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進入青春期後,父母避開三件事,小孩基本不會叛逆且很難走歪

對很多父母們而言,孩子一進入青春期,就像是“鬼敲門”,各種作天作地的事情都可能發生。

“他就像一頭老虎,稍微做錯一件事就可能讓他發怒。”

“青春期的小孩,你越管他越叛逆。”

“我總感覺是像在養仇人,而不是養孩子。”

為何孩子到了青春期,就會有這麼多問題出現呢?

孩子進入青春期後,父母避開三件事,小孩基本不會叛逆且很難走歪

本文配圖均源於網路,圖文均無關

青春期小孩發育特點

如果想要了解為何孩子會有如此大的改變,那就需要先來了解孩子的身體以及心理變化。

從生理結構上來看:

青春期的小孩,正是由兒童向成年人成熟轉化的階段——身高、體重猛增猛漲;身體第二性徵出現;生殖器官開始發育成熟。

從心理結構上來看:

這一年齡段的孩子,受體內荷爾蒙激素的影響,容易衝動冒進,內心渴望變成大人,對自由和尊重的需求度較大。

以上變化,註定了孩子們會度過一個“兵荒馬亂”的時光,他們認為自己已經完全成熟,可以像一個真正的大人一樣獨當一面,掌控自己的人生。

孩子進入青春期後,父母避開三件事,小孩基本不會叛逆且很難走歪

可實際上,卻又因為心智水平又達不到成人那樣,在解決問題時還是稍顯稚嫩、漏洞百出,甚至惹出不少禍端。

這就導致孩子的內心容易產生挫敗感,這時父母如果一插手,更容易刺激到孩子敏感又脆弱的內心,打擊其自信,進而氣急敗壞,不停跟父母對著幹,挑戰你們的權威。

孩子進入青春期以後,父母要避開三件事

知名作家麥家說過:“青春期就是一個危險期,可以上天也可以入地,可以是一把刀,也可以是一朵鮮花。”

孩子能不能平穩度過,關鍵還是看父母的養育方式。如果你們能避開三件事,小孩基本不會叛逆,且很難走歪。

孩子進入青春期後,父母避開三件事,小孩基本不會叛逆且很難走歪

1、避開沒必要的批評

著名親子溝通專家

阿黛爾•法伯

說過:

“永遠都不要低估你的話對孩子一生的影響力。”

很多中國父母關心孩子的方式就是有事沒事跑去刺孩子一下,明明是想要了解孩子的生活,為了孩子著想,可偏偏說盡了傷人的話。

更有甚者試圖透過“激將法”來讓孩子發憤圖強,例如捧高別人、貶低孩子。

殊不知,你們的這種方式不僅無用,還可能把孩子越推越遠,甚至讓他們在沒必要的批評聲中變得逆反,你越是批評,孩子越要跟你對著幹。

幸福心理學專家周梵就提出過,

“激將法完全不符合心理學的運作原理。”

孩子進入青春期後,父母避開三件事,小孩基本不會叛逆且很難走歪

因為從心理學上來解釋,自我改變是需要力量的,也就是內驅力來完成。每一次改變,都需要孩子拿出內驅力來破除舊習。偏偏罪惡感是最容易扼殺力量感的東西。

父母的每一次批評,你們站在道德制高點上的指責,都會剝奪孩子的力量,反而讓他們不敢或者不想去改變。

建議各位父母學會跟孩子好好溝通,教育青春期小孩時,把注意力多放在孩子的內在心理變化上,而不是外在行為改變上。

孩子進入青春期後,父母避開三件事,小孩基本不會叛逆且很難走歪

2、避開沒必要的嘮叨

曾經有機構針對中小學生的親子聊天內容開展過一次問卷調查,結果發現:“中國父母與孩子交流的首要話題是學習,比例高達67%以上。”

其次,也有機構認為,除了學習以外,父母還會特別在意孩子的人身安全問題。

而以上兩個偏偏是青春期小孩最反感的話題。

對這個年齡段的小孩而言,他們更喜歡追求自由和刺激,父母的一聲聲嘮叨,就像是咒語一般,束縛著孩子那顆想要“叛逃”的心。

孩子進入青春期後,父母避開三件事,小孩基本不會叛逆且很難走歪

如果說在孩子青春期以前,父母的話是“黃金”,那麼在青春期以後,你們的話就變成了“垃圾”。

自我意識蓬勃發展的他們,壓根聽不進去父母們的叮囑,一句話重複三遍,孩子準會嫌煩。

所以,對待這個年齡段的小孩,你在說話的時候越精簡,他們越容易接受,反而不會想著去做叛逆之事。

3、避開沒必要的較量

知名相聲演員于謙曾經在節目上透露,兒子進入青春期以後,就變得特別叛逆,對父母惜字如金不說,你稍微管一下他便激烈地反抗。

于謙對著嘉賓們感慨:

“這個年齡的孩子不能去惹。”

孩子進入青春期後,父母避開三件事,小孩基本不會叛逆且很難走歪

可惜很多父母偏偏喜歡反其道而行,孩子越是反抗,越是不理父母,他們偏偏要跟孩子展開一場較量,向著颶風眼靠近,企圖能讓孩子認輸。

結果自然是兩敗俱傷,孩子愈發叛逆,恨透了父母的專制,對自由更加嚮往;而父母也傷透了心,認為自己為了孩子犧牲一切,可他們卻像仇人一樣。

反之,如果你們能學會適當示弱,把主動權和選擇權交到孩子手上,往往能夠以退為進,才更容易贏得孩子的心。

孩子進入青春期後,父母避開三件事,小孩基本不會叛逆且很難走歪

另外,青春期的小孩其實表面上看著囂張跋扈,實際上內心脆弱,經常容易對自我產生懷疑和否定,也時常對未來感到畏懼和迷茫,他們更需要父母的理解、接納和鼓勵。

如果父母們能站在孩子的角度上,多接納孩子的情緒,理解他們天馬行空的想法,你們或許能收穫一個不一樣的小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