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鑽石“陷阱”:力量鑽石虛構海外客戶,涉嫌財務舞弊?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鈦媒體注:

本文來源於微信公眾號網易清流工作室(ID:wangyiqingliu),作者|周淼、趙妍,鈦媒體經授權釋出。

培育鑽石,英文名為lab grown diamond,因其在外觀、晶體結構及化學成分等方面與天然鑽石相同,而價格上比天然鑽石便宜不少,逐漸被包裝為“克拉自由”。

雖然在大多數消費者甚至珠寶從業人員那裡,培育鑽石仍是個陌生詞;但“克拉自由”這陣風率先刮進了二級市場。

資料顯示,我國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培育鑽石生產國,也幾乎壟斷了全球HPHT法(高溫高壓技術)生產的培育鑽石。

2021年全年,“培育鑽石”概念的黃河旋風(600172。SH)、中兵紅箭(000519。SZ)漲幅分別高達209%、166%;更為引人矚目的是力量鑽石(301071。SZ),這家公司如一匹黑馬,在上市僅3個月後,市值就翻了十幾倍,股價最高達366。64元/股(後復權);

2022年,力量鑽石股價仍在高位徘徊,並在8月一度創出493元/股新高,較20。62元/股的發行價漲超20倍。在此期間,上市不滿1年的力量鑽石還再度募資40億拓產。

券商機構一度將培育鑽石行業參照新能源進行比對。據券商研報,國內上游製造商生產的培育鑽石原石95%流向印度進行人工打磨、切割、加工,加工完畢後經終端多家零售品牌購入並出售給消費者。其中,美國仍是培育鑽石最大消費市場,而國內培育鑽石興起晚,整體市場消費佔有率及滲透率較低,發展預期樂觀。

在培育鑽石行業大爆發的2021年,“黑馬”力量鑽石業績也呈翻倍增長,其中來自培育鑽石業務的收入達1。97億元,同比暴增4倍左右。2022年以來,力量鑽石業績持續爆發,今年前三季度營收達6。74億元 同比上漲95。97%,淨利潤為3。5億元,同比上漲117。25%;

但是,培育鑽石的市場需求,或者說力量鑽石在培育鑽石業務上的業績暴增,是真實的嗎?

虛構海外客戶?

力量鑽石的培育鑽石業務,客戶都有誰?

根據IPO招股說明書,據今年6月30日、8月1日釋出的定增材料,以及監管回覆函,一個重要客戶是河南龍織坊電子商務有限公司(下稱“河南龍坊織”)。

根據公告,河南龍織坊在2020年與公司合作,在2021年實現2265。36萬元銷售額,佔比4。55%,成為公司的前五大客戶,並在2022年第一季度又與公司產生了422。76萬元的銷售額,佔比2。21%。(力量鑽石在2022年半年報、2022年三季報中均未提及公司前五大客戶的具體名稱、產生的收入及佔比等交易資訊)

河南龍織坊成立於2017年4月,註冊資本300萬元。這位客戶,是在與力量鑽石合作的當年,也就是2020年4月才變更經營範圍,新增了“工藝品、珠寶首飾”等銷售範圍。

清流工作室注意到,力量鑽石稱河南龍織坊最終客戶為海外培育鑽石加工商,分佈於印度以色列等國家和地區。根據此前披露,三者的交易模式是,龍織坊作為力量鑽石與海外終端客戶的中間商,為國外客戶提供行程安排、尋找貨源、驗貨、談判、付款、報告等採購相關服務;

在力量鑽石與終端客戶協商認成交價格後,再由河南龍織坊與力量鑽石按成交價格簽訂採購合同、完成付款和發貨報關流程。也就是說,在交易過程中,河南龍織坊僅提供交易協助服務,從交易中賺取出口退稅的利潤。

在附註中,力量鑽石提到,出於貿易便利性考慮,海外鑽石加工商,通常在香港等地設立貿易公司。河南龍織坊的下游客戶,均為印度等海外鑽石加工商控制的貿易公司。

但清流工作室核查發現,上述河南龍織坊的下游客戶,與這些表格中所列的“海外鑽石加工商”,真實情況可能並非力量鑽石所言。

比如,下游客戶中註冊在香港的貿易公司KYRAH STAR ;經查詢香港公司註冊資訊,該公司已在2021年登出。

而另一家mars venture limited,成立於2017年;其股東是一名印度的個人股東。

但按照力量鑽石所稱,控制KYRAH STAR、mars venture的是印度鑽石加工商Laxmi Diamond Pvt。Ltd;而清流工作室核對了公司名稱、工廠地址一致後,向Laxmi Diamond集團及其香港子公司確認。Laxmi Diamond香港分公司的工作人員,對前述兩家公司被認為是受Laxmi Diamond控制進行了否認,表示並不知道香港貿易公司KYRAH STAR和mars venture;而Laxmi Diamond印度總部則非常明確的說,自己在香港僅有一家分公司為Laxmi Diamond(HK)Limited。最為關鍵的是,Laxmi Diamond集團是一家只銷售天然鑽石的公司。

河南龍織坊到底從哪裡找來的下游客戶KYRAH STAR和mars venture?為何要聲稱它們是印度老牌鑽石加工商Laxmi Diamond集團控制的貿易公司?

無獨有偶,河南龍織坊終端客戶的SHAYONA DIA,按照上述力量鑽石的披露,控制方為印度鑽石加工商“PRAGATI FASHION”。清流工作室遍查印度公司註冊、GST註冊,並結合海關資料平臺等一一對應發現:

SHAYONA DIA,從印度工商局官網未能查詢該公司的註冊資訊,僅能查詢到一傢俱有GST編號的“SHAYONA DIAMONDS”公司;根據相關海關資料平臺,可查詢到的SHAYONA DIAMONDS進口記錄,但並沒有發現存在與中國或中國香港的貿易記錄;

而所謂的控制方加工商“PRAGATI FASHION”。清流工作室查詢發現,無論是印度公司註冊還是GST註冊,均不存在一家名為“PRAGATI FASHION”的公司,但與力量鑽石披露的該加工商地址一致,存在一家名為“PRAGATI INDUSTRIES”,但該公司的經營範圍並不包含鑽石,而是針織廠。

而清流工作室根據上述地址,聯絡到了“PRAGATI INDUSTRIES”後得知,該公司同樣沒有培育鑽石產品,且也不認識所謂受其控制的“SHAYONA DIA”公司。

河南龍織坊的另外一終端客戶GLOBAL GEMS International Limited、以及被其聲稱的控制方KEYSTAR GEMS,情況則更為複雜。

首先GLOBAL GEMS International Limited(下稱“GLOBAL GEMS”),在香港公司註冊處可查詢到名稱一致的公司;但該公司自成立以來股東均為來自南非、安哥拉的人士;並未能查詢到與印度之間存在聯絡;

此外,GLOBAL GEMS的官方網站顯示,其實際為一家註冊在香港,但在安哥拉進行天然鑽石勘探的公司。官網資訊亦無任何與培育鑽石相關的資訊。

與之對應被聲稱的控制方——鑽石加工商KEYSTAR GEMS工作人員,亦跟清流工作室稱並不認識GLOBAL GEMS;

不過,KEYSTAR GEMS自身的情況亦頗為蹊蹺。根據力量鑽石披露的KEYSTAR GEMS地址,以及聲稱的該公司位於印度齋普爾市,清流工作室查到發現,該披露地址可查詢到的是一家名為“DiamondWorld。Net”的雜誌公司。

KEYSTAR GEMS在2021年8月曾在媒體連續釋出三篇內容雷同的報道。根據報道的資訊,KEYSTAR GEMS自稱是世界上最大、最有影響力的HPHT培育鑽石生產商之一,每個月的產能達到10,000克拉(cts);團隊擁有350人以上的員工,具有17萬客戶和3000分銷商。該公司自稱,在蘇拉特、孟買、布里斯班、紐約均有辦公室。

但作為“世界上最大、最有影響力的HPHT培育鑽石生產商之一”,清流工作室查詢發現,KEYSTAR GEMS對外公佈的官方網站“keystargems。com”,長期僅釋出一個聯絡郵箱。除此之外,無任何產品資訊、公司資訊。

清流工作室透過網頁歷史追溯,追蹤到了與KEYSTAR GEMS相關的另一鑽石品牌“Rock2polish”,該品牌與KEYSTAR GEMS人員重合、其中一個聯絡方式一致。唯一的差異,是“Rock2polish”擁有一個資訊完善的官方網站。

清流工作室撥打“Rock2polish”官網提供的聯絡方式卻發現,紐約辦事處的電話號碼已無法撥通,布斯班辦事處相關人員多次對清流工作室稱號碼錯誤。而唯一接通的是其官方賬號在海外社交平臺披露的電話號碼,對方工作人員除了確認就是KEYSTAR GEMS公司,以及並不認識GLOBAL GEMS外,匆匆結束通話電話不予迴應。

所以,在力量鑽石IPO期間匆忙變更經營範圍,來跟力量鑽石達成合作的河南龍織坊,到底從哪裡找來的這些下游客戶為上市公司貢獻業績?這些下游客戶的真實身份到底是誰?更為重要的是,雙方之間的交易真實嗎?

虛構海外客戶?

與海外客戶撲朔迷離情況不同,力量鑽石國內的最大客戶,則是行業內的一個“傳奇”。

根據歷年報表,國內大客戶河南晶拓國際鑽石有限公司(下稱“晶拓鑽石”)2016年曾與公司短暫合作且欲達成產品包銷協議,但最終雙方未能協商一致終止合作,之後至2021年雙方再次合作,晶拓突然成為公司大客戶,並在2021年實現了8313。44萬元的銷售額,佔比達16。68%。與其他客戶相比,晶拓鑽石的採購量一騎絕塵,是絕對的大客戶。

不僅是力量鑽石,實際上在培育鑽石行業內,晶拓鑽石是市場上多家培育鑽石概念公司絕對的大客戶,被媒體譽為“國內最大培育鑽石貿易商”。

根據媒體報道,河南晶拓基本包銷了中南鑽石、杭州超然及上海徵世的絕大部分產能,也是黃河旋風、力量鑽石、豫金剛石的優先選購商。力量鑽石披露的報表中,亦提到了晶拓鑽石的“包銷”模式。

關於這個“包銷”模式的緣起,流傳甚廣的說法是晶拓鑽石的老闆廖永忠,因為看到早年國內培育鑽石廠商們,被印度人聯合壓價;就在2016年前後提出到香港和深圳融資,並在河南和很多廠商簽署協議,不賣印度人,只賣他;隨後由他以“壟斷”的形式再去印度人講價。廠商們生產的培育鑽石毛坯,被晶拓鑽石運往印度集中切割打磨,再將裸鑽賣到全球。

不過,關於培育鑽石的“包銷”模式,市場褒貶不一。一方面,投資者中有人稱讚“晶拓廖總是個理想主義者”,而另一方,也有人質疑包銷模式下市場需求的真實性——比如36氪亦曾援引匿名分析人士稱,國內或有包銷商囤貨現象,造成培育鑽石“供不應求”的假象。

也是在36氪這則報道中,晶拓鑽石的一名內部人士給出了一組資料,自稱在2020年全球約700萬克拉的培育鑽石交易量中,晶拓背後的整個體系實現了600萬克拉的交易,其中90%以上流入了歐美市場,留給國內的不足10%。不過,該內部人士並未透露晶拓鑽石的庫存量。

清流工作室注意到,晶拓鑽石長期以來對外的宣傳都頗為“神奇”。比如早在2017年前後,晶拓鑽石就在一則宣傳資料中稱,“公司預計2017-2019年銷售額達到500億人民幣,將會在中國資本市場引起大量資本的湧入,掀起一股投資熱潮,公司將會藉助資本市場上市融資……”

但無論是提前預計公司銷售額達到500億,還是全年600萬克拉交易量,這些說辭背後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是,

下游“包銷”真相:囤貨?

清流工作室查詢國內及香港、印度註冊資訊,梳理了晶拓鑽石實控人廖永忠及其關聯人作為顯名股東的全部公司及其近年海關貿易資料。

下游“包銷”真相:囤貨?

晶拓鑽石可查詢到的海關貿易記錄,主要集中在廖永忠註冊在香港的CREATED DIAMONDS COMPANY LIMITED(下稱“CDC公司”)。而CDC公司的主要貿易對手,則是印度的兩家公司,其一為GEM TOP COMPANY,另一為K J & COMPANY。

其中,CDC公司與K J & COMPANY之間的交易,更傾向於雙向的“加工”模式。即CDC公司將毛坯鑽石(LAB GROWN ROUGH DIAMOND)銷售給K J & COMPANY,而K J & COMPANY再將加工後的裸鑽(LAB GROWN DIAMOND CUT & POLISHED)銷售迴流給CDC公司。清流工作室未能查詢到CDC公司出口裸鑽的記錄。

而CDC公司與GEM TOP COMPANY之間的交易,主要為單向貿易,即CDC公司出口培育鑽石毛坯(LAB GROWN ROUGH DIAMOND),到印度的GEM TOP COMPANY。

經查,GEM TOP COMPANY可能是晶拓鑽石的“自己人”。

GEM TOP COMPANY成立於2017年7月,並在2022年成立了網站“http://www。gtcdiamond。com”;GTC可能是“GEM TOP COMPANY”的首字母縮寫;而上述網站提供的聯絡郵箱為antik@gemtopcompany。com;

此外,在印度工商局還能查到一家名為“GTC Dimaond LLP”的印度公司,該公司董事之一為“Ankit JAIN”,而Ankit JAIN 還關聯一家名為“JINTOU DIAMONDS PRIVATED LIMTED”的印度公司,該公司的董事除了Ankit JAIN外還有名為“Shaomei Yizi Jiang”的自然人,而晶拓鑽石關聯方中確有一名“江少妹”的人士;

同時,在一則GEM TOP COMPANY商業資訊中,該公司的聯絡電話後備注了網站“jintoudiamonds。com”;該網站目前已無法開啟,但清流工作室通過歷史溯源發現,在此“jingtou”域名下,至少2017-2019年均為GEM TOP COMPANY的官方網站,聯絡人亦為前述Ankit JAIN;

更重要的是,與晶拓鑽石的說法一樣,GEM TOP COMPANY在當時在此“jingtou”域名的網站上自稱,是培育鑽石裸鑽最大的加工和貿易商。

清流工作室未能查詢到GEM TOP COMPANY將加工或未加工的培育鑽石,迴流至CDC公司的記錄。

晶拓包銷了業內大量的培育鑽石,佔據多家培育鑽石廠商第一大客戶後,所謂的600萬克拉的交易、500億銷售額,到底賣給了誰?90%流入歐美市場,又有哪些終端大客戶?

其中交易量較高的是愛進德貿易有限公司,由一名湖南籍人士王莎娣全資持有,王莎娣可查證為在深圳經商,經營有首飾加工廠;

除此之外,其他客戶的交易量均較小——整體在幾十克到上百克拉不等。且實際多為印度人註冊的公司,比如英國的DG Precious UK。 LTD,公司董事是一名叫Sanket  JAIN的印度籍人士;香港的SARA FINE JEWELS LTD,股東為印度籍人士YASH BAYA;比利時UNIGLO B。V。,董事和聯絡人是一名印度籍人士Suraj Poddar;

更重要的是,與CDC公司出口給GEM TOP COMPANY單次幾千克拉、上萬克拉的毛坯鑽石不同,上述下游客戶購買的裸鑽量,則多為單次幾克拉、幾十克拉。清流工作室透過對可查詢到的進出口記錄加總,並納入加工損耗因素,發現兩者並不匹配。

這是否意味著,CDC公司銷售給關係密切的GEM TOP COMPANY的培育鑽石毛坯,可能有部分留在印度國內?

所以,市場上多家培育鑽石概念公司絕對的大客戶,被媒體譽為“國內最大培育鑽石貿易商”,晶拓鑽石“包銷”後,到底將培育鑽石賣給了誰,仍是一個待解之謎。

按照印度寶石和珠寶出口促進委員會官方資料,2020年4月至2021年3月以及2021年4月至2022年3月,印度向香港進口的未加工培育鑽石規模均位列第一,歷年進口額有4。57億美元、10。09億,佔比一度超70%。也就是說,印度絕大多數培育鑽石主要來自香港。

而如果真如晶拓鑽石內部人所言,“全球700萬克拉的培育鑽石交易量中,晶拓背後的整個體系實現了600萬克拉的交易”,那麼每年將培育鑽石毛坯出口到印度的香港貿易公司中,又有多少與晶拓有關?

一個需要關注的細節是,上述晶拓鑽石還曾參與目前已退市的金剛退(原豫金剛石,300064)的財務造假行為。經證監會調查,豫金剛石及其子公司在2017年至2019年曾透過虛構與包括晶拓鑽石在內的多家公司的非飾品類銷售業務,虛增營業收入、利潤總額上億元。此外,晶拓鑽石與前述香港公司CREATED DIAMONDS COMPANY LIMITED,及廖永忠擔任董事的PALISI JEWELLERY LIMITED,都曾出現在豫金剛石主要應收款物件名單上。

頗為令人費解的是,至少可查詢到的海關貿易資料,並不能支撐晶拓鑽石及其關聯公司上述所謂600萬克拉交易量的說法。

在海外下游客戶方面,透過重要客戶河南龍織坊介紹而來的印度客戶,為何會出現與披露資訊完全不一致的情況?

在國內第一大客戶晶拓鑽石方面,這個聲稱“國內最大培育鑽石貿易商”,究竟將培育鑽石賣到了何處,也是一個謎。

力量鑽石強勁的業績表現、股價表現之下,上述問題亟待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