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山東出響馬,河南出蹚將”,何謂“蹚將”?有何歷史淵源?

自古以來中國都屬於禮儀之邦,但是歷史上由於朝代更替,導致連年戰亂不斷。生活在亂世的老百姓,只能靠自己的“本事”養家餬口,如果連一口飽飯都吃不上,有人就靠打家劫舍得以生存下去,在古代就稱作為土匪。

在唐朝時期,土匪又稱作為“響馬”,宋朝時期稱作為“綠林好漢”,到了明末清初時期,東北的土匪稱作為“鬍子”。

每逢亂世,各地區都可能會出現土匪或者強盜,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老百姓的生活和社會安定,但是成為了“匪”,也有不得已而為之的苦衷。

“山東出響馬,河南出蹚將”,是清朝末年在民間流傳的一句話。透過字面上來理解,我們能夠看出其中的意義,就是山東盛產“響馬”的意思。“河南出蹚將” 和上一句意義相同,就是佔山為王的草寇。

一、山東出響馬

“響馬”的意思,就是打家劫舍的土匪,從前他們都是養馬的人。在交通並不發達的古代,人們在外出活動或者行走的時候都靠騎馬,而馬匹都是由百姓來進行放牧或者飼養。這些養馬的人成了土匪,老百姓就稱之為“響馬”。

俗語“山東出響馬,河南出蹚將”,何謂“蹚將”?有何歷史淵源?

“響馬”這一詞,有著一定的歷史淵源。相傳在明朝時期,根據當時的制度規定,朝廷所使用的馬匹,都由老百姓所放牧和飼養。

在山東地區就出現了大批的養馬戶,這些養馬戶每年都要向朝廷,繳納一定數額的馬匹,就像種田的老百姓每年都要交糧一樣。

隨著戰爭的頻繁,朝廷所需要的馬匹數量越來越多,如果養馬戶所上交的馬匹數目不夠,就要交罰款,向朝廷繳納一定的賠償金。

這是一種強制性的罰款,雖然不符合要求,但是老百姓沒有辦法反抗朝廷的規定,最終導致許多養馬戶傾家蕩產。

俗語“山東出響馬,河南出蹚將”,何謂“蹚將”?有何歷史淵源?

在強大的壓迫下必然會有反抗,老百姓為了生存下去,就只能放棄原“良民”的身份,做起了打家劫舍的買賣。因為經常養馬有豐富的騎練技術,所以在老百姓的口中,這些人稱之為“響馬”。

“響馬”從明朝時期一直延續到民國時期,他們一直成群結隊的進行搶劫。他們不懼生死、不怕官兵,過著有一天算一天的日子。

也有的“響馬”洗劫村莊或者搶劫老百姓,所以老百姓在走親戚或者過某一山崗的時候,都會十分小心,害怕突然有“響馬”出現,搶走自己手裡唯一的錢財。

俗語“山東出響馬,河南出蹚將”,何謂“蹚將”?有何歷史淵源?

二、河南出蹚將

山東地區出現的土匪,人們稱作為“響馬”,而在河南打家劫舍的土匪,人們稱之為“蹚將”。這是在晚清時期到民國初期,出現的一種“土匪”團體。

之所以稱為“蹚將”,是因為他們在沒有做草寇之前,有的人曾經是木匠、鐵匠、石匠,當時被稱之為“蹚匠”。

到了清朝晚期,隨著戰亂的不斷髮生,社會治安也非常混亂。導致“蹚匠”在城市裡無事可做,時間久了就到了無法維持生計的地步,再加上政府對老百姓的不斷壓榨。“蹚匠”的生活更加困苦,甚至一兩個月沒有一文錢的進項。

俗語“山東出響馬,河南出蹚將”,何謂“蹚將”?有何歷史淵源?

“蹚匠”為了能夠讓自己在這個動亂的年代繼續生存下去,他們便選擇了落草為寇,幾個人或者幾十人聚集在一起,選擇一個絕佳的地理環境。最好是森林茂密、四面環山的地方,比較易守難攻,而且便於逃跑。

“蹚將”最初所搶劫的目標是附近的商隊,包括經由此地的商隊或者富人,也會搶劫村鎮的有錢大戶人家。

自此之後當地的“蹚匠”就稱作為“蹚將”,意思就是當地的土匪。其實“響馬”和“蹚將”都是生活在底層的老百姓,在沒有辦法生存的情況下選擇的無奈之舉。

俗語“山東出響馬,河南出蹚將”,何謂“蹚將”?有何歷史淵源?

結 語

“山東出響馬,河南出蹚將”是戰亂年代人們對土匪的稱呼。生活在社會底層人們迫於生活壓力,再加上常年戰亂的影響,使老百姓沒有辦法生存,所以就鋌而走險走上大家劫色的道路。“響馬”和“蹚將”的產生也證明了當時社會動盪不安。

張養浩的《山坡羊·潼關懷古》中有:“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在封建社會無論國家是否興盛,老百姓都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有膽識”的老百姓就會走上打家劫舍的道路,而多數老百姓只能餓死、凍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