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表白近八成:如何讓青年人繼承傳統儀式感?

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透過問卷網,對1540名受訪者進行的“七夕調查”顯示,77。4%的受訪者會在七夕表白。值得注意的是,僅17。3%的受訪者會學習體驗七夕的傳統文化習俗。本次調查的受訪者中,00後佔20。0%,90後佔53。5%,80後佔23。2%,70後佔2。6%。(《中國青年報》8月12日)

今年的8月14日又逢七夕,近八成受訪者於七夕表白,既說明當代青年人期待利用好傳統節日的濃烈氛圍,為戀愛賦能,也說明當代青年人對傳統節日的重視與認可。樂於過節雖好,可現代七夕節發展至今日,應當從過去的“形式化”走向“精細化”。當代青年人揹負的文化傳承責任,呼籲我們持續挖掘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

很多人習慣性地將“七夕節”稱為中國的“情人節”。實際上,七夕節又稱乞巧節,於公元8年前的西漢時期便開始普及。而情人節又稱聖瓦倫丁節,起源公元270年之後的羅馬帝國時期。從時間看,七夕節歷史更久遠,文化意味更深邃。將“聖瓦倫丁節”稱為西方的“七夕節”並不為過。走進二十一世紀的第二個十年,錯誤沿用的情人節由頭,應當被改過來。

談到過節,很多青年人熱衷於走吃飯、電影、鮮花、送禮這樣的“老套路”。可立足於體驗經濟時代,照搬外來“情人節”習慣,已不能滿足日漸豐富的戀愛需求。其實,共度香橋會、接露水、拜七姐等傳統七夕儀式,也能為青年男女帶來十足的過節儀式感。抓住淨水視影、結紅頭繩、姑娘洗髮等等過節形式,想必可以啟用更多“高顏值反應”。不到兩成受訪者願意體驗七夕傳統文化習俗,實在有點少。

“傳統的也是時尚的。”當代青年人不能忽視傳統節日的浪漫魅力。只要我們挖掘文化習俗,將今天的浪漫文化與傳統的浪漫習俗結合起來,充分拓展傳統節日內涵的文化意味,勢必能帶來豐富的浪漫體驗。有多樣禮儀加成的浪漫傳統節日,其創造的商業價值,不會比2月14日更少。無論是從文化、經濟還是從社會發展的角度看,開展七夕節文化的益處都不會少。

建議有關企業、商家、文化單位,能利用好當前中國傳統文化發展的好時機,為過好“七夕節”灌注更多創意,創造更多能迎合青年人過節訴求的新節俗,帶動傳統節日豐富發展。(嚴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