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那英和刀郎之爭說起…

其實,這個標題是有問題的,因為我根本就不確定那英和刀郎之間有沒有“爭”過,倒是網上有很多刀郎的粉絲因為那英曾經的點評為他鳴不平,然後那英的粉絲和刀郎的粉絲就槓起來了。所以,準確來講,應該是那英和刀郎的粉絲之爭。很長時間以來,他們之間你來我往就沒有消停過。

據網上資訊,2010年在“音樂風雲榜十年盛典”的評審會上,作為評委會主席的那英,反對刀郎入選“十年影響力歌手”,她的理由是“刀郎的歌曲不具有音樂性,不具有審美能力”,尤其是那句“在KTV裡點刀郎的歌的人都是農民”,一下子惹惱了眾多吃瓜觀眾和刀郎的粉絲。

首先,我想說的是,建議不要和選秀評委對歌手的點評較真,因為那些點評即便用了很多專業術語,實際上卻也未必專業,就像高某松經常在選秀節目中點評歌手時習慣整一大堆聲樂專業術語,把看客們弄得一愣一愣的,諸如“咬字吐詞”“聲音是否到位”之類,還有更玄乎的就是什麼“音樂性”“藝術性”“感染力”“感情投入”等。我曾想,那些評委們整那麼多讓多數人倒懂不懂還不好意思說不懂的術語,也許就是為了強化自己存在感,表現自己多專業,順便給節目熱熱場(好像很多行業的專家都是這麼幹的)。曾經看青歌賽的時候,我多數時候並不是要聽歌,也沒在意評委們那一堆專業性評語,而是喜歡聽餘秋雨關於文化和藝術鑑賞的那些掌故的閒聊,感受一些或高深或新穎或陌生的見解,開開自己眼界。從當年網評看,很多觀眾都是衝著餘秋雨的點評而去的,儘管他根本就不從聲樂專業上做點評。至於很多年那一波又一波選秀節目,很多評委關於歌手點評,大多無非裝腔作勢唬唬觀眾、撐撐場面。曾經,我擔任過電視臺“紅歌連連唱”“氣都少年主持人大賽”等節目網路賽區評審,很多時候要推出誰來,專業性考量只是其中一項指標,此外,社會對選手關注度、觀眾取向、廣告商家需求、節目可看性,甚至選手綜合素養以及其言行所形成的導向等等,都會影響結果。所以,你要在某一個點上去較真那不是傻是啥呢?所有的“說辭”都源於內心的取向或目的,所以說了什麼有那麼重要嗎?

然後,我想說一點,在一定層面上,真正要評價一件作品或者一個藝人高低其實是很難的。因為,藝術作品價值的評判有很多標準,選擇的標準不同,結論就可能會有很大差別,而技巧這個標準卻並不一定是最重要標準,因為技巧只是完成作品的方式,最終的評判還是應該回到作品最終產生的效果本身。比如,一個大廚,廚藝精湛,切菜、拌料、烹製,整個過程每個細節都精彩絕倫,菜刀翻飛、鍋鏟飛舞,即便他刀工精細,拌料五花八門,煎炒烹炸蒸煮爆燴樣樣精通,可是如果最後端出來的菜並不能激發你味蕾的快感,以及從味蕾傳遞到身心的愉悅,你能給這個廚師和他的這個菜品點贊嗎?網上那些爭論,從那英對刀郎的評價是否公允開始,發展到爭論那英和刀郎誰更厲害,那確實就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了。對我來說,既喜歡聽那英的《默》《只要有你》《霧裡看花》,也喜歡聽刀郎的《西海情歌》《2002年的第一場雪》《孤獨的牧羊人》。也許在某個時候喜歡沉醉於那英細膩輕柔的低吟,也許在某個時候更喜歡融入刀郎那粗獷奔放的蒼涼。所以,我是沒那個水平給他倆分出個高下優劣的。列位看官,你覺得,是法國大餐好吃,還是滿漢全席好吃呢?

刀郎的歌一夜之間響遍大江南北是有其特定背景的。進入新世紀二十多年讓整個社會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整個國家和社會前進方向更加明晰,步伐更加堅定,整個社會真的可以稱作熱火朝天奔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升的同時,也對娛樂文化產生了新需求。處於整個社會發展大潮之中的音樂圈,也正醞釀著一場場娛樂化盛宴,而這場盛宴的到來需要漸漸形成一個新的隱形規則,恰好在這個時候,一個圈外的規則之外的名叫“刀郎”的突然爆紅,對這群構建規則的人形成強大壓力和衝擊,而那英僅僅只是想要強力維護那個規則的代言人而已。刀郎的爆紅本身並不是一個偶然,進入千禧年之後,各個領域都在點點滴滴的匯聚中悄然發生著變化,覺醒而勤勞的中國人都不辭勞苦不畏艱辛地為希望和夢想奮鬥著,這其中當然也積累著人們在拼搏中的各種細節化、生活化、情緒化的千差萬別的酸甜苦辣,這些複雜的感受需要一種方式來表達,需要一個口子來噴發,當那些小眾的鶯鶯燕燕無力表達這種感受的時候,刀郎的作品和很多人在心靈上產生了共鳴。所以,那個時候,即便沒有“刀郎”,也會有“劍郎”爆紅,你擋都擋不住。很多人應該還記得《在希望的田野上》《走進新時代》《我的中國心》《故鄉的雲》等,這些歌曲無一不承載著某個年代大社會背景下絕大多數人的情感訴求,給很多人烙下了深刻記憶。

所以,包容並理解,才是對刀郎最客觀的態度。何況,即便是你不包容、不理解,甚至不認可,那又有什麼用呢?那麼多的人偏要喜歡刀郎,以及他的歌,誰又擋得住呢?

【來源:達州新報_要聞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