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音基礎|語言發聲有技巧,一起來了解一下“虛聲”吧!

虛聲一直是不少同學學習播音過程中的一大心結。在發聲中虛聲過多會導致字音偏虛,讓某些本該“實在”的字音失去原有的字音色彩;在創作表達中,用聲偏虛會導致整體情緒偏弱;在新聞播報中,用聲偏虛則導致資訊的權威性、可信度下降。

虛聲過多有著諸多不利於表達的影響,但其同時也是表達中較為重要的因素。造成虛聲偏多有很多層面的原因,

只有解決了這些原因,即“根”上的問題,發揮虛聲的實際作用,才能為播音主持的表達增光添彩。

首先,要明確其概念。虛聲是有聲語言運用的一種形式,張頌老師在《朗讀學》中是這樣闡述的:“虛聲是指聲輕氣多的聲音,而不是指完全的氣音。”虛聲,是和實在響亮的“實聲”相對而言的,有聲語言的表達講究虛實結合,即以實聲為主兼用虛聲,虛聲的運用是有講究的,不可隨意使用。

在播音創作中恰當地運用虛聲,有利於內容主題的揭示和思想感情的有效表達。

#FormatImgID_1#

虛聲偏多的原因

(一)心理因素

人在什麼情況下會用虛聲

當一個人不自信或緊張時,在言語中的反映則是氣提聲虛,甚至是氣停聲凝;當一個人心態謙卑與人對話或表達內容不確定時,在言語中的反映則是虛聲虛氣,帶有猶豫和疑問的色彩;當一個人受到巨大的驚喜或驚嚇時,常常會用虛聲表達“哇”或“啊”這些都是日常語言中人們自然的表達,也是最舒服、最合適的。

同樣的狀態和語言運用到播音創作當中,在不少執念於專業技巧的同學身上則會發生變形,變成機械式的吐字歸音、氣息吐納。

一旦語句的氣息狀態不對,就能聽得出來是心態不對、意思沒有理解、感情沒有到位,更有甚者只有單個字的形狀,而沒有整句話、整篇文章的情感與邏輯。

綜上所述,我們需調整自我心態,要有強烈的職業感、專業感,即專業信念。

比如,在表達一篇文學稿件時,要有那種藝術表達的自我身份定位,例如,播讀新聞時,是真正的資訊傳播、態度表達、社會關切;另外,要明確專業技巧與真情實感之間的關係,真正的專業性不是技巧突出,而是將技巧不露痕跡地融於真情實感之中,用技巧幫助內心真情實感的充分發揮。

(二)用聲習慣

虛聲偏多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日常的用聲習慣。針對這個問題,首先要調整交流心態,其次透過一定的技巧性訓練破除這種習慣。

音域練習是一個很好的方法,擴大自己的用聲區間,嘗試用偏實的音色進行日常表達,不過要依表達內容選擇用聲,練習中充分開發自己的低音區、實聲音色。

發音基礎|語言發聲有技巧,一起來了解一下“虛聲”吧!

發揮虛聲的作用(重點)

虛聲偏多雖不好,但也不能完全沒有,不可矯枉過正。

用好虛聲除調整自己的心態之外,更要練好氣息。

針對練好氣息這個概念,並非指大氣量,關鍵在於對氣息吐納的控制。

只有掌握好氣息的控制,才能在虛實之間自由轉換,實現整體的虛實結合,語流自然,流暢表達。下面來說一說,虛聲在播音表達中的重要作用。

(一)表達情感情緒,強化表達效果

前面已分析虛聲過多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心理。雖然從一方面看,不良心態造成虛聲過多,但日常表達中,有些虛聲用法是自然恰當的,我們要正確運用日常表達的狀態,激發進行播音創作的表達,不能脫離於生活。

如生活中我們跟別人說“好啊”,表示應允的時候,一般較為輕鬆、自然,甚至“隨意的脫口而出”,用聲表現為虛實結合更偏虛。但不少人在播音表達中,過分追求字音的字正腔圓、歸音到位,於是矯揉造作地說“好啊”,且發音整體過實。試想,一旦用聲過實,往往會帶來噎嗓子、甚至壓喉色彩。

當然,所有的語言表達應看具體語境,這裡的分析只做一般的情況解釋。

透過對虛聲的恰當運用常常可以深化思想感情的表達效果,比如在表達歌頌、驚異、愛憐等情感時,可以運用虛實結合的表達形式。當實聲不能完全表達其意時,適當地使用虛聲可以增強感情的表達,使表達效果更加具有色彩。

在使用實聲的同時恰當的運用虛聲,可以更加生動地表達諸如嘆息、細柔、沉思、深切、夢幻、陶醉、喃喃細語、耳語、內心獨白、悄悄話、衰弱等情狀。

例如,將下面句子中的某些部分用虛聲處理,可以增強語言表達的藝術效果。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裡的豔影,

在我的心頭盪漾。

這是著名詩人徐志摩的代表作《再別康橋》中的一段,在這段中,“盪漾”一詞是這一小段中的重點,如果使用飽滿的實聲,難以使聽眾體會到作者想表達的那種優美的意境。但是,如果使用虛聲來表達,就可以體現出作者在回憶往事時的複雜感情,讓聽眾同樣體會到沉醉在那種對美好往事的回憶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這首詞是南唐後主李煜的名作《虞美人》中的一段,在這首詞中,最後一句“一江春水向東流”是這首詞的結尾,同時也將作者複雜的感情融入到這一句話之中。

在表達這句話的時候,要運用虛聲,將每個字緩緩地誦出,看似簡單平靜的表達,卻能起到比放聲高呼更讓人感動的效果。將作者滿腔的牽掛,滿腔的惆悵充分的表達,也可以使讀者感同身受。

發音基礎|語言發聲有技巧,一起來了解一下“虛聲”吧!

(二)深化表達意境

播音員或主持人在進行語言表達的時候,如果能夠將實聲與虛聲很好地結合在一起,常常可以深化表達意境。這種意境不僅在表達的情感層次上,也體現在時空的變化方面。

在表達距離和時間方面的時候,採用實聲表達較近的會取得較好的效果。另一方面,在時間和空間上較遠的,用虛聲來進行表達就顯得更加貼切。

虛聲可以表現出那種朦朧飄渺的的感覺,在給人新的感受的同時,也增強了與實聲的對比效果,使整體表達顯得更加豐富多樣。

詩人余光中的《鄉愁》中就有這樣的句式:“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在表達這部作品的時候,要十分注意虛實結合的表達手法。在前半句“我在這頭”可以用實聲來表達,但是後半句,是感情和意境深化的部分,更適合用虛詞來進行處理。

這樣,聽眾可以透過作者的聲音變化感受到詩中的情感。那種遙遠的距離的無奈,那種分隔兩地的辛酸,將時空的變化刻畫得惟妙惟肖。

(三)促進語流

虛聲可以促進語流,即語言的流動感。

不少人在播讀新聞時,常常會出現蹦字、說不清意思等問題。

分析其原因,從吐字、表達上看,是字尾歸音不到位,對文章邏輯理解不準確等;從用聲角度說,則是忽視了虛聲的運用導致喪失基本語流。

日常說話都有起承轉合、高低變化,如“喂,你是誰呀?”,簡單的一個問句,放在任何語境下,都是有高低起伏的語氣變化,會有虛聲的運用。不少人在播音創作中,顯得死板,就是因為沒有虛聲,只用實聲,沉溺於“小實聲”不用虛聲的錯誤理解中。

所以,我們要明確語流中最重要的就是虛實轉換所帶來聲音色彩的變化,這種變化促成語言的流動感,讓語言充滿情緒色彩而非一成不變。

在練習中,可以用日常說話的語流狀態或虛實聲狀態,幫助確定播音表達中用聲虛實度的問題,或者用唱歌的方式,尋找自然語流的感覺,這裡選用的歌曲應該是對氣息量和氣息控制要求比較高的民族歌曲。

(四)對比實聲,強調重點,明確目的

在新聞播報的學習中,重音一直是最為關鍵的問題。只有說對重音、說清重音,才能將一篇新聞真正的意思直接送到聽眾的耳邊。重音,不少人直接理解為是加大音量或者說加重用嗓用喉的力度,使本該正常表達的一段內容變成聲音的紙面文字。

日常表達中,重音除了加大音量(表達極端情緒時),更多是用虛實對比或結合快慢的虛實對比進行表現,一般是整體偏實,在需要給重音的地方放慢語速、用聲稍虛。

其實這種用聲不是純技巧的,在表達態度的關鍵字詞上用虛聲表達是符合語境要求的。另外在一些長句子當中,更需要透過虛實對比,形成邏輯意義上的轉折。

因此,在新聞播報或有些文藝稿件表達中,要先明晰意義,確定重音,形成虛實的變化後再進行表達,切不可見字讀字,遇大就大,遇重就重。

在常規的播音過程中,虛實結合是常用的表達手法。要求虛中有實、實中有虛,二者相互結合。在表達的過程中,如果想要強調語言中的重點,明確表達目的,就可以在用實聲的過程中恰當的運用虛聲,用這種變化來體現表達的側重點。

這種表達手法,常常起到一種對比的表達效果,增強表達力度。在我們表達一個人安靜的時候,就可以說:別人都在大聲的談笑,只有他一個人呆呆的坐著。這句話中的“呆呆的”就可以運用虛聲的表達手法,在描繪出這個人安靜的同時,也可以與其他人的開朗活潑相對比,強調了表達重點,昇華了表達效果。

發音基礎|語言發聲有技巧,一起來了解一下“虛聲”吧!

(五)幫助補氣

遇到句子較長或者需要較大氣量的稿件表達時,不少人會氣促聲急,用聲從輕鬆狀態立刻進入緊張的實聲甚至是假音、破音。

我們日常表達中的氣量是足以支撐我們的交流,尤其是遇到長句子時(特別語境可能會造成氣量不夠破音等情況),我們可以自然停頓或連線,既不會造成一口氣不夠用,也不會讓句意產生斷裂。

這歸功於自然的虛聲運用,往往在句中產生意思轉換,或凸顯重音時,透過虛聲的運用進行補氣,這種補氣非常自然,不會造成其他表達上的影響。

如,不少五言或七言律詩中,根據句意或內容,虛實結合,才能保證兩句一換氣,或在虛聲借氣表達的同時,還能進氣補氣。

所以,無論在新聞播報還是文藝稿件表達中,我們都應該要學會正確地運用虛聲,發揮虛聲的用處,實現虛實自如轉換。這樣的話,也解決了簡單的氣息不夠的問題。

虛聲能用得好,其實也是氣息控制得好,氣息控制得好,其實是解決氣息問題最為關鍵的。

結語

聲音的虛實變化為播音員提供了更加多樣化的表達方式,合理地運用虛聲也是播音員要努力掌握的表達技巧。

虛聲是語言藝術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有著鮮明的特點和獨特的表達效果。

因此,在進行有聲語言的表達中,播音時要特別注意對虛聲的合理把握,最終才能起到較好的表達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