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勢再生變數,100萬烏克蘭難民湧入德國,默克爾無望重返政壇

毫無疑問,俄烏衝突是步入新世紀以來,

世界發生的規模最大、影響最深遠地緣政治災難

。這場災難不僅將永久改變世界秩序,同時也對歐洲社會和政壇造成巨大沖擊。

局勢再生變數,100萬烏克蘭難民湧入德國,默克爾無望重返政壇

民調機構Civey公佈的最新資料顯示,在最近的一次調查中,

71%的德國受訪者不希望默克爾重返政壇

,只有23%的受訪者表示希望默克爾“重出江湖”。

另外,調查結果還顯示,支援默克爾的德國人和支援現任總理朔爾茨的德國人幾乎一樣多。43%的受訪者認為默克爾比朔爾茨執政效果更好,41%的人則認為朔爾茨執政效果好過默克爾。

這份最新民調顯然顛覆了多數人的認知。畢竟,默克爾當了16年德國總理,被譽為“歐洲鐵娘子”,在德國社會聲譽頗高。

更不要說,在俄烏衝突剛爆發那會,民調還顯示超過半數的德國人都希望默克爾出馬調停烏克蘭危機。

所以,為什麼德國對默克爾的態度發生了180度轉變?導致發生這種轉變的因素必然是多方面的,其中至少有兩大因素最值得關注。

局勢再生變數,100萬烏克蘭難民湧入德國,默克爾無望重返政壇

第一大因素,

能源問題。

默克爾之所以廣受好評,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務實的執政風格。在她當政期間,德國大力推行“綠色能源”政策——

在逐步淘汰核站的同時,德國還全面深化與俄羅斯的能源合作

,“北溪”天然氣管道就是默克爾能源政策最大的體現。

但隨著俄烏衝突的持續,這些曾經讓德國受益匪淺的能源政策,現在卻成了加劇德國能源危機的“罪魁禍首”。不斷上漲的電費賬單和飆升的天然氣價格,讓不少德國人將責任歸咎於俄羅斯。

第二大因素,

難民問題。

最新資料顯示,自俄烏衝突爆發至今,在不到10個月的時間裡,就有超過100萬難民湧入德國。

英媒在11月30日的報道中描述了這樣一個景象:在柏林郊外的一箇舊機場內,近1000名難民睡在巨大的加熱帳篷內,志願者和工作人員都在努力安置這些烏克蘭難民。

局勢再生變數,100萬烏克蘭難民湧入德國,默克爾無望重返政壇

報道中還提到,僅在柏林,

每天就有大約100名烏克蘭人抵達

,當地已將一座機場候機樓改建成難民接待中心。但負責人圖勒姆坦言,

這些難民會在德國待上很久,再加上難民的人數每天都在增加,想要幫他們找到永久性住所越來越困難

德國政治分析家弗雷德裡克•保羅也警告稱,大批烏克蘭難民的湧入,讓人聯想起2015年的難民危機,隨著難民不斷增多,德國正面臨巨大挑戰。

保羅說得也很實在,他說,

如果把學校、體育場等公共場所都改建為難民收容所,德國民眾肯定無法接受。

事實上,保羅的擔心並不是多餘的。德國廣播公司最新的調查結果顯示,53%的德國人對進入本國的移民表示擔憂,

這一數字比去年增加了11個百分點

而難民問題,恰恰是默克爾執政期間最大的遺憾,2015年的難民危機,可以說是她整個職業生涯所面臨的最大的“政治汙點”。

局勢再生變數,100萬烏克蘭難民湧入德國,默克爾無望重返政壇

當年,默克爾採取“門戶開放”的難民政策,導致湧入德國的難民數量激增,

僅2015年至2016年一年時間,德國就接受了110萬難民,最多時一天有1萬多人湧入德國

龐大的難民數量不僅讓德國揹負巨大的經濟負擔,同時一系列與難民有關的惡性事件震驚了德國社會,默克爾也因此揹負了巨大的輿論和政治壓力。

而如今,難民潮再次來臨,德國人對默克爾當年的“門戶開放”政策心有餘悸,不少人“非常自然地”不希望默克爾重返政壇。

最後,還是忍不住多說幾句。

默克爾執政德國16年,將德國帶入了一個全新的歷史階段,不僅讓德國穩坐歐盟第一大經濟體,德國的國際地位也不斷提升,德國人也因此獲益良多。

局勢再生變數,100萬烏克蘭難民湧入德國,默克爾無望重返政壇

所以,將德國當下面臨的一系列問題都歸咎於默克爾身上,這顯然是不公平的,也是不厚道的。

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歷史使命,默克爾已經完成了自己的歷史使命,接下來,是朔爾茨證明自己的時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