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家庭真正的覺醒,需要三次放棄

前兩天,一位媽媽找我吐槽。

女兒出生後,她辭去工作,全心全意照顧。可是,卻只換來挫敗和失落——

她花2小時做的飯菜,女兒一點也不吃,氣得她直接把飯菜倒入垃圾桶;

她給女兒報名當下熱門的程式設計課,女兒一點也不配合,一上課就神遊天外;

她試著和女兒講道理,可是同樣的話說了一百遍,女兒還是左耳進右耳出……

不禁想起很多父母的困惑:為什麼自己付出一切,試了很多方法,孩子就是不領情,也不開竅?

說到底,是這份愛用錯了方向。

在《家庭的覺醒》一書中,美國臨床心理學家、家庭教育專家沙法麗•薩巴瑞,提出一個顛覆性的概念:

需要受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

需要覺醒的,也不是孩子,而是成人。

“我們越覺醒,離孩子的心便越近,也越能給孩子溫柔而有力量的教養。”

與其把力氣全部花在孩子身上,父母不如迴歸自己,先實現自己內心的覺醒。

以下三件事,越早放棄,則能越早開啟家庭覺醒之路。

一個家庭真正的覺醒,需要三次放棄

電視劇《底線》中,記錄了一個真實事件改編的悲劇。

唐嘯雲從名牌大學畢業,到世界五百強外企工作,是很多父母眼中的“別人家的孩子”,同學心目中的“完美學神”。

可是,他卻用極其殘忍的方式殺害了母親。

一個家庭真正的覺醒,需要三次放棄

調查後發現,唐嘯雲如此喪心病狂的舉動,源於對母親過度控制的反叛。

母親要求極高,用密不透風的控制,給唐嘯雲的生活織了一張網。

不許他考試丟一分,否則要深刻檢討;

也不許他玩遊戲,哪怕看了兩秒鐘,也是意志力薄弱的表現:“你想做普通人,就不要做我的兒子。”

唐嘯雲試過表達自己的真實感受,每每這時,母親就會瘋狂折磨自己,比如猛扇自己耳光,達到操控兒子的目的。

唐嘯雲想著,唯有殺了母親才能擺脫控制,卻由此摧毀了自己的人生。

生活中,不乏唐嘯雲母親這樣的父母,他們喜歡插手孩子的生活,要求孩子必須聽自己的。

但凡孩子表達出反抗和不滿,他們就會用指責貶低、經濟封鎖、道德綁架的方式,讓孩子被迫服從。

名義上是“愛孩子”,實際上卻是剝奪了孩子的選擇權和自由權。

沒有選擇的人生,會失去趣味;沒有自由的童年,會失去能量。

父母俯下身子,聽聽孩子的心聲,看看孩子的需求,從而調整自己的行為,才能促進家庭的覺醒。

正如沙法麗•薩巴瑞所說:

“如果父母關注過程而非結果,孩子就會響應自身的呼喚,抒發自身的渴望;他們不會為了成功而成功,而會努力追求有意義的生活。”

一個家庭真正的覺醒,需要三次放棄

孩子需要的,從來不是父母高高在上的控制,也不是父母喋喋不休的提醒。

他們渴求的,是有一些充足的空間去探索,有一些合理的機會去表達,有一些自由的時間去嘗試。

即使會碰壁,會失落,但只要看到父母愉快的迴應和溫柔的欣賞,就能重新找到勇氣和力量。

一個家庭真正的覺醒,需要三次放棄

有多少父母還記得,孩子尚未出生,我們的願望無比純粹,只要孩子健康快樂就好。

不知道從何時開始,我們的“初心”變了:

希望孩子不僅健康,還要優秀;不僅快樂,還要自律;不僅成績拔尖,還要全面發展、出人頭地。

一旦孩子出現退步現象,我們就會沮喪失望,非打即罵。

殊不知,當父母眼裡只有目標,看不到真實的孩子,就很容易陷入自以為是的幻想之中,給孩子的成長埋下陰霾。

復旦大學王德峰教授分享過自己的經歷,警醒了很多父母。

王教授培養了很多優秀的學生,他覺得自己各方面還不錯,兒子肯定也不差,對兒子寄予厚望。

兒子剛會說話,他就送兒子去早教班;

兒子開始上學,他就送兒子進入最好的學校;

高考結束,他自信滿滿,覺得兒子一定能考上覆旦大學,走上人生巔峰。

然而,高考成績出來,得知兒子上個普通大學都很困難,他驀然醒悟,自己從沒問過兒子到底想要什麼,只是一直將自己的期待加在兒子身上。

“兒子在初中的時候就說過,不想去復旦附中讀書,我當時並沒有多想,一錯再錯,導致孩子厭學了。”

王教授的幻想破滅了,卻也是重新認識孩子的開始。

他和兒子心平氣和地溝通,鼓勵兒子選擇自己想走的道路。

後來,兒子重拾學習興趣,順利考上倫敦商學院。

一個家庭真正的覺醒,需要三次放棄

沙法麗•薩巴瑞在《家庭的覺醒》中說過:

我們每個人初為人父、人母的時候,都充滿了對未來的憧憬。這些憧憬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些空泛的幻想。

然而,我們必須認識到,我們不是在培養一個‘迷你版’的自己,而是在塑造一個具有獨立特徵的靈魂。

深表贊同。

真正聰明的父母,都會放棄不切實際的幻想。

學會把“自己”和“孩子”區分開來,鼓勵孩子做最真實的自己。

當孩子找到自己的生命軌跡,就能勇往直前,書寫獨一無二的成長故事。

一個家庭真正的覺醒,需要三次放棄

前幾日,在廣東深圳一家書店,發生了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

一位母親將幾本書甩到書店工作人員面前,呵斥對方把言情小說、盜墓小說賣給自己的孩子,是在給孩子“下毒”。

“這種書,這種毒品再賣給我家孩子,我這條老命就跟你們拼了!”

“我哪天要扔一個火把進來,把你們這些書燒掉的!”

工作人員解釋稱,他們會阻止孩子,但是孩子瞞著家長和店員找人代買,他們也很無奈。

接下來,這位母親的一句話,讓人窺見她離譜行為背後的動機。

“兩代人的心血,在這裡買房子,送孩子到學校去讀書,容易嗎?”

我理解這位母親的擔憂,全家都圍著孩子打轉,希望孩子好好讀書,怎麼能沉迷在非課本之類的書籍裡呢?

但我更擔憂這個孩子,他被迫承受著母親的焦慮與壓力,只想看看喜歡的書緩解一下,卻被母親拿到大庭廣眾之下斥責,彷彿做了天大的錯事。

冷靜下來想想,這位母親完全有更好的處理方式。

她被焦慮裹挾,把關注的焦點放在孩子和書店上,不如回頭看看自己,重新修煉自己。

一個家庭真正的覺醒,需要三次放棄

《家庭的覺醒》中說過:

教會孩子進入豐富的內心獲取力量並找到目標的最深刻方式,莫過於我們先深入自己的內心世界。

如果我們能做到,那麼我們的當下就會成為最強大的教養工具。

與其讓孩子少看手機,不如自己先拿起一本好書,讓閱讀成為一種習慣;

與其催促孩子多運動,不如自己先堅持跑步,享受運動帶來的暢快與放鬆;

與其要求孩子富有教養,不如先從細節做好自己,待人處事多一份豁達與包容……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父母先提升自己,孩子自然會模仿,努力成為更好的自己,親子關係也會愈發和諧。

一個家庭真正的覺醒,需要三次放棄

很認同沙法麗•薩巴瑞在《家庭的覺醒》中的這段話:

“要想成為覺醒的父母,我們需要認清自己的不覺醒,並瞭解它是如何使孩子受到傷害的。

正是我們令孩子失去動力與熱情,因為我們給予他們過多壓力,要他們出人頭地;

正是我們令孩子變成了小壞蛋,因為我們控制他們的精神,壓抑他們的心聲;

正是我們令孩子變得焦慮,因為我們自己無法享受當下,總是緊盯著未來……”

認清了這一點,並加以調整,我們對孩子說的每一句話,做的每一件事,才能多一份警醒,多一份引領。

要放棄高壓控制,才能給孩子注入能量;

要放棄不切實際的幻想,才能有針對性地幫助孩子;

要放棄自身焦慮,先提升自己,才能持續引領孩子前行。

父母的這條覺醒之路,走起來也許不容易,但絕對值得一試。

點個

“在看”

,你我共勉。

作者

| 許小貓,公眾號:奇思妙想許小貓(ID:xvxiaomao2018)。

圖片

| 視覺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