寸,抬頭寫:“皇帝敬問匈奴大單于無恙。”奴單于回信的簡牘就用一尺二寸,抬頭寫:“天地所生日月所置匈奴大單于敬問漢皇帝無恙”,處處壓漢朝一頭。

這看起來兩家的關係很有點宗主國與附屬國的意思,甚至是匈奴為君,漢皇是臣的感覺。

為什麼這樣?一切還得從劉邦說起。

02

劉邦建立漢朝的第三年,也就是公元前200年,匈奴又大兵壓境,打到了太原,兵鋒直指晉陽。

劉邦正是心高氣盛的時候,他決定親自帶兵出征,一勞永逸地解決這個長期困擾中原的北部邊防問題。

劉邦帶兵到了晉陽以後,聽說匈奴冒頓單于帶領軍隊駐紮在代谷,劉邦也是征戰無數的人,對打仗還是很在行的,他先派人去刺探敵情。

可劉邦遇到的這位冒頓單于,卻是一個很有城府、很有謀略的人,這些年匈奴正是在他的領導下變得空前強大。

冒頓單于知道劉邦肯定會派人來窺探軍情,就下命令把精兵良馬全都隱藏起來,而讓老弱病殘暴露出來,劉邦派了十個使者去探査情況,十個人回來都跟他說:“奴可擊。”

劉邦以為自己很小心了,肯定萬無一失了,他聽信了這個情報,於是主動發起了進攻。

當時是大冬天,天寒地凍,劉邦率領的軍隊以步兵為主,行軍並不容易。所以劉邦只帶了一部分先鋒,比大軍先到了平城。

冒頓單于一看,漢軍不僅來了,而且劉邦脫離大部隊自己先來了,這太好了,眼看劉邦進入了包圍圈,四十萬匈奴精銳騎兵嘩啦啦一下子冒出來,把劉邦圍在了距離平城幾里地的白登山,圍得密密匝匝、水洩不通。

劉邦一看,完了完了,這匈奴哪是什麼老弱病殘啊,這都是精兵良將啊,而且是四十萬,劉邦徹底傻了,被匈奴圍困了整整七天,極其狼狽。

劉邦是一點招兒也沒有,只能叫苦連天,眼看就要撐不住了,冒頓單于此時卻做出了一個不可思議的決定,他主動把包圍圈開了一個口子,示意劉邦他們可以從這個口子突圍。

劉邦一口氣跑到了今天的原平和忻州的交界處,忻州得名,就出自劉邦的這次逃亡。劉邦跑到這裡說了句 “忻者,欣也。”好不容易跑出來了,撿了條命,表達一下欣然高興的意思,劉邦駐馬回望的那個山口,後來也被命名為忻口。

03

那麼問題來了,冒頓單于為什麼要放劉邦逃走?他的意圖是什麼?

這個問題,有很多野史、傳說,各種各樣的說法,但事實上這就是一個千古之謎,沒人能說得清了,歷史文獻也中是記載說,這是因為陳平為劉邦出了個“秘計”,送給單于的夫人閼氏大量金銀財寶,讓閼氏做通了單于的工作。閼氏對冒頓單于說,如果他把漢朝皇帝幹掉,漢朝那麼大片的土地,他也吃不下,而且那片土地只適合農耕,不適合遊牧民族居住,而漢主劉邦也是有神靈護佑的,最好還是放了他吧。

冒頓就聽從了閼氏的建議,把劉邦放回來了。

史書上雖這麼記載,但怎麼琢磨也不是那麼回事兒。憑著老婆的這麼幾句狗屁不通的話,冒頓單于就能把劉邦放回來?這麼大的事兒,也太兒戲了吧?這個解釋實在沒什麼說服力。

所以後世的很多史學家認為,陳平所獻的“秘計”,一定還有足夠說服冒頓單于的內容,或是交換條件,這個條件可能更勁爆,一旦公佈出來,很可能會為大漢臣民無法接受,所以史書對此隱去,誰也不敢提這個事兒了。

從劉邦回來後與匈奴的關係來看,和匈奴又是和親,又是送錢送物,極其卑恭低下,所以很多史學家大膽猜測,劉邦一定是答應對冒頓單于稱臣,這才獲得了逃出生天的機會。

這個猜測肯定沒有直接證據,但從後來的漢匈關係來看,也很有可能。經過這一仗,匈奴徹底奠定了對漢朝的戰略優勢,劉邦死後,從呂后一直到漢文帝、漢景帝,即便是到漢武帝即位的前幾年,匈奴一直保持著對漢朝的這種戰略優勢,經過幾代的積累,漢武帝開始嘗試反擊匈奴,之後的故事我們都知道了,漢王朝名將輩出,暴擊匈奴,又過了幾代,才喊出了“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的口號。

這口號,聽起來很讓人有一種終於出了口心中惡氣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