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問:勾踐滅吳,“三千越甲可吞吳”有什麼玄機?

“三千越甲可吞吳”中的“三千越甲”是虛數,形容越國國力弱。但是勾踐臥薪嚐膽,發憤圖強,最終還是滅了吳國。

春秋末年,吳越兩國經常開戰,兩國能打上幾十年,說明吳國和越國的國力本來是差不多的。

公元前296年,越王允常死後,勾踐繼位,吳王闔閭趁機攻越。勾踐派出敢死隊,到吳軍陣前玩自殺表演,看得吳軍目瞪口呆,越軍趁機出擊,吳軍大敗,闔閭的腳拇指被斬落。

吳王闔閭被迫撤軍,不久後因傷重去世。闔閭臨終前囑託兒子夫差,一定要找越國報仇。

公元前293年,吳王夫差秣馬厲兵,準備攻越。勾踐得到訊息,便先發制人,出兵攻打吳國。但是被夫差打敗了。勾踐帶著五千殘兵退守會稽。勾踐求和,帶范蠡入吳為奴三年,返回越國後,臥薪嚐膽,發憤圖強,富國強兵,逐漸滅了吳國。

有人問:勾踐滅吳,“三千越甲可吞吳”有什麼玄機?

越王勾踐滅吳,靠的不是區區一些人馬,而是絕對的實力。

勾踐最初敗給夫差,入吳為質時,手下也不止三千越甲,殘兵敗將都有五千多人。越國雖然元氣大傷,但基礎還在。勾踐受辱到勾踐滅吳,前後二十年,這二十年都可以造出兩代人了。

勾踐回國後,不忘前恥,並堅持嘗苦膽來提醒自己。勾踐積極促進人口增長,重視農業,努力發展經濟,積極擴張軍力,對外採取韜光養晦的政策,結交各國,麻痺吳國。勾踐夫妻與百姓同甘共苦,時刻激勵著越人的鬥志。

勾踐還有擅長軍事的范蠡和擅長內政的文種輔佐,經過十多年的努力,最終使越國國富兵強。

吳王夫差在大敗勾踐後,便忙著爭霸中原,連年征戰,耗費國力,親小人,遠賢臣,而且還沉溺酒色,大造宮殿,同時越國表面臣服,背地裡小動作不斷,逐漸搞空吳國國庫和糧倉。

有人問:勾踐滅吳,“三千越甲可吞吳”有什麼玄機?

彼消此漲,公元前482年,吳王夫差率精兵北上,黃池會盟,勾踐乘機帶五萬人攻打吳國,擊敗吳軍,殺吳國太子。吳王夫差被迫求和。

這時才過去十年,越國雖然沒有吞吳的實力,但已經開始壓制吳國。在之後的十年,越國多次伐吳,終於在公元前273年吞併吳國,吳王夫差自殺。

越王勾踐能夠滅吳,靠的不是“三千越甲”的超級戰鬥力,而是勾踐帶著范蠡、文種及越國人民,奮發圖強,經過近二十年努力,使越國能夠富國強兵,兵精糧足,最終在實力上碾壓吳國。

勾踐在吸取教訓,重用能臣,韜光養晦之時,夫差在外忙著以武力稱霸中原,在內摟著美人,不聽伍子胥勸諫,無視越國的威脅,最後還逼得伍子胥自盡,這也給了勾踐報仇雪恨的機會。

有人問:勾踐滅吳,“三千越甲可吞吳”有什麼玄機?

“三千越甲可吞吳”只是結果,其中並沒有玄機。要說勾踐滅吳的玄機,不能單獨只看這一句,要結合整個自勉對聯:

上聯: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下聯: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嚐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有志者,事竟成,皇天不負苦心人,要想成功,不但要有志向,還得腳踏實地,努力拼搏。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任何時候都不能氣餒。只要堅持奮鬥,一定會得到回報。這大概就是玄機吧!