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尚與自然:接受殘忍的美麗,還是針對消費主義做一些改善

2021年1月10日,《源於自然的時尚》C位青年論壇在深圳海上世界文化藝術中心三樓境山劇場舉辦。主題演講中,設計互聯策展人唐司韻、可持續服裝品牌Donsee10創始人陳丹琪、內衣品牌如里科技的創始人陳艾茵和舊好商店的聯合創始人楊致遠都給出了自己對自然和時尚的關係的看法。他們不約而同地提到“可持續”這個詞,也關心地球升溫1。5攝氏度什麼時候會到來。

唐司韻:有時候美麗也非常殘忍

設計互聯當下的展覽《源於自然的時尚》涵蓋了數個社會議題,包括以自然為衣、皮草的養殖、材料的道德、貿易公平性等。整個展覽共分六個章節,在一個英式庭院中一步一步展開,在歷史中看見自然與時尚之間的關係,以及時尚與環境之間帶來的反思。

從這400多件裡,策展人唐司韻挑選了三件給大家分享它們背後的故事。

時尚與自然:接受殘忍的美麗,還是針對消費主義做一些改善

裙裝(後期有修改,腰帶為複製品),英國,1868-9,棉、鍍金金屬絲和印度綠點橢圓吉丁(拉丁學名:Sternocera aeqisignata),凱西·布朗惠贈©設計互聯與英國V&A;博物館,攝影:Leo Zhang

第一件是來自1868年英國的裙裝,這件棉質裙子的表面以鍍金金屬絲縫製了上千只吉丁蟲的鞘翅作為裝飾。它點綴著5000片印度綠點橢圓吉丁的鞘翅,瑩瑩閃爍著寶石般的虹彩。

新奇的材料,配上異域風情的故事,是當年上流社會炫耀身份的最佳道具,但這些人也成了破壞生態的幫兇。西方的商人在18世紀末、19世紀初也開始仿製印度風格的鞘翅紡織品,於是從印度大量進口吉丁蟲的鞘翅。到了1860年代,英國的鞘翅進口量高達每批次25000件。這件裙裝就是這一時期的產物。

世界各地的生態環境與棲息物種豐富多樣,從而孕育出各地獨特的審美與文化。但當時在全球殖民的歐洲人在異地看到當地的寶貝,就都想抱回家。這樣卻破壞了當地的生態,滅絕了當地的物種。唐司韻說:“有時候美麗也是非常殘忍的。”

時尚與自然:接受殘忍的美麗,還是針對消費主義做一些改善

甲基藍紫色(合成苯胺染料)緊身上衣,英國,1876年前後,真絲,機器製造的絲綢蕾絲和“法國黑玉石”玻璃珠,棉襯裡,以鯨骨加固©設計互聯與英國V&A;博物館,攝影:Leo Zhang

第二件是一件紫色的上衣,是1876年來自英國的緊身上衣,它是用人工合成的染料染制而成的。一位名為William Henry Perkin的年輕化學家在1856年研製出了世界上第一種合成染料。本來他是想從煤焦油的苯胺來合成奎寧,不過合成奎寧化學實驗失敗了,這種失敗帶來了意外的發現,一種非常奪目的紫色,當時的人們用他的名字命名了這種染料。但是苯胺有毒,會危害染色工的健康,如今已被禁止使用了。

時尚與自然:接受殘忍的美麗,還是針對消費主義做一些改善

圖注:單肩毛衣,褲子和鞋子,斯特拉·麥卡特尼,英國,2017,粘膠和棉(毛衣),Bolt Threads微絲(褲子),聚酯和聚氨酯(鞋子),由設計師借展©設計互聯與英國V&A;博物館,攝影:Leo Zhang

最後一個案例是現在的一種新的新型化學物質,運用推演設計新方法研發的纖維。兩件衣服都用了一種叫“Bolt Threads微絲”新的材料,用轉基因的酵母、糖、水和鹽開發出的一套閉環工藝製作而成,不會產生任何有害的化學物質。

從這三件美麗的服裝出發,唐司韻希望發起大家共同去思考:如何讓時尚產業變得更可持續,我們從歷史中學到了什麼樣的經驗,在消費時、創造時,怎麼樣兼顧“美”與“責任”。

陳丹琪:人與服裝的共生關係

可持續設計師品牌DONSEE10的創始人陳丹琪從最近上映的動畫電影《心靈奇旅》開始講述她所認同的人與服裝的共生關係。這部電影發生在紐約,講述的是都市人因為種種壓力變得對生活麻木不仁。男主角和22號靈魂因為一次意外的冒險,體驗了地球的一天。真實世界的香味、飄落的樹葉,還有人對夢想的追求讓男主角和22號靈魂體驗到了生命的意義。

陳丹琪說,導演彼特·道格特(Pete Docter)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向觀眾表達了他對生命的理解。片中有一句話非常打動她:“一條年輕的魚向一條年紀大的魚詢問‘大海在哪裡?’,年紀大的魚告訴它,你所在的地方就是大海。”這告訴人們,生活不在別處,而在於我們生活的此時此刻。

回到主題,可持續到底是什麼?陳丹琪覺得,可持續主題貫穿著生活每個方面:是人與自然的連線;是藝術和工藝的傳承;是設計師和供應鏈實現良好合作的橋樑。

她用工作忙碌之餘人們更愛看喜劇還是悲劇的例子來說明,在當下的社會背景下,如果能以快樂的方式讓大家理解並接受可持續的方式,在愉快的心情下接受潤物細無聲的影響,效果會更好。正如電影《心靈奇旅》的導演彼特·道格特所說:討論任何偉大的創意只佔工作的0。5%,剩下的,是我們想辦法用既吸引人,又不讓人產生困惑和過於憂鬱的方式,讓創意呈現。因此,陳丹琪認為,可持續設計解決方案裡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是做讓人感到輕鬆、愉悅、自然的設計。

時尚與自然:接受殘忍的美麗,還是針對消費主義做一些改善

陳丹琪設計的服裝系列 陳丹琪及DONSEE10 供圖

說到具體的實踐,陳丹琪分享了2018年設計的系列“吹響泥泥狗”——《LET THE CLAY DOGS BLOW》,其靈感來源於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泥泥狗”泥塑藝術。泥泥狗本身是一種能發出聲音的樂器,表達的是古人對於生命的崇拜以及對自然的熱愛。在這個系列裡,陳丹琪解析和重組了自己對於人與服裝,時尚與自然的觀點。這個系列作品在倫敦國會大廈展演,同時也被中國絲綢博物館永久收藏。

透過這次探索,她發現了自己想要做的方向——做有生命力的設計。“生命力”意味著設計需要具有可持續性,不應該是轉瞬即逝的,而是有長的生命週期。陳丹琪認同的可持續發展的設計解決方案,總的來說,需要用設計的力量連結人與服裝、時尚與自然;讓設計具有生命力,從而實現無負擔的可持續;並以一種輕鬆、愉悅、自然的方式,讓可持續觀念影響更多人。

陳艾茵:可持續內衣設計之路

內衣品牌如里科技的創始人陳艾茵從女性購買和更換頻率較高的內衣產品出發,談及了自己面對“從搖籃到墳墓”和“從搖籃到搖籃”時的選擇。

陳艾茵說,她非常喜歡內衣設計,因為內衣能給女性的身體帶來必要的支撐和保護,它是一種非常精密,很有科技性的設計。一件T恤如果長兩釐米,穿的人可能不會發現,但是換做是以毫米為度量單位的內衣,已經是不合身的了。

陳艾茵從小特別關注環境,直覺告訴她,這就是她的使命。十幾歲那年,看到北極冰川融化的新聞,她會嚇得一個夏天都不敢開空調,還把牙膏盒和餅乾盒疊起來放滿一整個抽屜,以為那就是在“保護地球”。長大後,對於氣候變化這麼大的問題,作為內衣設計師的她也在想,自己能做些什麼,能不能把可持續的理念帶到內衣設計中來。

然而,行業內也充斥著很多她不那麼欣賞的、廉價的快時尚內衣品牌。這些品牌每年都會有20個以上的上架日,隨之而來就是過多的浪費、大量的染色需求,以及為了把貨物準時送到客戶手中,工人三班倒甚至通宵在板房車間。

時尚與自然:接受殘忍的美麗,還是針對消費主義做一些改善

《從搖籃到搖籃》書封

陳艾茵提到了《從搖籃到搖籃》,這本書開啟了她的可持續內衣設計之路。讀過以後,她才真正瞭解到環保在說什麼。“現有的工業設計很大程度上是一種把產品設計出來,最後要丟掉的設計邏輯,是‘從搖籃到墳墓’,非常不可持續的線性設計。”

自工業革命以來,大部分人完全沒有考慮到產品帶來的環境代價以及產品的最終去向。在時尚行業裡,只有1%是的衣服可以做到閉環回收,73。5%的衣物都會被送到垃圾堆填區或者被焚燒掉。

時尚與自然:接受殘忍的美麗,還是針對消費主義做一些改善

2015年全球服裝材料的週轉情況  陳艾茵 供圖

陳艾茵想,在她設計可持續內衣系列的時候,希望從產品的原材料來源、生產過程、使用週期以及產品的最終去向都考慮到它的碳排放。她問自己,可不可以設計一種既好穿、又可以直接降解的內衣褲?

她研究了目前市場上主流的可持續纖維,共有三種。一種是再生纖維,但它只是延緩了垃圾被送堆填區的速度,其實沒有根本的解決問題;第二種是生物基纖維,雖然很好地解決了人們對石油基材料的過份依賴,但是很多材料沒有辦法降解;第三種是可降解纖維,在陳艾茵看來是一種可以更好地迴歸大自然的纖維。

但陳艾茵也遇到了一個很大的難題,來自氨綸。幾乎所有貼身衣物的織物都含有氨綸,它能給衣物提供舒適感,提升內衣的壽命以及功能性。在和國際知名的氨綸供應商討論後,她發現,人類現有的技術還沒有辦法讓氨綸這種材料降解;一條95%棉的內褲,埋在土裡一段時間以後,棉已經降解了,而氨綸會像鬼影一樣繼續留在原地。

時尚與自然:接受殘忍的美麗,還是針對消費主義做一些改善

一條95%棉,5%氨綸的內褲無法完全降解的樣子。 陳艾茵 供圖

原本設想的完美可降解的內衣設計遇到了困境。陳艾茵沒有就此停住,她把目光轉移到了衛生巾身上。她說自己就是那個從小就很好奇自己用過的衛生巾去哪裡、以及被家人問“環保關你什麼事”的怪小孩。機緣巧合之下,她從2017年開始審視生活的方方面面,給生活中會用到的一次性產品尋找替代物,其中包括衛生巾。她開始成為月經杯和月經褲的資深使用者,並開始在朋友圈自發推廣。

陳艾茵用一組數字來加深大家對一次性衛生巾的印象。全中國有3。8億來月經的女性,每年可以消耗1300億片衛生巾,這些衛生巾可以圍繞地球800圈,鋪開來是1。5個深圳的面積;而這些需要500至900年時間才可以降解成微塑膠。在中國,每10秒就可以把20000片這樣的的衛生巾送到堆填區;而最後,它們只有兩個下場:一個是焚燒,一個是燒埋。

陳艾茵決定研發一種可以替代一次性衛生巾的月經褲,把自己的使命和熱愛的東西結合起來。可以讓女性有更好的經期體驗,可以減少經期帶來的焦慮感覺,更省錢也更環保。

她認為,在可持續的浪潮裡,女性的力量是非常關鍵的。比起充滿自我、認為人類可以罔顧一切地掠奪自然資源、把大自然當成一種惰性背景的陽性力量,女性的力量是更加平衡、更加協作、更加準確的行事邏輯;而在環保上,不需要少數人做得非常完美,只需要很多人做一點點就夠了。

楊致遠:針對消費主義做一些改善

舊好商店的聯合創始人楊致遠先生在2019年登山的途中反思了人類目前面臨的環境危機,希望能針對目前的消費主義做一些改善。

他從兩個問題來探討可持續經濟的可行性及方向。第一個問題是:為什麼我們要談1。5攝氏度?第二個問題是:他創立的舊好商店和 1。5 攝氏度升溫限制有什麼關係?

最近中國大部分地區出現極端寒潮,北京的朋友說出現了零下20攝氏度的低溫,這是自1966年以來的最低溫度。而今年的寒冬恰恰部分源於全球變暖——因為格陵蘭冰蓋的融化造成大氣環流異常,導致原本被限制在北極的冷渦南移,低緯度地區開始和北極共享氣候變化的後果。宏觀上的暖冬加劇和微觀上的極端寒潮,正是氣候變化的體現。

時尚與自然:接受殘忍的美麗,還是針對消費主義做一些改善

格陵蘭島冰蓋融化程度  圖表由楊致遠提供

基於對全球變暖的認識,世界上大部分國家在2015年舉行的第21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上通過了《巴黎協定》,各國承諾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將全球平均溫度較工業化前水平升高控制在2攝氏度之內,併為把升溫控制在1。5攝氏度之內而努力”。這些承諾被稱為國家自主貢獻(Nationally Determined Contributions,NDC),即各國提交的並不是有約束力的減排目標,因此可以隨意忽視承諾,這正是目前發生的。除非我們的經濟體系發生急劇轉變,否則 1。5 攝氏度就只是一個美夢。

時尚與自然:接受殘忍的美麗,還是針對消費主義做一些改善

全球距離升溫1。5攝氏度的時間距離  楊致遠 供圖

目前全球每秒排放1331噸二氧化碳,如果保持這個排量,從北京時間2021年1月7日0點開始算,我們可以再排6年零11個月24天左右就會達到升溫1。5攝氏度的結果。對比2018年IPCC《全球升溫1。5攝氏度特別報告》中提到的“到2040年左右升溫1。5攝氏度”,時間提前了12年。這意味著我們距離全球均溫升高1。5攝氏度的世界遠比2018年氣候學家們所預測得要快。

楊致遠說,所以為什麼我們要談1。5攝氏度,因為氣候變化對可持續發展構成了顯而易見的威脅。由於富裕國家和貧窮國家發展狀況的不平衡、氣候影響分佈的不平衡以及應對氣候風險能力的不平衡,不難想象,在一個1。5攝氏度升溫的世界中,氣候變化將成為貧困的增幅器,使貧窮人口更加貧困,並且總量增加。

在三條不同的氣候適應性發展路徑中,人類會選擇哪一條?第一條是一切照舊的高排放,其結果就是最後全人類共赴災難;第二條是一部分國家進行低碳排放轉型,可以為可持續發展爭取到視窗期的時間;第三條是全部國家實現淨零排放,它能保證在可見的未來,全球每個人都可以享有一個氣候公平的世界。

楊致遠認為,未來最賺錢的企業是修復地球的企業。要將全球平均升溫控制在1。5攝氏度內,就需要對現有的經濟體系進轉型,著眼於供應、需求和回收這三個埠,大幅減少溫室氣體排放:1)“供應端”透過使用低碳解決方案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例如逐步淘汰化石燃料、增加可再生能源份額、推廣電氣化運輸,以及減少食物的碳足跡 ;2)“需求端”透過改變行為和生活方式減少對能源和溫室氣體密集型產品的消耗,例如進行反消費主義商業實踐,引導顧客在消費價值觀和生活方式上發生轉變;3)“回收端”透過二氧化碳移除技術從大氣中移除二氧化碳,例如增加樹木、土壤或其它“碳匯”的吸收,或是部署空氣碳捕獲封存技術。

他聯合創立的舊好商店作為一家非生產型、受銷售驅動的公司,透過採用生命週期評估法(Life Cycle Assessment,LCA)作為商業探索的入口,同時進行消費教育,引導顧客在消費價值觀和生活方式上發生轉變。具體實踐方案有三:1)鼓勵大家購買更好的產品並減少購買量;2)長久使用我們已經擁有的東西;3)找到購物以外可以去做的事情。這種消費價值觀和生活方式可以將與產品消費相關的環境危害降至最低。

楊致遠說,站在一個消費者的角度,他始終認同 3R 原則——Reduce(減量化),Reuse(再利用),Recycle(再迴圈)。他認為這三者之間不是並列關係,而是按照執行重要程度排序,減少購買和減少一次性使用是最重要的一環。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