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鎮江南,手握四十萬大軍,他為何不戰而降?令唐王朝不戰而勝?

秦俗猶未平,漢道將何冀?樊噲市井徒,蕭何刀筆吏。一朝時運會,千古傳名諡。寄言世上雄,虛生真可愧。——《淮陽感秋》

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已經成為了歷史的必然趨勢。國家的興亡更迭是一個朝代的歷史必然,無論是因為皇帝的殘暴也好,還是因果關係也罷,其最終的結果總會在一場分裂割據戰中演變成為一個新的朝代。

就拿隋朝來說,在隋朝時期,隋煬帝在百姓眼中一定是一個昏君、暴君,他所開創的京杭大運河在當時絕對是一個勞民傷財的舉動。雖然縱觀歷史,京杭大運河的開通為子孫後代帶來了數之不盡的好處,但是這種超前的意識,在當時是很致命的。

坐鎮江南,手握四十萬大軍,他為何不戰而降?令唐王朝不戰而勝?

於是在隋朝末期,爆發了大規模的起義運動,我們所熟知的《隋唐英雄傳》也是從這裡開始了篇章。在這一段時期,湧現出了許多起義的優秀領袖,例如李淵李世民所帶領的唐朝集團,以及王世充和蕭銑。

我們今天所要講述的人物不是大家都耳熟能詳的李淵李世民,而是蕭銑。這位起義領袖擁有著不俗的背景,而且在隋末亂世當中也佔據了非常重要的篇章。他坐擁江南,擁兵四十萬,但是並沒有成就一番大業,而是選擇了屈膝投降,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一、背景出色,性格猜忌

蕭銑的背景是非常出色的,在古代,人們都非常講究血統的純正,而皇室對其更是非常看重。所以每位皇子出生,都有專門的太監機構進行登記入冊,並且發放金碟來表明這個孩子血統的純正性。

坐鎮江南,手握四十萬大軍,他為何不戰而降?令唐王朝不戰而勝?

蕭銑正是如此,他是西梁皇室後人出身,可以說身份相當顯貴。但是在當時,西梁已經滅亡,這位西梁皇室後人雖然身份聽起來很顯貴,但其實生活上早已是窮困潦倒,生活得非常不容易了。

在這樣的背景下,蕭銑對權力的渴望是非常強烈的。所以在他繼位之後,由於身份的特殊性,當時吸引了非常多的西梁舊屬來到蕭銑的麾下效力,一時間也是風光無兩。當時實力雖然談不上隋末時期最強的軍閥,但是也不是那麼好惹的。

坐鎮江南,手握四十萬大軍,他為何不戰而降?令唐王朝不戰而勝?

但是蕭銑對權力的渴望表現得太過於強勢,在很多方面,他都以高度中央集權的方式掌控權力。一方面他掌控了權力,消除了自己的猜忌,但是另外一方面,他卻讓在座的文武百官每天都如履薄冰。

於是這種莫名的猜忌,導致了梁國內部相當的混亂。其實他高度集權的方式是對的,但是在時間上確實太早了,如果他能像朱元璋一樣,在前期過度放權,後期再想辦法收回權力,其最終的結果可能完全不好說。

坐鎮江南,手握四十萬大軍,他為何不戰而降?令唐王朝不戰而勝?

所以,作為一名君王,過度的猜忌會讓手下文武官員寒心。並且在當時還是動亂的時代,正是需要驕兵悍將來收復天下。這種猜忌,最終葬送了梁國的大好前途,最終面對李淵也只能繳械投降。

二、名為修養,暗自削權

其實對於蕭銑本人來說,他其實並沒有從頭主導起義。因為在隋末時期,社會動盪混亂,除了李淵集團、王世充集團這兩個超大的起義集團以外,還有許多大大小小的起義團體在。而董景珍也是其中之一。

坐鎮江南,手握四十萬大軍,他為何不戰而降?令唐王朝不戰而勝?

董景珍作為起義軍的領袖,在當時也是打了許多的勝仗,於是出生入死的起義軍弟兄們就想擁護他成為割據一方的君主。但是董景珍卻是認為自己出身卑微,不能擔當此大任。在當時,古人都講究師出有名,所以董景珍迫切地需要找到一個有身份地位的人,來擁護他成為一代君王。

就這樣,董景珍找到了蕭銑,上面也說到,蕭銑身份尊貴,但是由於他並不是實際的起義軍領袖,所以也覺得如坐針氈。畢竟明朝時期小明王的下場我們也都知道,所以在位期間蕭銑最猜忌武將。

坐鎮江南,手握四十萬大軍,他為何不戰而降?令唐王朝不戰而勝?

最重要的是,在朝堂之上,雖然分為文武百官,但實際上最有權力、最不聽話的恰恰是這些武將們,所以蕭銑需要削弱武將的權利。經過不斷思考,蕭銑決定以修養的方式,讓武將手下計程車兵們都回家種田去。

這樣一來,武將手中無兵可用,最後也只能乖乖聽他的話。這個政策一經實施,就引發了武將的不滿。雖然名為士兵修養,但其實就是在削弱我們武將的實力,他們這些人非常的不服氣,於是就商議密謀謀反。

但是謀反一事最終還是讓蕭銑發現了蛛絲馬跡,早早地就防備了起來,武將們也只能作罷,謀反的事宜最終還是擱淺了下來。但是這件事一出,武將們紛紛自危,都開始暗中囤積自己的府兵勢力,以防不測。

坐鎮江南,手握四十萬大軍,他為何不戰而降?令唐王朝不戰而勝?

這種變態的君臣猜忌,可以說是一種蝴蝶效應,但是這種蝴蝶效應還並沒有來到最終的結局。其實董景珍讓蕭銑來掌控權力已經是一個很大的問題,並且在一定程度上,蕭銑還無法控制武將,最終大家只能翻臉不認人。

三、人人自危,一盤散沙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蕭銑所統治的梁朝其實已經出現了很大的漏洞了,梁國的破船已經在到處漏水,然而蕭銑還不自知。隋末亂世的最後階段,李淵發動了對梁國的進攻,梁國當時擁兵四十萬,依靠江南富饒之地,抗衡李淵問題不大。

坐鎮江南,手握四十萬大軍,他為何不戰而降?令唐王朝不戰而勝?

在當時,李淵也深知蕭銑的實力,並且江南如此富饒,他們已經抱著啃硬骨頭的決心與蕭銑決一死戰了。但是反觀蕭銑這邊,朝堂之上武將們只想自保,根本不顧及梁國的死活,蕭銑也面臨著無將可用的尷尬局面。

於是僅僅一次交手,蕭銑就損失了數位大將。蕭銑深知負隅頑抗只是在拖延時間罷了,還不如早早投降,也許還能有一個不錯的結局。於是梁國和李淵的戰鬥當中,僅僅只打了一場就草草結束。

坐鎮江南,手握四十萬大軍,他為何不戰而降?令唐王朝不戰而勝?

蕭銑依靠江南,手握四十萬重兵,幾乎毫無抵抗,就將國家拱手送給了李淵,不禁讓人非常惋惜。但是不得不說的是,這件事的始末既是巧合也是必然,蕭銑猜忌武將所帶來的蝴蝶效應,最終導致了梁國的覆滅。

結語

自古以來,君臣之間的猜忌都是常有的,但是作為臣子,一定要有一顆敬畏之心,才能全身而退。而對於君王來說,要有一顆非常大度的心態,才能在臣子之間恩威並施,最終讓臣子臣服於你,死心塌地地為你辦事。

正是因為在官場之上,這兩者缺一不可,所以自古以來可以全身而退的臣子太少太少。“狡兔死、走狗烹”鳥盡弓藏的事情我們看到了太多太多,而蕭銑犯的最大錯誤,就是沒有定天下,就開始鳥盡弓藏!

參考文獻:《隋唐五代史》《淮陽感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