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否》看原著才明白與沈氏的聯姻,張氏才是不得不嫁的一方

說起張氏相信小夥伴們都會浮現出一個,在馬球場上矯健如飛的身影,既明豔生動,又瀟灑大方。雖不說容貌如何的豔麗超群,但就是能讓一眾小姐夫人都奪不走她的光彩。相信在不少粉絲心裡,拎不清的沈從興是配不上張氏的。

《知否》看原著才明白與沈氏的聯姻,張氏才是不得不嫁的一方

論人品才學,張氏在京城世家小姐中也是首屈一指的才德兼備,這樣一個女子為何一定要嫁給沈從興?張家為何不可從旁支選人嫁給沈氏,非要把嫡女嫁過去給人家做填房?而且還啞忍小鄒氏妾室之身,卻封誥命這樣打臉的事?這不是看著火坑還往裡跳嗎,而且還跳的十分憋氣?看完原著小編才明白,其實這一切都與詭譎多變的朝堂大有關係。

《知否》看原著才明白與沈氏的聯姻,張氏才是不得不嫁的一方

其實要看明白《知否》中的一些細節,不少事件、人物,追根究底都與背後的朝堂息息相關。就像:明蘭和賀家小哥之所以遲遲沒有下定,有一半原因是因為時局一會叛亂、一會奪宮、一會又國喪的,沒個合適的時候;嘉城郡主家這麼久隻手遮天到,敢於對小榮妃妹妹下手的地步;還有八王爺的登基有多奇蹟,顧廷燁逆襲顧家為什麼如此順理成章。這一切都與權力交替,勢力角逐有關,下面小編簡單地為大家捋順一下朝堂這條線,想必大家對故事的走向,和人物命運又會有新的認識。

《知否》看原著才明白與沈氏的聯姻,張氏才是不得不嫁的一方

禍起

事件的核心是無數故事都描述過的-奪嫡之爭。所以我們的故事要從老皇帝說起,這位老皇帝是先帝與靜安皇后的小兒子,他生性寬厚溫和,仁德處事到幾乎優柔寡斷的地步。在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的時候,這自然是萬民之福,可君王除了和風細雨的仁愛,更需要在關鍵時刻的殺伐決斷,而這正是老皇帝所欠缺的。這一點缺失在立儲中被無限放大,直接導致後來的兄弟相殘、朝堂血流成河的慘劇。

《知否》看原著才明白與沈氏的聯姻,張氏才是不得不嫁的一方

首先我們盤點一下立儲爭鬥的主要參賽者,

三王爺:年長、無子的、被老皇帝寄予厚望

四王爺:次年長、有兒子、也得老皇帝青眼

主要助攻者:六王爺:未被議儲、有兒有女

老皇帝就在三王爺、四王爺間不斷的搖擺,始終無子的三王爺急得不行,這邊四王爺的嫡子卻都快能打醬油了,三王爺卻始終沒有好訊息。權力的天平日漸傾斜,心情越發好的四王爺眼看大位有望,在朝堂上與三王爺愈發針鋒相對。

《知否》看原著才明白與沈氏的聯姻,張氏才是不得不嫁的一方

就在四王爺春風得意之時,形勢陡轉之下。老皇帝決定立年長的三王爺為太子,同時繼六王爺兒子為嗣。三王爺黨春風得意,四王爺黨則要以黨爭時的得力手下被查辦為代價,在老皇帝眼皮底下,與三王爺“兄友弟恭”地握手言和”了。

《知否》看原著才明白與沈氏的聯姻,張氏才是不得不嫁的一方

與此同時,六王爺身份微妙起來,與皇位千絲萬縷的關係,讓他家立刻不同起來。與小榮妃的榮家比,兩家好似一體兩面,一個現在冷清將來熱門;一個現在有權但老皇帝一死就過期作廢。齊衡便是兩家爭鬥的顯現,榮飛燕則成了其中的犧牲品,同時也成了仇恨的火種。

《知否》看原著才明白與沈氏的聯姻,張氏才是不得不嫁的一方

逼宮

可命運的轉折從不看身份,一切因果從不計富貴,成王敗寇罷了。四王爺矯詔逼宮,榮顯接掌京畿衛隊,將一干官員齊齊拘禁。禁衛軍將皇宮和三王爺府團團圍住,四王爺一杯鴆酒賜死了三王爺,隨即兵諫皇上,逼宮立自己為儲。

《知否》看原著才明白與沈氏的聯姻,張氏才是不得不嫁的一方

四王爺自以為滴水不漏,底不如老皇帝老謀深算。志得意滿之時,三大營殺進城來反攻皇城。形勢立刻倒轉,兩派人馬短兵相接,四王爺兵敗被俘,其餘一干同謀從犯或殺或俘或逃。這場歷時七天差點把盛老爹、長柏大哥哥搭上的‘申辰之亂’終於結束了。

《知否》看原著才明白與沈氏的聯姻,張氏才是不得不嫁的一方

這其中慘烈廝殺,朝堂激變,多少人頭落地,幾多家破人亡。

兵變前小榮妃宣召了一些王爵之家的女眷進宮為質,當著眾人的面拿走了六王妃和嘉成縣主,後果可想而知。雖然大仇得報,但行徑到底是太過狠毒。齊衡失去妻子同時綠雲罩頂,齊家從風頭無二,跌落雲端,老侯爺也只能感嘆妻子不算壓錯寶,可到底運氣太差。

《知否》看原著才明白與沈氏的聯姻,張氏才是不得不嫁的一方

海氏的門生在這場政治都鬥爭裡被殺了不少,長柏的政治生涯失護,但好歹命是保住了性命,還有立功的盛家子弟,算是小小的賺了一筆為盛家起勢埋下伏筆,這都是後話了。

《知否》看原著才明白與沈氏的聯姻,張氏才是不得不嫁的一方

清算

驚心動魄的宮鬥終於過去,到了清算一切的時候了。四王爺謀反,賜死後兒女均貶為庶人,做內應的小榮妃和淑妃自盡,兩個家族也難逃干係。六王妃母女害死榮飛燕的事情被翻出來,在京中尚且膽敢如此妄為,便可想六王爺在藩地的惡行,聖上惱怒,便奪了他的郡王位,只剩過繼給三王的小兒子,看在三王妃孤苦的份上保了下來。

《知否》看原著才明白與沈氏的聯姻,張氏才是不得不嫁的一方

天降皇位

清算完一切,太子之位情理之中又意料之外的落在了八王爺身上。原本有不少人央求老皇帝冊封三王爺的嗣子,也就是六王爺過繼的那個小兒子,但老皇帝終於頭腦清醒一回,知道國賴長君,何況兵變之事剛過立下幼君恐朝廷動盪。若立小孫子為太子,引的外戚權臣爭奪,怕是立時就要生出大亂子。

《知否》看原著才明白與沈氏的聯姻,張氏才是不得不嫁的一方

八王爺生母李淑儀被冊封為後,為撫卹德妃(三王爺生母)喪子冊封之痛,進封她為皇貴妃。原本一切這樣也就是了,可惜仁德的老皇帝還是埋了雷,那就是過分看顧三王爺的生母和那位三王爺的嗣子,這讓原三王的勢力繼續蠢蠢欲動。

《知否》看原著才明白與沈氏的聯姻,張氏才是不得不嫁的一方

暗雷

八王爺繼位後,朝堂之上的勢力,大致可分四股。

皇上一股;

聖德太后(三王爺生母)和豫王(三王爺嗣子)一股;

清流文官也算一股;

還有地方上的不穩定勢力。

《知否》看原著才明白與沈氏的聯姻,張氏才是不得不嫁的一方

四股勢力盤根錯節,各有心思。後兩個主要就是看皇上和太后誰能先取得大比分,壓倒勝利就會瞬間傾斜向哪一方。而皇上自然得天獨厚,數著日子漸漸坐穩帝位,文官這種牆頭草自會靠來,至於地方上嘛,只消中央穩固,慢慢地總能削平的。

《知否》看原著才明白與沈氏的聯姻,張氏才是不得不嫁的一方

最麻煩的就是這三王的生母和那過繼嗣子,先帝曾當面囑託皇上多加關照聖德太后和豫王爺母子,這就像一面免死金牌一樣,新帝繼位後對他們無論好與不好,都會讓有心的人不斷的拿此事說事。如附骨之疽,甩都甩不掉。原來支援三王的勢力轉而投奔他們,一朝小豫王登基,鼎力扶助的力量就能得掌天下,一旦嘗過權勢滋味的,誰也不肯再放下了。

《知否》看原著才明白與沈氏的聯姻,張氏才是不得不嫁的一方

角力

現在我們回過頭來,看皇上為什麼讓沈國舅和英國公府聯姻就很明白了,舊勢力英國公要選邊,自然要皇帝心裡掙個位次,表個忠心給家族搏個更好的出路。身份頗為特殊的沈國舅這張船票自然是首選,而且既然已經選了山頭就得拿出最好的投名狀,所以身份貴重的張氏就不得不嫁。

《知否》看原著才明白與沈氏的聯姻,張氏才是不得不嫁的一方

所以借用原著中姚依依始終腹誹的一句話:還是現代好啊。一個女子的終身命運就在權力的考量中,被“看似謹慎”的決定了,婚後的張氏不能說過的不好,只是依著她的心性這一生是“盡孝了”罷了。

《知否》看原著才明白與沈氏的聯姻,張氏才是不得不嫁的一方

她與沈家的關係並沒有應為後來小鄒氏的離開而真正破冰,如同小秦氏般小鄒氏沒少在大鄒氏的兒女面前搬弄是非,心灰意冷的張氏,立志丈夫離世就帶著孩子分家,另過自己的日子不再和這些事拉扯。

《知否》看原著才明白與沈氏的聯姻,張氏才是不得不嫁的一方

朝廷的爭鬥不過是神仙打架,凡人受傷。多少無辜受累的、牽連被害的、權利的犧牲品被悄無聲息的葬送了一生。看似不上朝堂的後宅女子,又有多少由此改變了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