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秀才為趕考湊路費,計劃將守寡的嬸嬸賣掉,他的結局如何?

無論是在遙遠的古時,還是當今社會,有高階知識分子這道金邊加身,必會讓人投以傾慕尊重的眼神。

在不少人眼裡,高學歷就等於有高素質,不僅有才還有高尚的道德情操,事實真是如此嗎?

清朝秀才為趕考湊路費,計劃將守寡的嬸嬸賣掉,他的結局如何?

這不由讓人想起了一個發生在清朝康熙年間的故事,有一個叫史檮的秀才,居然賣掉了自己的嬸子!

這究竟是何原因?

為博功名,賣掉寡嬸

在古時,考取功名、命中狀元是莘莘學子的人生巔峰,在清朝也不例外,不少文采優越的秀才,奮力備考,刻苦習文,就是為了功名加身的那一刻。

可那個時候的制度不比現在,如今的考場離自家都不遠,而在古時,考場都遠在外地,又沒有車輪飛滾的汽車代步,所以需要馬車勞頓,或乘船遠赴考場。

如此一來,週期長,路費高,對於有些家境貧寒的考生家庭來說,無疑是個負擔。

清朝秀才為趕考湊路費,計劃將守寡的嬸嬸賣掉,他的結局如何?

可為了孩子能夠一躍成龍,父母也是拼力支援,小到賣牲口、賣家當,大到賣房賣田,

心想著這也是苦一時,若孩子能夠功名加身,一舉考中狀元,那今後功名利祿自然滾滾而來。

這名叫史檮的秀才,家裡貧困到連田和房都買不起,他自幼便愛習文弄墨,頗有些文采。

正所謂缺什麼就想補什麼,所以想擺脫清貧命運的史檮整日在書海里翻滾,苦拼,就是為考取功名,為自己日後能步入官場鋪路。

大考臨近,家裡還是處於食不能飽腹、屋不能阻漏雨的窮困境地,可考場所在的省城距史檮家過於遙遠,

赴省城趕考要花不少的路費,這對連溫飽問題都難解決的史家來說,無疑是隻攔路虎。

難道註定拿不出路費嗎?

俗話說天無絕人之路,其實史檮與其父完全可以靠出賣勞動力打工去籌這筆路費,

然而成天鑽在書海里的史檮一來受不了勞動之苦,二來覺得做苦工有辱讀書人身份,便選擇另想他法。

清朝秀才為趕考湊路費,計劃將守寡的嬸嬸賣掉,他的結局如何?

腦子裡轉了幾個彎後,

史檮把目光停留在他叔嬸身上,他叔叔因為患重疾年紀輕輕就去世了,因在世時對自己媳婦很好,所以他媳婦在他離世後,甘願為他守寡,一直留在夫家做活照顧亡夫親戚。

眼前的叔嬸依然算得上年輕貌美,周圍不乏男人想要娶她,既然叔嬸留在夫家那就是夫家的人,如果把她再嫁出去,就可以拿到一些銀兩,這樣就有去趕考的路費了。

可一個晚輩怎好意思對叔嬸提此要求,史檮便把想法告訴父親,史父當然希望兒子能考取功名,興旺家門。

史父覺得這是個不錯的主意,自認為是一家之主的他,視弟媳婦為一個可以隨意拿取的物件,根本不屑於與她商量,就私自找媒婆,給弟媳物色物件。

結果媒婆拉來了一個目不識丁的農夫,他靠種莊稼為生,手頭還算寬裕,他很滿意這門親事,史家父子在收了農夫五兩銀子後,便把寡嬸強行許配給了農夫。

這完全違背了寡嬸的意志,史家父子卻把她當商品一樣,隨意買賣,被強行嫁於農夫之後,嬸子一直過得很痛苦。

清朝秀才為趕考湊路費,計劃將守寡的嬸嬸賣掉,他的結局如何?

報應來到

而史檮拿著賣掉叔嬸的五兩銀子踏上了趕考之路,因僱不起書童便把自己妻子帶在身邊照顧他。

可在駛往省城的船上,卻發生了讓史檮始料不及的事,平日裡一向溫和嫻靜的

妻子忽然變得癲狂肆意、神志不清,疑似得了“失心瘋”,不但照顧不了史檮,還給他添亂。

面對突然病發的妻子,史檮還算有點良心,立馬要船伕調轉船頭,返回家,並請大夫給妻子治病,這又花了他二兩銀子。

可妻子的病仍不見好轉,大考在即,史檮只能將妻子留在家中養病,他自己獨赴考場。

可到了考場考試時,面對人生這重要一關,他卻突生昏昏欲睡之感,在考場上竟打起了瞌睡。

清朝秀才為趕考湊路費,計劃將守寡的嬸嬸賣掉,他的結局如何?

睡夢中,他過世的叔叔突然跳出來,對他伸指戳臉地厲聲訓斥,怒指他毫無良心出賣嬸嬸,無恥無德。

噩夢醒來,心思恍惚不定的史檮已無法專注考試,只草草在紙上落了幾個字便交卷了,如此狀態,自然是落榜了,

考取功名之夢碎了一地。

之後便是惡性迴圈,回家後,考場失利的史檮內心始終無法安寧,成日渾渾噩噩、恍恍惚惚、噩夢連連,

最後竟發展至生活無法自理,其父也請了不少醫生為他醫治,卻無一絲好轉跡象。

其父無奈,只得帶史槎坐上小船,遠赴他鄉醫治,

可船行途中,卻遭狂風肆虐,一時間,兇浪劇烈翻滾,將脆弱的小船掀了個底朝天,狂浪吞噬了史檮父子,讓他們葬身於海中。

悲劇過後的反思

很多人看到此處皆會拍手稱快,大呼天道好輪迴,惡人自有惡報,的確,史檮及

他父親理應為他們的自私、涼薄,受到應有的懲罰,他們也為此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清朝秀才為趕考湊路費,計劃將守寡的嬸嬸賣掉,他的結局如何?

可在這出因果報應的故事背後,卻帶來了一個更沉重的話題:史檮死後,他的妻子也成了寡婦,最後也被族人當作商品一樣賣出去了。

在這裡,實在不忍說出報應兩個字,卻看到了隱藏在背後的社會問題。

如果說,史檮為博取功名不惜出賣自己的叔嬸,是他自己私德缺失、自私、薄涼無情,那麼當他的妻子也成了寡婦,同族人毫不猶豫,如法炮製地將他的遺孀強行賣給別人做媳婦,就已經不單單是個人品質的問題了。

由此可以看出當時整個社會環境對女性的歧視,所以會有無數個史檮把女性視作無血無肉的商品,而這些薄情人不見得就會有報應。

在當時社會,寡婦有兩條路可選,留在夫家,為亡夫守住貞潔,照顧亡夫一家老小直到終老。

這樣的女性得到是活著,會被人投以平和尊重的目光,去世後,名字刻在由水泥糊成的一塊貞節牌坊上,被人歌功頌德。

清朝秀才為趕考湊路費,計劃將守寡的嬸嬸賣掉,他的結局如何?

而她們失去的是自由的思想、繼續追求幸福的權利,終究是悲哀的。

高學歷並非等於高素質

而這出發生在古代的悲劇,留給現代人的還有另一個反思,無論古時的考取功名狀元,還是當今的考上名牌大學都被社會認定為前半生的最高榮譽標杆。

不少學校把學生的成績排在第一位,卻忽略了人品素質教育,以至於某些學歷耀眼的高材生學位高,人品為人操守卻落在低谷。

如果莘莘學子苦拼追求的高學歷,高學識只是為了利己而毫無顧及他人之心,則違背了教育的初衷。

任何時候,無論學歷高低,都不能忘記做人德為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