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類新規吹響改革號角,信託業如何高質量轉型?|深度解讀

信託業務分類改革來襲!在“高質量發展”主題下,信託業務分類改革再次重啟,對信託展業、業態發展影響重大,行業將加速轉型,同時加劇優勝劣汰。

《國際金融報》記者瞭解到,繼4月監管部門下發徵求意見稿後,近期已有信託機構收到《關於調整信託業務分類有關事項的通知》(下稱《通知》),不過並未明確提出正式實施日期。

為推動信託業高質量發展,《通知》將信託業務分類調整為資產管理信託、資產服務信託、公益/慈善信託三大類;明確不得開展通道業務和非標資金池業務,堅持壓降影子銀行風險突出的融資類信託業務,不得以管理契約型私募基金形式開展資產管理信託業務;為有序實施存量業務整改,過渡期設定為5年。

信託機構高管等業內人士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三分類新規再次突出了監管對信託業務轉型的指引。5年過渡期有望實現穩步轉型,避免業務轉型帶來的次生震盪和風險。分類新規下,信託行業將加速轉型,會由於自身基因和轉型努力不同而加劇分化。信託公司應該做好“業務加減法”,儘快擺脫“非標”束縛以贏得競爭主動,重新構建業務組合和發展增長點。

三分類新規落地

《通知》中提到,現行信託業務分類體系執行多年,與信託業迴歸本源、轉型發展的需求已不相適應,存在分類維度多元、業務邊界不清、服務內涵模糊等問題。信託公司應該以信託目的、信託成立方式、信託財產管理內容作為分類維度,將信託業務分為資產管理信託、資產服務信託、公益/慈善信託三大類(各類信託業務子類別及其定義在附件中有分類釋義)。

《通知》還表示,為有序實施存量業務整改,過渡期為5年。對於契約型私募基金業務,按照嚴禁新增、存量自然到期方式有序清零。對於其他不符合本通知分類要求的信託業務,在資產管理信託項下單設待整改信託業務一類,將相關業務歸入此類別,有序實施整改,以合規方式續做相關業務。過渡期結束後,因違規展業導致的存量待整改業務應當清零。

在當前信託行業轉型迴歸本源背景下,如何解讀三分類新規,有何改革意義?

中建投信託副總經理奚潔近日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這是監管部門對信託行業進行重新規劃定位的新起點,過渡期相對較長,有利於信託公司穩步轉型過渡,避免業務轉型帶來的次生震盪和風險。

中海信託運營管理總部副總經理王國淼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本次分類調整再次突出了監管對信託業務轉型的指引,有助於信託公司明確自身定位和職責,從而更快更好地實現業務轉型和高質量發展。

資管研究員袁吉偉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認為,分類新規解決了信託轉型方向問題,過去分類體現不出來家族信託等本源業務,很多信託公司在轉型發展時感到迷茫,不知道如何“迴歸本源”。三分類新規借鑑了全球經驗,同時又能夠指明轉型方向,諸如資產服務信託就充分體現了信託公司制度優勢,是彰顯信託制度價值和優勢的重要方面。此外,分類新規也在推動信託公司重塑業務模式,過去的非標剛兌模式已經無法延續,必須迴歸到信託關係本身以及投資核心邏輯,明確委託人和受託人之間的責任邊界。

行業加速轉型

除了明確信託業務分類標準,《通知》還強調落實信託公司主體責任,重新設定信託邊界,積極探索新業務、加快轉型發展。其中,明確了信託業務邊界,不得開展通道業務和非標資金池業務,堅持壓降影子銀行風險突出的融資類信託業務,不得以管理契約型私募基金形式開展資產管理信託業務,同時積極拓寬信託本源業務範圍,深入挖掘資產服務信託業務空間,豐富信託本源業務細分種類。

三分類新規對信託公司業務發展、信託行業競爭態勢將產生哪些影響,在業務轉型、拓展方面如何發力?

“在未來的展業中,信託機構一定要擯棄原來的‘非標’模式,堅定不移的往標品、信託本源業務方向轉型。那些能儘快擺脫‘非標’束縛的信託公司就更容易在未來贏得競爭的主動。”王國淼向記者進一步分析,本次分類調整,一是對信託公司在各類業務中的職責要求更明確了,比如信託公司僅負責事務管理職能的業務,那就是服務信託,不再是資產管理業務。二是對待整改業務有序壓降,對不符合資產管理業務定義的信託業務,按照一定期限進行整改和壓降,給了各公司緩衝期,有助於降低衝擊成本。

“分類新規將重構信託業務生態,傳統非標業務未來空間很少,信託公司需要重新構建業務組合和發展增長點。資產服務信託單獨一類,該領域潛力非常大,信託公司會加強此領域的挖掘和介入。”袁吉偉表示,監管部門會根據業務性質和風險程度實施真正的分類監管,過去雖然提倡分類監管,但是並沒有具體落實,這一次可以根據業務性質,做更實質性的分類監管,諸如資產管理信託業務的准入會更嚴格,資產服務信託准入相對降低,這有利於促進信託公司差異化競爭;當然分化也會更大,未來信託公司主動市場退出機制也會逐步成熟,允許經營不善的信託公司退出市場,實現優勝劣汰。

奚潔認為,分類新規下,信託行業將加速轉型,但是由於自身基因和轉型努力不同而不斷分化。信託公司應該做好“業務加減法”,過渡期內逐步壓縮非標融資類業務和通道業務,也要根據自身基因和股東資源稟賦做好加法,做出個性特色競爭優勢。

業務“辭舊迎新”

轉型已成為信託業下一步發展的重要關鍵詞。作為金融行業的重要力量,相比於券商、基金等機構,信託如何在市場中找到轉型優勢?並且將行業高質量發展落實到服務國家戰略、服務實體經濟上來。

需要注意的是,《通知》在總體要求中表示,透過調整信託業務分類,進一步釐清業務邊界和服務內涵,引導信託公司以規範方式發揮信託制度優勢和行業傳統競爭優勢,更高效地服務實體經濟發展和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推動信託業走上高質量發展之路。

雲南信託研究發展部總經理王和俊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採訪時分析稱,首先,規範的物件是誰?一是信託制度太靈活衍生的非善意通道業務,二是具有傳統競爭優勢的融資類業務。對於已經被規範的業務,其實討論的空間不大,更多的關注點是落腳於“怎麼發揮信託制度優勢和行業傳統競爭優勢”,提供差異化信託服務。一方面,新規肯定了信託公司在長期的服務業務中所積累的服務能力。對於其他資產業務、社會資金的管理與運作,希望信託服務功能的發揮有利於促進金融運作效率的提高。另一方面,針對信託本身具有的破產隔離功能,開創性地規定了信託公司可以開展企業市場化重組受託服務信託、企業破產受託服務信託、債券擔保品等信託產品,這些業務領域屬於其他金融機構或者主體所不具備的金融功能與屬性,市場前景廣闊。

“值得思考的是,服務類證券業務屬於資產管理規模高度集中化的業務,服務型證券業務、資產證券化業務集中於少數信託公司,企業市場化重組受託服務信託、企業破產受託服務信託、債券擔保品信託本身的市場發育仍在早期階段,缺乏法律強制要求等配套制度。業務前景較大,但如何平衡短期產出和長期投入的關係是關鍵課題。”王和俊進一步表示。

創新、轉型路上總是伴隨著艱難險阻,那麼,信託公司在分類新規實施後面臨哪些挑戰?

王國淼對記者坦言,信託公司未來面臨的挑戰,一是新業務(比如標品業務)的機制、人才、系統等能否跟上,二是存量的待整改業務如何化解和壓降。

如何應對轉型挑戰?奚潔告訴本報記者,信託公司要堅持內生髮展,加強自我革命,強化自身投研能力建設,積極參與到各類投資市場中去。同時,加強經營生態圈重塑,包括加強投資者教育,促進投資理念轉型等,打破信託行業非標業務傳統形象,營造積極、開放的可持續發展環境。

袁吉偉也表示,新規之下,信託公司需要強化戰略引導,要讓從業人員儘快適應新規要求,按照業務邏輯和規律辦事;要強化專業能力,針對不同業務,提高專業化水平;強化風險管控和合規管理,盡職履責,堅守受託人定位。

本文源自國際金融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