涼州三明之張奐:恩威並施戍邊安民,為國立功大丈夫也

帝國邊境盤踞的遊牧民族,一直是中原封建王朝的頭等大患,遊牧文明與農耕文明的對碰,從西周開始,雙方的爭鬥便經久不衰。“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哪怕大漢的國力江河日下,無論大漢皇帝是英明還是平庸,對異族的鐵血政策貫穿始終。食漢俸祿的張奐,也和數名大漢將卒一樣,投身荒無人煙的大漠,去擊碎那些藐視漢威的異族!

涼州三明之張奐:恩威並施戍邊安民,為國立功大丈夫也

一、屬國都尉,平叛匈奴

漢武帝元狩二年(前121)秋,匈奴渾邪王率眾降漢,漢武帝置五屬國以處之,開啟以屬國治理降附的少數民族,此舉使得大漢的邊疆逐漸免遭遊牧民族們侵擾,甚至還能夠遷徙民眾去開拓新土,一舉兩得。

永壽元年(155),在“跋扈將軍”梁冀的推薦下,漢桓帝任命張奐為安定屬國都尉,“屬國都尉,主蠻夷降者”,“稍有分縣,治民比郡”,作為屬國最高行政長官,張奐不僅要抓軍事,還得搞好和歸降的少數民族的關係。然而張奐才到沒多久,有異心的南匈奴統治者左薁鞬臺耆與且渠伯德等起兵反漢。

南匈奴有七千餘人反叛,加上東羌出兵響應,只有兩百人的張奐岌岌可危。“遂進屯長城,收集兵士,遣將王衛招誘東羌”,張奐的行動非常迅速,在穩住東羌的同時率兵斷絕了南匈奴與東羌的交通,迫使東羌撤軍後自己得以全力與南匈奴作戰。

雖然漢桓帝不是明主,但此時的大漢邊疆守軍還是一如既往的能打,在張奐的帶領下,漢軍連戰連勝,懾於漢威的南匈奴紛紛投降,“伯德惶恐,將其眾降,郡界以寧”。

涼州三明之張奐:恩威並施戍邊安民,為國立功大丈夫也

二、再平休屠,恩威並施

張奐的亮眼表現得到了朝廷的認可,延熹元年(158年),朝廷調張奐擔任使匈奴中郎將,主監護南匈奴單于。使匈奴中郎將,亦稱護匈奴中郎將、匈奴中郎將、北中郎將等,秩比二千石。使匈奴中郎將的位高權重,由一個通曉內政軍事的人擔任此職,加上威撫並用的正確政策,能夠保證大漢邊境的和諧安定。

南匈奴諸部在休屠的帶領下反叛,與他們狼狽為奸的還有烏桓、鮮卑張奐此行便是朝廷派過去“救火”的。這些善馬識弓的遊牧民族呼嘯而來,火燒度遼將軍駐地的軍門不說,還與張奐部煙火相望,人數不佔優的漢軍一時洩膽。

“為將之道,當先治心”,兩軍相望,誰都可以膽寒,唯獨統軍將領不得自亂陣腳,否則心一散,戰必敗。張奐先是安坐帷中,與弟子講誦儒家經典,以安軍心,而後利誘烏桓,使休屠斷一臂。張奐的鎮定和謀劃令將卒安心,在他的策動下,漢軍連番進攻休屠部落,斬殺首惡,南匈奴投降,張奐又驅使著南匈奴單于襲擊鮮卑,邊境復還安定。

張奐在邊疆諸胡中威望極高,不僅在他能征善戰的本事上,還有他對胡人有威也有恩信。張奐擊退南匈奴後,受到裹挾的東羌人獻上駿馬二十匹、用金餎製成的食器八件,感謝張奐沒有將他們趕盡殺絕而。張奐沒有接受賄禮,而是召集東羌人,勉勵一番後將羌人所獻的全部金、馬還給他們,“及奐正身潔己,威化大行”。

三、武威太守,救難將軍

延熹六年(163),張奐被任命為武威太守,邊境苦寒,雖然沒有易子而食,但人民的生活很是艱苦,而且很多陋習舊俗。張奐上任後,“平均徭賦,率厲散敗,常為諸郡最”,又嚴厲禁止將部分新生兒處死的現象,百姓便為其立生祠,以示尊愛。

由於張奐此前都在和遊牧民族們打交道,有威名,於是朝廷任命其為度遼將軍,和鮮卑、烏桓打交道,數年間幽、並二州安定,於是張奐被調到中央擔任九卿之一的大司農。不過張奐前腳剛走,鮮卑、烏桓、匈奴後腳就又開始聚集起來作亂了。

涼州三明之張奐:恩威並施戍邊安民,為國立功大丈夫也

朝廷無奈,再度以張奐為護匈奴中郎將,甚至有了監督幽、並、涼三州及度遼、烏桓二營之權。聽到張奐回到邊境後,南匈奴和烏桓獻上首惡,舉眾二十萬投降,鮮卑則率眾退走出塞。

可未曾想,一波已平一波卻又起,羌人們又出來作亂了,“寇關中,掠雲陽,抄三輔,攻兩營,殺千人”。張奐於是馬不停蹄來到三輔,與帳下司馬尹端、董卓大破東羌。藉此功績,張奐申請將家屬從邊郡敦煌淵泉遷到內地弘農華陰,朝廷特許,“舊制邊人不得內移,唯奐因功特聽”。

四、宦官所累,不再出仕

就在張奐因為此次大功班師回朝之際,他攤上大事了,這件事直接導致了他自斷自己的官途,閉門不出,只講儒經,不再入仕,不過還是留下了類似“甘作閹黨爪牙,罪無可恕”的罵名。

建寧元年(168)正月,漢靈帝初登大寶,大將軍竇武與太傅陳蕃密議剪除漢桓帝時期狐假虎威的宦官們,然而事情敗露,宦官曹節和王甫打算先下手為強,於是他矯召令剛剛回朝述職的張奐前去“平叛”。

涼州三明之張奐:恩威並施戍邊安民,為國立功大丈夫也

五營禁軍由少府周靖帶著,還假節,加上營府軍士素來畏服宦官,不明所以的張奐還真被唬住了,認為竇武要篡權奪位,迫使竇武自殺。然而竇太后被幽禁,太尉陳蕃受辱被誅,凡陳蕃、竇武所舉者及門生故吏,都免官禁錮,種種意料之外讓張奐意識到自己錯了。

眼見宦官勢大,因為誅殺竇武有功被任命為少府,又拜大司農的張奐不是沒有想彌補自己的過錯,但靈帝年幼,又有宦官侍立在測,數次忤逆宦官的張奐最後因為“結黨”罪名遭到禁錮,於是他不再出仕,而是緊閉家門,與儒經為友,直到生命結束。

東漢末年分三國,為何異族沒有趁機入侵?皆是因為有張奐、段熲、皇甫規等名將在邊境下“狠手”。前半生數平匈奴、東羌、鮮卑、烏桓之亂,張奐卻無力改變朝政和皇帝被宦官任意把控,甚至助紂為虐。雖然在人生最高光的時刻留下汙點,但張奐實現了自己“大丈夫處世,當為國家誅滅強敵”的誓言,可稱俊豪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