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九子奪嫡”更慘烈的繼承人爭奪戰,差點要了這個王朝的命

康熙皇帝晚年沒有處理好繼承人的問題,導致了“九子奪嫡”局面的發生,眾多皇子參與到皇位的爭奪當中來,成為我國曆史上繼承人爭奪的著名橋段,經過電視劇的多次演繹,很多人對於“九子奪嫡”的情節都已經是耳熟能詳。

皇子之間對皇位的爭奪,古已有之,但你知道我國曆史上最早的皇子爭奪發生在什麼時候嗎?據我國曆史記載,我國最早的皇子爭奪發生在夏朝第一位王夏後啟晚年的時候,我們稱其為“五子爭國”,其慘烈程度絲毫不亞於康熙帝晚年的“九子奪嫡”。

比“九子奪嫡”更慘烈的繼承人爭奪戰,差點要了這個王朝的命

啟是我國王位世襲制的第一人。按照當時“禪讓制”的首領產生規則,堯在自己晚年將王位傳給了舜,舜在晚年將王位傳給了禹,而到了禹的晚年,最有可能繼承王位的人應該是伯益,這是一位非常賢明的大臣,他在大禹治水過程中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貢獻,大家都覺得伯益完全有資格從大禹那裡繼承王位。

但是流傳了百年的政治傳統被打破了,大禹的兒子啟不甘心自己失去王位的繼承權,同時夏禹部族的人們也不甘心王權讓其他的部族獲得,於是他們一起支援大禹的兒子啟爭奪王位。還沉浸在傳統政治模式中的伯益以及他的支持者已經做好了接管權力的準備,伯益連自己的施政演說都準備好了,但是突然間,過度發生了軍事政變,據當時在場的一位平民介紹,當時他正在街上跑步,突然看到大批打著“啟”字旗號的武裝人員湧入了王宮,接著王宮就傳出王命:“夏啟德才兼備,宅心仁厚,立為下一代的王。伯益妄議聖心、自命不凡,流放荒野,永世不得踏入國都。”

比“九子奪嫡”更慘烈的繼承人爭奪戰,差點要了這個王朝的命

就這樣,啟登基繼位,立國號為夏,成為我國第一位世襲制君主。啟的行為,就像是打開了潘多拉的盒子,為後世做出了一個非常不好的示範,以至於在他晚年的時候受到了反噬,出現了我國曆史上第一次王子之間血腥爭奪王位的事件,史稱:“五觀叛亂。”

啟有五個兒子,依年齡大小分別是:太康、元康、伯康、中康、五觀,五觀作為啟最小的兒子,卻是最優秀的一個,他不甘心按照政治傳統退出王位的爭奪,他想要效仿自己的父親:“我命我由我不由天,王位歸誰我說了算!”隨著這一聲吶喊,五觀在父親的晚年發動了叛亂,先後殺害了自己的二哥元康和三哥伯康,一度距離成功只有一步之遙,但是一位叫彭伯壽的優秀將領率領王師平定了五觀的叛亂,五觀功虧一簣,慘遭誅殺。王位由法定繼承人太康來繼承。

而歷史彷彿跟啟開了個玩笑,那個最優秀的兒子五觀被自己誅殺,而自己扶上王位的太康卻是個草包,只會吃喝玩樂,沒有任何的政治頭腦。在他的手中,王權不斷流逝,諸侯國對國王的權威愈發輕視,最終被權臣篡國,太康最終被殺。被權臣扶上位的老四中康曾經試圖奪回王權,但是最終以失敗而告終,直到中康的孫子少康的時候,才實現了復國,從權臣的手中奪回屬於自己的王權。

比“九子奪嫡”更慘烈的繼承人爭奪戰,差點要了這個王朝的命

五觀之亂,差點導致新生的夏朝土崩瓦解,其危害之大令人觸目驚心,繼承人的問題也成為困擾後世數千年的大問題,期間發生過南朝宋齊梁陳的家族血腥屠殺;唐初宣武門之變;宋初的“斧光燭影”;明朝的靖難之役;一直到康熙末年發生流傳度極高的“九子奪嫡”。

王權的繼承,關乎一個王朝的穩定,更關乎國策的延續,只有平穩的權力交接,王朝才能保持穩定,道理雖然很簡單,但這個問題一直困擾了歷代王朝,成為我國古代數千年都無法解決的政治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