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誤殺2》:懸疑劇變情感劇,這算詐騙嗎?

這部所謂續集其實和《誤殺》一點關係都沒有,兩者唯一相同的地方,可能也就只剩下主演肖央。

《誤殺2》:懸疑劇變情感劇,這算詐騙嗎?

兩年前的《誤殺》以小博大,靠著翻拍這個天然優勢,贏得票房和口碑的雙豐收。兩年後的今天,同樣翻拍自好萊塢《迫在眉梢》的《誤殺2》,卻沒有把握好火候,直接將一手好牌徹底打成漿糊。

《誤殺》之所以大獲成功,首先歸功於原作紮實的劇本和扣人心絃的懸疑設計,而在本土化後,電影不僅全盤保留了上述優點,更將人與人之間的情感、特別是父母與子女之情發揚光大,從而贏得觀眾的掌聲和喝彩。《誤殺2》也想效仿前作的表達方式,在充滿懸念的故事推進過程中加入溫暖人心的親情,可惜明顯放錯了重點。懸疑部分的鋪墊不足,加上對社會的批判總是流於表面,讓影片所謂的格局一直立不起來,唯一讓人留下記憶點的地方,可能就只有父子之間那跨越生死的情感牽絆。

《誤殺2》:懸疑劇變情感劇,這算詐騙嗎?

作為一部懸疑片,本片基本不合格。

故事主線圍繞著男主角林日朗展開,一開始就是衝擊力十足的持槍綁架案,被劫人質包括醫院院長宋民,心臟科著名醫生達馬及一眾病人家屬,而綁匪林日朗提出的交換條件,是匪夷所思的一顆心臟。其實就算沒有看過劇情簡介,也容易猜到林日朗的目的必定是為了救治家屬,所以,後期劇情的展開無非就是如何把故事圓好,同時分析林日朗被迫走上這條道路的原因。

如此先把結果告訴觀眾,再剝絲抽繭探明真相的影片並不少見,這樣處理的好處是先聲奪人,容易把觀眾迅速帶進影片營造的氛圍中。然而,《誤殺2》在揭露真相的過程中卻做得並不高明,

電影浪費了大量時間去完善人物動機的拼貼,特別是兒子小蟲發病的原因及救治流程,讓前期敘事顯得拖沓而鬆散。

《誤殺2》:懸疑劇變情感劇,這算詐騙嗎?

看完全片可以發現,小蟲得病只是一個引子,電影真正想表現的,是整個社會的不平等,強權下底層人物的心酸和父親的偉大犧牲,而這需要極大的篇幅去製造衝突及完善人物性格,因此,必須合理分配各部分的時長,《誤殺2》顯然並沒有搭建出一個最合適的結構,才讓觀影過程,特別是前期大部分時間顯得很無聊,缺少樂趣。

為增加懸念,影片設定了幾處反轉,例如市政府秘書長薩丁的身份,媒體人李安琪的態度,但效果並不好,不僅容易讓觀眾猜到,還因為切入的突兀而破壞整體的連貫性。

《誤殺2》:懸疑劇變情感劇,這算詐騙嗎?

用來救助小蟲的心臟被強行劫走,電影用兩條線來展開調查,一條是警察的追蹤,另外一條是李安琪的獨自摸查,如果說警察那條線還屬於正常的執法過程,那麼李安琪那條線就明顯太過自以為是,根本經不起推敲。影片想表現當社會遭遇不公時,媒體人應該起到的重要作用,但這不表明他們就可以降低智商,用最拙劣的手段去揭開真相。李安琪在介入調查後的過程堪稱匪夷所思,一條精心佈局多年的器官交易鏈被她輕易從對方的電腦中竊取,簡單到不需要駭客,也不需要大費周折破譯,這種赤裸裸的送人頭方式,竟然在懸疑片中堂而皇之的出現,簡直是對觀眾智商的侮辱。同樣還有特警強行進入醫院解救人質,失敗的原因是因為媒體人放進一個跟蹤機器人把他嚇得掉落天花板,不得不讓人佩服編劇的腦洞開啟,就算想阻止特警破壞林日朗的綁架大計,好歹也應該給出一個讓觀眾信服的藉口,要知道,這部電影可不是無厘頭搞笑片,也不需要這樣與全片氣氛完全不搭的橋段出現。

在人物關係上,被劫人質之間也矛盾重重。無論是被女朋友家暴的殺馬特男,還是想為妻子報仇的中年男人,電影均想單獨展現增加整體厚度,打造一個社會群像。可事實是,殺馬特男子純粹只為搞笑,報仇男子的作用也僅僅是襯托心臟科醫生的無奈,卻與影片本身關係不大,甚至刪掉也不會影響劇情的推進。

《誤殺2》:懸疑劇變情感劇,這算詐騙嗎?

圍觀群眾在影片中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他們也是整起事件能夠真相大白的關鍵所在,但影片在使用群眾輿論時卻顯得過於隨意。對林日朗態度的三次轉變,從放走劫持孕婦後的好父親,到“槍殺”特警後的無惡不赦,一直到得知真相的情緒失控,吃瓜群眾不僅完全被牽著鼻子走,且毫無判斷能力,讓人大失所望。他們不像一個個有血有肉的人,而更像紙糊的背景板,起到的作用就是拼命喊口號、突然被感動,突然又義憤填膺,唯獨沒有作為人的理性、個性和包容心。當然,也可以認為影片如此處理是一種諷刺方式,畢竟這樣的情況在現實中也不斷在上演。

事實上,拋開諸多劇情硬傷及人物動機的莫名其妙,《誤殺2》仍然不失為一部讓普通觀眾,特別是為人父母感同身受、為之動容的作品。影片在情感表達方面充滿著東方的大愛和無私,輔以極具煽動性的臺詞和細節,很容易挑起觀眾的情緒,並且忘記它的種種缺陷。然而,作為一部電影,煽情不是它的唯一目的,好作品除了立意高,更需要用好的執行力去表達,從這點來衡量,《誤殺2》做的還遠遠不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